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名师一号》地理配套课件:选修3课时2旅游景区的规划、旅游活动设计与区域发展(中图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版《名师一号》地理配套课件:选修3课时2旅游景区的规划、旅游活动设计与区域发展(中图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7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01-27 16: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91张PPT。课时2 旅游景区的规划、旅游活动设计与区域发展考 点 回 归 考点一 旅游景区的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1.旅游景区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景区的________、________、景区的服务业,其中景区的________是景区内标志性的观赏物;________处于主体地位,景区服务业提供的各种服务主要包括交通、________、________、通信和购物等几个方面。吸引物旅游者吸引物旅游者食宿娱乐2.旅游景区规
划设计的原则
①突出________
②________与________的统一
③______________
④最佳综合效益景观特色自然美人工美维护生态平衡3.旅游景区规
划设计的内容
①景区________
②功能分区
③________形象空间布局4.旅游地点和旅游线路的确定
(1)查找、收集____________。
(2)选择________。旅游资料与信息旅游线路5.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适应市场
________
讲究韵律
“冷热”兼顾
________
________突出特色发展创新安全可靠6.旅游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1)增强安全意识。
(2)消除不安全因素。
(3)______________。
(4)加强救援。控制不安全行为考点二 旅游与区域发展1.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积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供就业的机会和岗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极作用旅游业的不稳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
旅游业的发展导致________和
 ________价格上涨带动区域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国家创汇、创税和回笼货币消费品房地产2.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1)积极作用有助于________,促进社会文明程度
 的提高
可促进历史古迹的保护及民族传统文
 化的发展
促进旅游区卫生的改善和________的
 建设
(2)消极影响给旅游区的________带来隐患
对旅游区居民________的不良影响文化交流基础设施社会治安健康3.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________的改善
对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
(2)消极影响对________的影响
对水体的污染
对________的污染
对旅游吸引物的磨损和破坏
对旅游________的破坏环境质量动植物大气景观解读高考 第二关:热点关 热 点 精 析 热点一 旅游景区的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组成要素
包括景区的吸引物、旅游者、景区的服务业等。(1)旅游景区的吸引物就是景区内标志性的观赏物。
(2)旅游者:一般来说,旅游者具有的基本条件是自由支配的收入、一定的闲暇时间、适宜出游的身体条件、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旅游动机等。
(3)旅游景区的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食宿、娱乐、通信和购物等几个方面。2.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内容
(1)景区形象
景区形象指人们对某旅游景区总体的、概括的认知和评价。它综合了旅游景区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方向。
(2)功能分区
常见的功能区有密集游憩区、游憩缓冲区和核心保护区。3.旅游安全及防范措施
(1)旅游安全及事故成因
①自然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源于各种自然灾害尤其是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暴雨、泥石流等。
②社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包括战争、恐怖主义、社会动乱、犯罪活动、火灾、旅游设施管理不当等引起的灾难或损害。(2)旅游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①增强安全意识;②消除不安全因素;③控制不安全行为;④加强救援。热点二 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对区域的影响
(1)旅游业——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
①就全球而言,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也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并且是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②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届时,旅游业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2)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①积极作用带动区域相关行业的发展
提供就业的机会和岗位
为国家创汇、创税和回笼货币
②消极影响旅游业的不稳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
