课件91张PPT。第11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寒潮 走进高考 第一关:考点关 考 点 回 归 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化 1.特点:________相互交替。冷暖干湿2.阶段
(1)地质时期
时间:距今22亿年到________年
特点:________和________交替出现
(2)历史时期
时间:近________年
特点:有时为________,有时为________
(3)近代
时间:近________百年
特点:世界气温明显________1万温暖期冰期1万温暖时期寒冷时期一二波动上升考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古代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古代文明和经济兴衰
暖湿时期:古代文明和经济________
________时期:古代文明和经济 ________
(2)生态环境:气候变迁引起____________的迁移。兴盛干冷衰退动植物分布2.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全球变暖:________________以来,地球表面和近地表平均气温呈________趋势。19世纪80年代上升(2)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①对农业有利:
北半球变暖,使温度带________,利于作物生长
不利____________区,作物产量下降中纬度“谷物带”,
粮食生产潜力________植物________爆发,
农业受害范围________北移热带半干旱降低病虫害扩大②对工业能源利用减少________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增加________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技术发展: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旱的培育 技术等获得广阔的________高纬度低纬度市场③对人类
健康
夏天持续________,使人的死亡数量相对________
增加疾病的________,________疾病传播范围高温增加发病率扩大④影响海平面和海岸带:海平面________,给沿海地区带来极大影响。
⑤影响生态系统使原生态系统内的________遭受重大损失某些渔场消失,某些渔场扩大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____________加剧上升物种土地荒漠化考点三 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1.发生时间:________。
2.表现:________入侵,造成剧烈________,伴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天气。
3.成因:冬半年,________地区因气温很低形成的密度较大的干冷气团从源地向________移动形成。冬半年 强冷空气降温大风、冻害、雨雪高纬度低纬考点四 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1.危害降温:农作物受________
大雪、冰冻:________堵塞,______________中断
大风:造成海上________
农业春季:冻伤农作物________
秋季:影响农作物________
冬季:危害越冬作物
2.我国寒潮发生季节:________两季。
3.预防措施:发布_______________,人们可对农作物和牧区的牲畜做好预寒准备,海上船只及时回港等。霜冻、冰冻交通电信、电力翻船事故幼苗成熟冬春准确的信息和警报解读高考 第二关:热点关 热 点 精 析 热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1.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分析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是人为原因,具体分析如下:2.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热点二 寒潮的成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1.产生原理2.寒潮在我国的时间分布特征
全国性的寒潮一般出现在9月下旬到第二年5月之间,3~4月是寒潮活动的最高峰,11月是次高峰,平均每年约有3~4次全国性寒潮,但各年之间差异较大。3.寒潮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
受寒潮影响,都会出现剧烈降温、伴随大风、雨雪现象,但区域环境不同,其影响表现也有一定差异,列表如下:4.寒潮的“功”与“过”寒潮产生时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但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具体如下所示:典 例 精 解 例,1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温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2010年3月27日“全球一小时”活动在全世界展开,我国在北京时间晚8∶30~9∶30之间标志性建筑停电一小时。据此完成(1)~(3)题。(1)“全球一小时”的目的是呼吁人们( )
A.减少浪费 B.缓解能源紧张
C.减少CO2的排放 D.保护植被C 解析:“全球一小时”活动主要是呼吁全球提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从而减少CO2的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 (2)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了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形成的市场称为( ) A.煤市场 B.碳市场 C.石油市场 D.天然气市场B 解析:解答该题时,只要能联想到二氧化碳,就能作出正确选择。 (3)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D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具体到某一个地方,可能有气温变化不大或下降情况;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变化,但不一定是普遍增加,因而各地河湖水位不一定都上升;我国西部山地冰雪由于气温升高,融化加速,蒸发旺盛,降水减少,将导致总量减少。例,22008年1月10日,我国部分地区受寒潮影响,遭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冻雨、雪灾,给我国很多省区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读下面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冻雨灾害分布图材料二:截至2008年2月1日灾情一览表(节选)(1)简述本次冻雨灾害对受灾地区造成的损失。(不少于四条)答案:阻断交通,中断通信,危害越冬作物,民房倒塌,人员伤亡,树木受损,停电停水,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等。 解析:可从材料二中总结有效信息,得出答案。 (2)对于这次冻雨、雪灾采取了哪些应急措施?京珠高速沿线受灾地区,应从上图(a~d)中哪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运送物资?答案:应急措施:对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生命线工程采取应急防护措施;启动应急预案,展开救援。 b基地。解析:从材料二中收集有效信息,得出第一问答案。对比材料一图和材料二图,可知b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离灾区最近。 (3)简析本次冻雨、暴雪产生严重灾害的原因。答案:降雨雪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气温下降幅度较大,冰冻日数长;南方缺少抗冻雨和雪灾的基础设施,抵御能力差;适逢春节前后,流动人口多。解析:应从灾害本身特点(强度大、时间长等),防灾基础设施弱,时间特殊(春节前后)等方面组织答案。笑对高考 第三关:技巧关 技 巧 精 讲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减少温室气体,具体情况包括:
①多使用清洁能源;②植树种草;③防止森林火灾;④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浪费;⑤调整产业结构等。
