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名师一号》地理配套课件:选修4课时1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城乡分布(中图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版《名师一号》地理配套课件:选修4课时1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城乡分布(中图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01-27 16: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10张PPT。选修4 城乡规划 走进高考 第一关:考点关 课时1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城乡分布 考 点 回 归 考点一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1)聚落的类型a.________b.乡村城市a.巢居阶段
b.________
c.原始乡村聚落阶段
d.________(2)乡村聚落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穴居阶段乡村聚落发展完善阶段
a.团状
b.________
c.________
(3)乡村聚落分布的形态集聚型乡村聚落散漫型乡村聚落带状环状人口指向________指向
行政指向
________指风俗民情指向(4)乡村集市集市的特点地域性________
传统性________集市成因周期性自发性交通运输宗教2.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________流域,其次是________流域,还有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早期阶段城市兴起的原因,________起了重要作用。尼罗河两河王权制度3.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1)城市发展阶段呈“S”形曲线,图中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c表示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内部差异性比发达国家大,突出表现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并存。初级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考点二 城乡分布1.城市空间形态_____________
带状______________
组团状
________________
大都市连绵区集中团块状星座状放射性2.城镇体系(1)中国较成型
的城镇体系
辽中南城镇体系________________
长江三角洲城镇体系___________________京津唐城镇体系珠江三角洲城镇体系(2)城镇体系构成具备的条件
各城镇地域上________,具有便捷________
各城镇间形成稳定的________________,有较明确
 的________
各城镇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从中心城市到一
 般集镇,共同构成整个系统内的________邻近空间联系社会经济联系分工等级序列3.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城市景观
特色的表现
文物古迹的特色
________的特色
________的特色
________和城市风貌的特色
民族风情与民间艺术特色自然环境城市格局建筑风格解读高考 第二关:热点关 热 点 精 析热点一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2.集聚型乡村聚落的特点3.世界上早期的城市4.城市的发展历史5.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6.20世纪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7.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1)特点:
①各国相互独立,城市化的进程取决于各国实际民族独立的时间和民族经济的发展状况。
②内部差异性大,“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并存。
③城市化水平低。(2)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热点二 城乡分布1.城市空间形态2.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
(1)城镇体系合理布局的原则
①城镇与城镇合理结合
②城镇与交通网合理布局
③城镇与区域之间的合理结合(2)城镇体系合理布局的意义 可使一定地域范围内规模、职能各异的城市镇,组成具有一定地域结构并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进而有效地促进区域发展,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1)范围(2)建筑物保护①范畴:这里所说的建筑物指国家确定的城市中不可移动的文物、历史遗迹、古代或近代杰出人物的纪念地等。②保护措施和方法(3)历史地段的保护①范畴:历史地段指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格和民族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②保护措施和方法(4)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从城市的整体着眼,侧重于景观环境的保护,以达到保护城市整体风貌的目的。许多国家的城市采取了禁止建设高层建筑或限制建筑物高度的措施,不让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争高低,以达到保护城市整体风貌的目的。(5)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
①范畴:主要指无形的文化,如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俗精华、名人轶事、传统产业等。这些内容与有形的文化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了城市历史文化的遗存和积淀,共同构成了城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②保护措施和方法典 例 精 解 例,1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下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下题。 正确表述图中城市等级或服务范围的是(  ) A.苏州市有4个城镇等级 B.昆山服务范围最广 C.常熟、张家港、太仓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D.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后,苏州市的服务范围扩大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等级和服务功能知识。苏通大桥建成后,苏州和南通联系方便,苏州的服务范围扩大。 例,2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卫星城。读下图,完成(1)~(2)题(1)东京市城市化过程目前已处于(  ) A.中期阶段    B.加速发展阶段 C.高级阶段 D.衰落阶段 C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进程和考生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东京城市规模大,空间结构合理,城乡规划合理,功能分区合理,因此处于城市化的高级阶段。(2)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划带来的有益启示是(  ) A.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办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 B.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C.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行城乡统一规划 D.乡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 C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放射状城市道路网容易造成市中心交通拥堵,中心区规划绿化带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作用;城市乡村统一规划有利于城市功能合理分区,实现城乡一体化。 