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消费品和房地产价格上涨(3)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①积极作用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可促进历史古迹的保护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促进旅游区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②消极影响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
对旅游区居民健康的不良影响2.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积极影响
①旅游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改善。
②旅游推动了对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2)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消极影响
①对动植物的影响影响植物生存野生动物捕食能力下降
②对水体的污染。
③对大气的污染。
④对旅游吸引物的磨损和破坏。
⑤对旅游景观的破坏。(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①增强旅游区规划、建设的环境意识。
②加强旅游环境监测。
③加大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力度。
④运用法律法规,健全旅游环境管理体制。 例,1(2008·广东高考)2008年国家新的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正式实施。调整内容包括:①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由10天增加到11天。②春节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③“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典 例 精 解材料一:见图1 材料二:见图2 (1)该景点旅游旺季为________,淡季为________(填图1中的数字代码)②①③(2)自1999年实施的黄金周制度给游客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多选)(  ) A.景点人满为患,旅游感受差 B.交通拥堵,安全隐患增多 C.增加了旅游方式的多样性 D.服务质量下降 E.增加了长线旅游机会 ABD(3)2005年该景点客源地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距离北京近人数多,距离北京远人数少(客源地人数随距北京的远近而变化) 原因:距离北京越近,旅游成本越低(距离北京越近,旅游费用越低,时间花费越少)。 (4)分析2008年国家新法定节假日制度调整方案的积极意义。答案: 积极意义: ①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②减轻了节假日期间交通压力; ③减少了对日常工作、生活的不利影响; ④平衡游客量的季节分布。解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②时期游客人数多,为旅游旺季。增加了旅游方式的多样性和长线旅游机会对游客来说是有利的。从图2中可以看出,北京某景点的游客与距离北京的远近呈反比,说明旅游经济距离决定游客的出行距离。2008年国家新法定节假日制度的调整有利于缓解旅游旺季的交通压力,平衡游客量的季节分布,减少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不利影响。 例,2下图为台湾中部山区某乡村旅游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该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答案:亚热带山地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位于阿里山和日月潭两大著名景区之间,客源较稳定;交通便利,通达性好。解析:本题考查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的评价要从资源的质量、价值、地域组合状况、通达度、市场等方面去回答。(2)根据图中所示乡村观光点,你认为旅游区内可以开展哪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 答案: 茶、果、蔬等采摘;插花;垂钓;酿酒;动物饲喂等。解析: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结合图例进行旅游景点分析、分类,然后设计出开发方向或措施。笑对高考 第三关:技巧关 技 巧 精 讲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方法 考 向 精 测   考例(2009·海南单科)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九寨沟位于岷山主峰雪宝顶北侧(下图)。第四纪冰川在巨厚的石灰岩基础上雕塑了现代地貌的雏形,其后在地壳抬升和流水侵蚀切割、溶蚀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山高谷深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受到流水侵蚀、溶蚀和淀积等综合作用,形成的独特地形)景观。景区海拔2000到4700米,林木繁茂,湖泊、泉、瀑错落其间。(1)描述九寨沟景区的深秋景观。 答案:景观:蓝天白云,植被色彩丰富,山地湖泊景色各异,泉瀑水量丰富等。 (2)说明九寨沟深秋景观的主要原因。 答案:原因: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秋高气爽;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山高谷深,植被垂直变化明显;茂盛的植被蓄积和夏季降水,为景区持续提供充足的水源;喀斯特地貌区,湖水清澈。解析:对九寨沟进行区域定位后,据位置可推测该地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为山高谷深的青藏高原的东缘,进而推测景观。课内基础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3题。1.关于图中瀑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瀑布位于我国的湖南省 B.