(2)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产品,调整农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
(3)政府采取手段。
(4)努力加强国际合作。考 向 精 测 考例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860~2002年全球气温变化趋势材料二:图瓦卢是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国,由九个环形小岛组成,主岛海拔不超过5米。2003年图瓦卢领导人声明,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举国移民新西兰,使之成为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1)1860年~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大致呈________趋势。
(2)最暖的年份是在________年。上升1998(3)造成气温变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按照因果关系将下列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在下图中的方框内。A.全球海平面上升
B.海洋表层出现热膨胀
C.极地冰雪融化
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没
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
.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
G.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H.大量森林被破坏和砍伐(4)由材料可知,原图瓦卢所在地岛屿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
A.火山岛 B.冲积岛
C.大陆岛 D.瑚瑚岛D(5)你认为使图瓦卢成为第一个“环境难民”国家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球气候变暖(或全球平均气温上升)(6)2008年10月29日发表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说,中国近百年来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C,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C,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据预测,未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将继续升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就解决海平面上升问题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政策。(至少两点)①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控制人口增长;改善能源结构,如减少矿物化石燃料的使用,提高核能和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比重;提高生产和生活的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
②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量(植树造林;固碳技术);
③建设海岸防护堤坝。(任选两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段时间内气温总体是波动上升的,其中最暖的年份出现于1998年;全球气温的上升,必然导致极地冰雪融化,从而使海平面上升,部分沿海的低地被淹没。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缓气温上升的速度方面入手,也可从建设堤坝、调整产业结构等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入手。课内基础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2009年11月1日受寒潮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普降大雪。据此完成1~3题。
1.造成此次寒潮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
A.暖锋 B.反气旋
C.快行冷锋 D.慢行冷锋C2.受其影响,一艘伊朗货船在长江口搁浅,37人被困,此次营救最大的自然障碍是( ) A.气温太低 B.长江封冻 C.能见度低 D.风大浪急D3.此次天气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①阻塞部分交通,首都机场飞机可能延误 ②加重甲型H1N1病情 ③吉林地区部分蔬菜价格上涨 ④四川农作物冻伤严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A解析:寒潮一般是快行冷锋造成的,寒潮过境常伴有降温、大风、雨雪天气,纬度较低的长江受寒潮影响较弱,不可能出现封冻现象,但会出现大风天气。风大浪高是船舶在航行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四川盆地位于秦岭南部,一般很少受寒潮影响。下图是一万年来挪威雪线升降图(实线)与五千年来中国年气温距平变化曲线图(虚线),据此回答4~5题。4.中国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近500年中,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时段是( ) A.1470~1520年 B.1620~1720年 C.1840~1890年 D.1910~1950年D5.中国与挪威相比( ) A.气候的冷暖变化正相关 B.气候的冷暖变化负相关 C.公元1000年前是正相关,之后是负相关 D.两地气候变化有关联,但不同步D解析:由统计图可直接读出,公元1500年以后,中国年平均气温(虚线)在0°C以上的是1910~1950年。从总体上看两地气温趋高与趋低有密切的关联性,但气候变化并不同步,图上两条曲线有交叉情形。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6~7题。6.下列关于图中反映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B7.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C解析:植物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树木生长的快慢与温度和降水有关。温度越高,降水越多,树木生长越快,反映在年轮上的间隔越大;反之越少。所以M处年轮较密,说明气温较低,可引起海平面下降。二、综合题8.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读某地气温、气压变化示意图,结合下表分析这次寒潮过境前后天气变化情况。答案:气温较高(受暖空气控制)、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气温骤降,风力加大(伴有雨雪) 气温较低(受冷空气控制)、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解析:由图可知,寒潮过境实际上是快行冷锋过境,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过境时由于冷空气势力强大,会出现大风、雨雪、冻害(降温)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2)下列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反映北半球寒潮源地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 )B解析:寒潮源地实际上是一个势力强大的反气旋。(3)美国与中国相似,也是北半球中纬度国家,寒潮也是其经常遭受的气象灾害,它能在美国长驱南下,其影响因素除大气环流外主要还有(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分布 D.洋流分布C解析:北美地形对气候影响较大,中央大平原南北敞开,其中没有东西向的高大地形阻挡,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强冷空气可以自由南下。课外能力检测(十四)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寒潮一、单项选择题有关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6~0.9°C。