笑对高考 第三关:技巧关 技 巧 精 讲利用纲要信息法分析城市的起源 考 向 精 测   考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土楼为客家人的居所,客家人原是居住在中原的汉人,西晋以来几经战乱,辗转南迁,直到宋元时期迁至闽粤交界一带定居,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杉木等用垒筑的方式建造了奇特的土楼。土楼外形有圆形、方形,高达5~6层,墙体厚实,可住几十甚至上百户人家,内部房间同样大小,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辈份大小,不论朝向,不论方位聚集而成,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景观。 材料二:土楼图 材料三:北京时间2008年7月7日,从加拿大魁北克市传来喜讯,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福建土楼”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专家们给出入选的理由是:它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1)影响福建土楼这种村落形态特征的主要因素(  ) A.风俗习惯或文化背景  B.地形 C.水文 D.气候 A(2)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主要受________因素影响,建筑风格又与________________因素有关。 自然环境建筑技术水平(3)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答出两条即可) 答案: ①做好思想宣传,明确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②开发性保护,如发展旅游业; ③制定法律法规; ④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任选两条) 解析:本题以福建土楼为情境考查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之间的关系。对其要进行开发性保护,或采取其它可行的手段。 课内基础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30°N附近某地土地利用及村落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村落分布的形态是(  ) A.团状      B.带状 C.环状 D.散漫型 B2.影响图中村落分布形态的因素是(  ) A.地形 B.河流 C.交通 D.气候 C1~2.解析:由图中村落的分布来看,村落多沿交通线呈带状分布于两侧,故影响其形态的因素为交通。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3~5题。 3.该地区有我国重要的城市群,图中显示该地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  ) A.河流沿线 B.资源丰富地区 C.沿海地区 D.冲积扇平原 A4.图中甲、乙、丙、丁四城市均为重要的旅游城市,其中以园林美为主要特色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B5.丙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是(  ) A.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最大的港口 B.世界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C.世界重工业基地和外贸基地 D.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B3~5.解析:由图可知,甲城为南京,乙为苏州,丙为上海,丁为杭州,各城市分布主要是沿河流或运河分布。四城市中以园林美著称的是苏州。 为保留原有城市风貌,许多城市对新建筑的高度、位置都有严格规定。地形因素也是影响建筑物布局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自然通风、日照效果等方面。读图,回答6~7题。6.为了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在不同风向的坡面建筑物布局合理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7.建筑物间距越小,越能节约建筑用地,为了保证山坡上的建筑物底层有日光照射,山坡上的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日照间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阳坡,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小 ②在阳坡,坡度越小,建筑物间距越小 ③在阴坡,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大 ④在阴坡,坡度越小,建筑物间距越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A6~7.解析:为了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上风向的建筑物的高度不能高于下风向建筑物,否则就会影响下风向建筑物的通风。故第(1)题②③较合理。阳坡太阳入射的角度较大,阴坡太阳入射的角度较小,而在保证山坡上的建筑物底层有日光照射的条件下,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建筑物之间的间距可以越小,故第(2)题①③正确。 8.下图反映的城市空间形态呈(  ) A.集中式 B.组团式 C.条带式 D.放射状 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知,该市形成了几个片区,各个片区之间有河流、山岭间隔,且与城市中心保持一定距离,使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 9.下列有关城市空间形态的一般演变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 解析: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不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也是千差万别的。一般来说,城市空间形态都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的,往往呈现出如下一种变化过程:最初的居民点沿交通干线逐步向外作带状扩展,形成放射状的城市空间形态。当放射状的经济效益逐步降低并趋于相对稳定时,城市开始作内向填充,城市空间形态成为更大的块状。随着城市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城市再次进入外向伸展阶段,演变为更为复杂的形态。 答案:B二、综合题 10.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典型的聚落形态,其空间形态形成与发展受地理环境制约明显。 材料一:某地区村落分布图 材料二:某城市空间形态分布图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材料一中所示地区村落分布特点,并指出地形对村落规模的影响。 答案:沿道路呈带状分布。山地村落规模小,平原村落规模大。 (2)材料二中城市的名称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兰州位于黄河河谷、陇海—兰新线及包兰线交汇处(3)材料二中城市的空间形态是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的制约,在今后的发展中该空间形态有什么优缺点? 条带状地形答案:   优点: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 缺点:不利于协作管理,增加了市内交通通行的时间和费用。(4)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方向是________。 放射状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重点考查地形因素对聚落形态的影响。第(1)题,据图可以直接从图中得出村落沿道路呈带状分布。由于地形的制约,在山区的村落规模较小,山前平原地带村落规模大。第(2)题,根据该城市位于黄河河谷、陇海—兰新线及包兰线的交汇处,可以判断其为兰州市。第(3)题,由于兰州位于黄河河谷,受地形影响,该城市的空间形态为条带状,其空间形态沿河流及铁路分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但由于市区东西狭长,不利于管理,增加了市内交通的时间和费用。