该瀑布是我国最大的瀑布 C.该瀑布所在的山是断块山 D.该瀑布所在的山是我国的五岳名山之一 C2.在适当的距离仰观瀑布,可欣赏到的美有(  ) ①动态美 ②色彩美 ③形象美 ④朦胧美 ⑤听觉美 A.①②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B3.李白对庐山瀑布的描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反映了该瀑布的(  ) ①色彩美 ②动态美 ③形象美 ④听觉美 ⑤朦胧美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C1~3.解析:庐山是著名的断块山。在适当的距离仰观瀑布,可观其动态和形象,听其声音,看到白色的浪花及其变化。而李白诗句中反映的庐山瀑布则不能反映其声音美。 二、综合题 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某城镇位于河边,该河上游水深流急,北有高山,森林茂密。D为工业区,当地盛行东北风。 (1)该城镇要建一个大型园林公园,A、B、C三处,你认为选址在哪处较好?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靠近山水、森林,远离工业区,处于盛行风的上风向,空地大 (2)建园林时在河边修建亭、台、榭等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供游人欣赏、休憩解析:本题考查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大型园林公园宜选择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之处,A、B、C三处比较,A处最佳。在河边修建亭、台、榭等主要供游人休憩和欣赏山水风景。 5.某一旅游团乘汽车或火车由陕西经山西去北京,途中欲在山西境内旅游,下图示意山西省部分旅游景点和旅游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山西省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有________、________。 平遥古城云冈石窟(2)请设计一条既经济又便捷(不走重复路线)的旅游路线。要求由风陵渡或壶口进入山西并游览A、B、C、D四个旅游区,然后由出口1或出口2离开山西。 答案: 路线1:由壶口瀑布—临汾—旅游区A(平遥古城、太原等)—忻州—旅游区B(五台山)—旅游区C(恒山等)—旅游区D(大同云冈石窟等)—出口2。 路线2:由风陵渡—运城—临汾—旅游区A(平遥古城、太原等)—旅游区D(大同云冈石窟等)—旅游区C(恒山等)—旅游区B(五台山)—出口1。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分布及旅游线路设计等知识。山西省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平遥古城和大同的云冈石窟。旅游线路可根据图中交通线分布来确定。 6.云雾山为亚热带丘陵地区一佛教名山,山清水秀,云雾缭绕,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下图为其景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景区管理处欲在A处填湖造地,修建一大型野味餐馆,突出山林地区的饮食特色。你对此的意见及理由是 答案:不行。国家保护的一些珍稀动植物会遭到破坏 (2)景区管理处欲在云峰主要景点上空即B、C两地建一索道,以方便游客。你对此的意见及理由是 答案: 不行。建索道有可能造成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同时旅游者为了观赏沿线景点而不愿乘坐缆车,可能导致投资效益降低 (3)由于雾峰景区交通不便,又有D、E间一段危险山路,游人一直稀少。景点管理处规划了一条A、间的盘山公路,为此需砍伐大批千年古树。你对此的意见及理由是 你对解决雾峰景区交通问题的更好建议是答案: 不行。因为千年古树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应该在A、间修建索道,这样既保护了古树,又方便了游客 解析:旅游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本题侧重考查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课外能力检测(四十)  旅游景区的规划、旅游活动设计与区域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表,回答1~2题。某旅游区典型年份各月旅游者住宿总 天数与居民失业总人数统计 1.下列说法中与材料内容相符的是(  ) A.旅游者住宿总天数与居民失业人数呈正相关 B.旅游者住宿总天数与居民失业人数呈负相关 C.旅游者住宿总天数与居民失业人数没有必然的关联性 D.旅游者住宿总天数与居民失业人数关系不明确 B2.由上表可知发展旅游业的作用为(  ) A.发展旅游业能为国家创汇、创税和回笼货币 B.发展旅游业能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C.发展旅游业能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 D.发展旅游业对区域经济有消极影响 C1~2.解析:从表中数据可得出,旅游者住宿总天数越多,则居民失业人数越少,两者呈负相关的关系,说明发展旅游业能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 3.下图中,形成大连入境游客构成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实力      B.风俗习惯
C.经济距离 D.历史渊源 答案:C解析:日、韩距大连较近,而港澳台距大连相对较远。 二、综合题 4.(2008·江苏)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是“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等值线图”。出游比率指某地到某旅游目的地的市民占该地出游市民总数的百分比。 材料二:图2为“某旅游目的地1994~2004年接待游客人次数年内变化图” (1)距离上海市500公里范围内的世界遗产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黄山苏州古典园林(或皖南古村落 南京明孝陵)解析:图中有500千米等距离线,该范围内的世界遗产有四处,该题只要选择性地答出其中两个即可,降低了试题难度。(2)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上海向外逐渐降低(离上海越远,出游市民越少)解析:从图中“出游比率等值线”的分布可直接读出答案,基本上与距离呈负相关的关系。