当今全球有变暖的趋势。读下图,完成1~2题。1.图中的气温变化曲线反映的是近代时期的气候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一阶段地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B.20世纪80年代的气温高于20世纪40年代的气温 C.该曲线变化的总趋势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一致 D.近百年来的气温明显低于距今7万到1万年的气温D解析:近代时期(近百余年来),地球气温整体呈波动上升,且与大气中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气体增加的趋势相一致。距今7万年到1万年时,正处于冰期,气温比现在低得多。2.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 B.高山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地方出现减少和退缩 C.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增加 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人类的健康受到威胁B解析:气温升高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减少,高山上的山岳冰川会因气温升高而雪线上升;有的地方(如暖温带、亚热带)会因气候干旱,农作物减产,有的地方会增产,C项太绝对;气候变暖会使得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病原菌滋生,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完成3~5题。3.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A4.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沉降B5.该“环境变迁”对下列国家的影响较大的是( ) A.英国 B.老挝 C.蒙古 D.哈萨克斯坦A解析:该题干说明图示为某种“环境变迁”,结合图中发生该“环境变迁”各地区的共同特征,即全部位于沿海地势低洼地区,故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其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6.下图是我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上温室气体的分析结果,从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CO2浓度随纬度升高而表现出总体增大的趋势B.CH4浓度在40°N以北随纬度增高而增加C.人类活动是造成沿线CO2和CH4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D.洋流是造成沿线CO2和CH4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B解析:图中反映的是CO2和CH4两种温室气体随纬度的变化状况。可明显看出CO2浓度随纬度升高有减小的趋势,而CH4则是在40°N以北随纬度升高逐步增加。图中并不能反映两种温室气体随纬度变化的原因。2008年12月21日10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橙色警报,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大风降温天气,部分地区降温可达14°C。山东半岛北部有大到暴雪。结合天气预报时呈现的我国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图,回答7~9题。7.据图判断山东半岛北部的气压值可能是( ) A.1024百帕 B.1000百帕 C.1010百帕 D.1016百帕C8.此时山东半岛北部正处在( ) A.冷锋后 B.暖锋后 C.冷锋前 D.暖锋前C9.图中新疆地区此时的天气状况应为( ) `A.干冷、晴朗 B.暖湿、阴天 C.大风雪、阴天 D.干冷、阴天A解析:由图中气压分布特点可知,等气压差为4百帕。由此可推知,山东半岛北部的气压值应在1008~1012百帕之间。题中表明山东半岛北部有大到暴雪,结合图中气压分布,可推知此时山东半岛北部正处在冷锋前。图中显示新疆地区正处于单一冷气团控制下,气压较高,天气状况应为干冷、晴朗。读某地理现象移动路径和盛行期频数等值线图,回答10~12题。10.该地理现象是( ) A.地震 B.台风 C.赤潮 D.梅雨B解析:图中显示该地理现象从热带和副热带海域向西北方向的陆地移动,为台风。11.下列省区中,受该地理现象影响最大的是( ) A.豫 B.琼 C.藏 D.沪B解析:受台风影响较大的地区有台湾、海南、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区。12.下列地区中,该灾害出现频率最小的地区是( ) A.东南亚 B.中美洲 C.孟加拉湾 D.几内亚湾D解析:台风和飓风形成于热带和副热带洋面的大陆东岸,非洲的几内亚湾位于大陆西岸,且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较小,出现的频率最小。 读下图,回答13~15题。13.20世纪60年代后( ) A.全国大气中CO2体积分数持续增加 B.全球大气中CO2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 C.全球气温呈下降趋势 D.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A解析:从图中可以判断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不到1倍,故B项错误,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我国气温并没有超过历史最高气温,故C、D项错误。14.与三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 ) A.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 B.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 C.近5000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C以内 D.近30年,大气CO2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大体相反B解析:可由c图直接得出答案。15.近年来,与(a)、(b)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A.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 B.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C.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D.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增大A解析:随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华北地区春季蒸发更加旺盛,春旱更趋严重。二、综合题1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分布在( )①南方地区 ②西北地区 ③东部地区 ④青藏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C(2)图中显示我国年暴雨等日数线为零的一线大体与哪条界线一致( ) A.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C.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D.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B(3)图中A地是我国暴雨洪水灾害严重区,其原因是什么?A答案:地为四川盆地,该地地势平坦、汛期降水强度大、多暴雨、河道排水不畅。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暴雨洪灾的分布特点、成因等相关知识。图中显示我国的暴雨洪水灾害较重区和严重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方地区。年暴雨等日数线为零的一线大致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一致。由暴雨引发的洪水灾害区多是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及东部沿海易遭受台风影响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