第(4)题,兰州空间形态的发展应在地形的允许下沿包兰线及城市主干道向外呈放射状延伸。 课外能力检测(四十一)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城乡分布 一、单项选择题 2001年世界城市人口达到28.54亿,城市化水平达到44.6%,预计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达到36.23亿,城市化水平达到51.8%。读图,回答1~4题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 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A解析: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水平都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城市化发展并不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人均GDP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并不一定越快,故C、D两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均高于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 A.印度   B.中国   C.日本   D.德国 C解析:图中1950~1980年间四国中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日本,这与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有关。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 A.发展水平较高       B.应加快发展 C.发展速度最快 D.应限制发展B解析:从图中可知,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应加快城市化发展。4.目前,印度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逆城市化 B.滞后城市化 C.过度城市化 D.内城衰落 B解析:印度的城市化水平大多滞后于其工业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明显的“滞后城市化”问题。 读某城市城区规模变化示意图,完成5~7题。5.1980年与1880年相比,城区面积大约扩大了(  ) A.10倍 B.50倍 C.80倍 D.100倍 A解析:找到表示1880年与1980年时的城区边界线,但要注意1880年不是老城区,可利用近似圆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估计。图中从老城区延伸出来的道路可看作是半径,大约1980年的半径是1880年的3倍,面积S=πR2,因此1980年城区的面积约是1880年的9倍,接近A项。6.若该城市计划建一座火力发电厂,布局最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解析:由该市的风频图可知,该市最小风频风向是东风或西风。又因为火力发电厂主要有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故应布局在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的郊外,④处最合理。7.从老城区延伸出来的道路,可缓解城市的哪种问题(  ) A.居住条件不平等 B.市中心人口膨胀 C.就业压力大 D.内城衰落 B解析:城市到郊区的道路,可促使市中心人口向郊区迁移,从而缓解市中心人口过度膨胀。 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七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如图所示(初一、十一、廿一均为逢一,其余类推)。回答8~9题。 8.该地区(  ) A.集镇等级分为两级 B.集市的周期为3天 C.①地的服务范围比②地小 D.②地的服务功能比①地齐全 A9.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C.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D.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D8~9.解析:由图文信息可知,图中集镇①地逢一、四、七为集市,而其它几地10天中只有1天为集市,说明①地等级高,服务范围大,在区域中的作用大于其它几地。所以集镇等级分为两级。集市的周期①地为3天,其它各地为10天。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市场有限,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造成的。 10.目前影响图中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是(  ) A.河流        B.铁路 C.地形 D.政治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湖南株洲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是受铁路影响的。 二、综合题 11.读我国某区域七月等温线图,回答问题。(1)指出图中A、B两城市的空间形态,并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答案:A为组团状,B为集中团块状。 A城市地处平原,有利于城市各组成部分集中布局,连成一片。B城市地处两江交汇处的丘陵地区,地形和河流的分割使城市的发展失去了完整性。 (2)判断图中A地气温的范围是________,C地气温范围是________,影响A、C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纬度 B.大气环流 C.海陆分布 D.地形地势 答案: 28°C 24°CD (3)指出A城市最严重的大气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严重的原因。 答案: 酸雨危害 原因有①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汽充足,降水较多; ②受地形影响,污染物不易扩散; ③重工业发达,酸性气体排放多。(4)描述104°E经线西侧等温线的分布特点。 答案: 等温线大致呈南北走向,分布密集,由东向西气温逐渐递减。解析:由经纬网可知图中区域为四川盆地,A为重庆市,B为成都市。成都位于成都平原,地形平坦适合布局成集中团块状;而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形破碎而布局成组团状。四川盆地内酸雨严重,要从人文和自然两方面的原因分析。 12.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及建筑常考虑的一些原则:“未有宫室之时,因‘陵穴’掘穴而处之;乃圣王虑之,以为掘穴,则冬可避风寒”;“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坐北朝南”等,都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操,地灵人杰。” 材料二: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 (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从聚落安全、农业生产两方面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原因。 答案:安全:凸岸天然水面围绕,有利于军事防御; 农业:凸岸河水流速较缓,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解析:由图可以看出汭位位于凸岸,凸岸有水环绕,利于军事防御,同时大量泥沙在此堆积,有利于农业生产。(2)利用气候有关知识解释我国东部地区房屋为什么坐北朝南建筑?答案: 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利于采光(光照条件好);冬季盛行偏北风,利于避寒。 解析:从避寒与采光角度分析。(3)凹岸在我国古代聚落选址中是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像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答案: 凹岸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烈,水域较深,利于修建港口。解析:凹岸侵蚀作用强烈,水域较深,利用建港,在港口的基础上形成了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