(3)上海市民到北京的出游比率达20%以上,高于距上海同距离的其它地区,这主要与北京地区人文旅游资源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的特征有关。品质高多样性解析:从游览价值分析解答,首先是资源的质量(等级与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分布状况);最后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多样性)。(4)图2所示的旅游目的地是(  ) A.深圳锦绣中华 B.北京颐和园 C.苏州周庄 D.阿坝州九寨沟 D解析:图中显示的游客量有明显的季节性,游客主要集中在夏半年,即可排除A、B两项。周庄的地区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量有限,不可能容纳这么多的游客。(5)图2所示目的地游客接待高峰分别是“五一”“暑假”和“________”。2008年我国调整“五一”假日,新增“清明”、“端午”两假日,休假制度调整对该目的地游客接待数量年内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国庆节增加新的游客高峰解析:法定节假日调整和带薪休假制度的施行对我国旅游业产生的影响:一是旅游高峰次数增多;二是中短途旅游者增多;三是寒暑假季节游客进一步增多;四是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增多。5.(2008·山东文综)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以其神秘色彩令人神往。下图是“罗布泊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及主要不利条件。答案:优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独特性强)、科考价值高。 主要不利条件:自然条件恶劣,通达性差,远离客源市场。 (2)从自然环境特点考虑,到该地区旅游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问题? 答案: 饮用水和食物短缺,防风沙,防晒防暑,保暖,防迷路。 解析:从图中相关信息可判断该区位于沙漠地区,现有楼兰古城遗址,又有野生动物保护区,旅游价值高。目前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但该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区接待能力差,是旅游业发展的不利条件。由于该区属于温带沙漠地区,水源不足,风沙灾害大,且昼夜温差大,因此旅游者应该多预备水、食物及防寒衣服。又因为该区人口稀少,沙漠面积广阔,应防止迷路。6.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旅游外汇收入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________地区。 东部沿海(2)我国西部经济地带中,旅游外汇收入最高的两个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__。(填写简称) 陕或秦云或滇(3)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未来的5大时尚旅游是:海洋旅游、文化旅游、沙漠旅游、生态旅游和探险旅游。在我国____________铁路沿线同时拥有上述5大时尚旅游。 陇海—兰新(4)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西部地区旅游创汇仅占全国8.3%。要加快我国西部地区进口旅游业的发展,请你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答案:提高旅游资源质量,建设一批国家级旅游公园、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基地、沙漠探险基地;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提高地区接待能力;提高环境承载量;加大宣传,提高旅游景区的知名度等。注重人地关系的协调,保护好原有生态环境。解析:该题以图示内容为背景,重点考查了对图的阅读分析能力以及对部分省区旅游现状的认识。 第(1)、(2)题,难度较小,可结合图例由图中归纳出相应答案。 第(3)题,要求学生对我国交通线路有较深的认识和宏观的把握,对重要线路的大致走向要熟愁。 第(4)题,可结合教材相应要点进行阐述。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藏自治区自然风景绮丽独特,人文景观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念山水经,唱特色戏,打优势仗”,重点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开发挖掘新的旅游景点。越来越多的游人慕名而来,据统计,2005年,西藏自治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材料二:见下图 (1)高原列车开通后,将促进青藏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请从自然地理角度,列举进藏游客需克服的不利条件。答案:空气稀薄、低压缺氧、太阳紫外线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雷击;沙尘暴;强风雪天气。 (2)西藏打造世界精品旅游地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有哪些?答案: 距离经济发达地区远;交通不便;旅游环境的承载量小;地区接待能力差。 (3)简述开发西藏旅游资源在人地关系方面应注意的问题。答案: 注意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藏发展旅游的限制因素及旅游可持续发展注意的问题。 第(1)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导致低压缺氧,太阳辐射强;大气层薄,大气逆辐射弱导致昼夜温差大,另外多雷击、沙尘暴和暴风雨天气。 第(2)题,由西藏地区所处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来分析评价旅游开发条件。 第(3)题,结合西藏地区的环境突出特征和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般问题可知,开发西藏旅游资源要注意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防治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