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10课
相传上古黄帝时,史官仓颉根据日月星辰、鸟兽足迹等自然景物创造了汉字.
仓颉造字虽只是传说,但据考证,仓颉可能是对汉字进行整理和规范的第一人。图为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台.
“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起源:--教材46页导言
①地位:汉字源远流长,从甲骨文开始。汉字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文字。
②起源:
原始文字: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出现图画文字。
汉子形成:“图画文字”大多是象形字,后来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2)汉字的演变
(1)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
(2)演变脉络:
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
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相传1899年,中国学者王懿荣在他吃的中药“龙骨”里发现了距今3千多年前的汉字-甲骨文。图为王懿荣。
距今约3000多年的商代甲骨文(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成熟汉字。
甲骨文特点:
2,由于甲骨文处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过渡,常常一个字就有很多种写法且象形意味比较大,带有较明显的图画意味,笔画也多。
但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
1,由于是刀刻的,所以其线条多方折,劲直为主,长短,大小都没有定势。
龙
蛇
马
羊
铸造出来的文字—金文
几乎与甲骨文同一时期出现了新的字体,这种字体多是铸在青铜器等祭祀用礼器上,故称为铭文或钟鼎文,也叫金文。这种字体盛行于西周。但与甲骨文相比,它的成熟度已大大提高。
篆书 (大篆)
又称籀[zhòu]文,相传是西周周宣王太史籀所创,是一种较为统一的文字,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小篆—今天印章字体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1年),向全国颁布的官定文字。
(背景:当时六国的文字过于混乱而决定“书同文”。)
秦 李斯 峄山石刻
但笔画多,弯弯曲曲,有点繁体,难书写。
隶书的出现是秦代书法发展的结果,由于小篆的复杂,秦代的狱吏程邈所改进的,他把大小篆的笔划由圆转改为方折。这个变化使得书写速度提高,后这种字体在公文中广泛使用。
狱吏的改进—隶书
楷书
1、 阶段:
魏晋:隶书向楷书过渡阶段。
隋唐:盛行。
2、特点: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
在隶书成为汉代通行的主要字体的同时,又出现了一种写得简便、潦草的字体,叫做“草书” 。草书是隶书快写而简便的结果。“草”是潦草、快捷的意思。主要是用来起草文稿和写信。到唐朝以后的“狂草”则更是难以辨认。“狂”就是漫无章法,随心所欲。
草 书
在楷书和草书产生之际,楷草之间还有一种字体也在流行,就是“行书”。行书的字体既不象楷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呆立着,又不象草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在奔跑,而是象云、象水那样慢悠悠地不停地流动着,所以,叫“行书”。
行 书
楷 书
隶 书
行 书
草 书
小 篆
汉字演变规律:具象到抽象 复杂到简单
朴素人生
刚正人生
随意人生
简约人生
曲折人生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3)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书法。书法艺术开始于东汉末。
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中国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
当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能书会画”“琴棋书画”等。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
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魏晋以后,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详备
严整
实用
简约
流畅
审美
兼具
魏晋(定鼎):钟、王(1)
唐(盛世):欧、颜、柳
魏晋以来,名家辈出;
东晋:王羲之(2)、王献之;
唐:张旭、怀素(癫张狂素)
东晋王羲之(3)
唐颜真卿(2)
北宋苏轼、元赵孟頫、明文征明
1、常见书体:
字体 特点 代表人物及时间
楷书
草书
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摹本)
欧阳询,唐初书法家。早年他专学二王(羲之、献之)书,并吸取六朝北派诸家的长处,独创一派书风,其书以“险劲瘦硬” 著称,史称“欧体”。欧体开创了唐代楷书的先端,对后世影响大,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图为欧阳询《化度寺碑》。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
“颜体”肥硕丰润、
刚健雄强、显出
雍容大度的气派
《玄秘塔碑》(局部)
柳公权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奔放跃动,任情纵性。怀素与张旭合称“颠张狂素”,怀素和尚史称“草圣”。
左图为张旭草书,右图为怀素草书。
“宋四书家”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东坡仅存的一幅行草作品
黄庭坚,为宋四家之一。其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左图为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
米芾
用笔丰肥豪健,宽绰疏朗,字态奇逸超迈
宋 米芾《珊瑚复官二帖》
元赵孟頫《胆巴碑》
明代文征明《过庭复语十节卷》
明代董其昌行草
思考:
汉字为何具有如此的生命力?
1、上层保障: 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通畅无阻;
2、自身功能: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与时俱进: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 兼容并蓄、传承创新,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画中有诗: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或称“国画”,是 20 世纪上半叶产生的名词。
它是对自唐宋元明清以来, 用毛笔、墨汁或特定的颜料在宣纸、绢等材料上的绘画,以及对这种传统绘画形式的称呼。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秦汉以后的历代画家们,用笔、墨、和矿物颜料,在纸、绢等材料上创造出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的特殊工具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质朴与浪漫,是我国绘画艺术的源头。
1、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
(1)新石器时代装饰纹样——人面鱼纹盆
《人物龙凤图》
《人物驭龙图》
2、战国时期,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丝帛上,以这两幅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为例
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
见课本
1)绘画风格类型:人物、花鸟、山水。
2)绘画门类: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秦砖汉瓦)。
4、魏晋南北朝时期
1)特色: 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了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与士族阶层有关)
2)主题:人物肖像画是创作主题。
3)代表作: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他还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5、隋唐时期
1)特色:在继承魏晋以来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2)代表作:
①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阎立本的《步辇图》、 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他画的人物衣带如风吹波动,人称“吴带当风”,后人称他为“画圣”),
②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题材广阔(佛教飞天)、场面宏大、人物造型生动、色彩瑰丽。
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它以描绘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
《步辇图》是阎立本的原作,现藏北京历史博物馆,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件珍宝。《步辇图》画的是1300多年前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重大事件
吴道子善于把握住传神的法则,注意形象塑造的整体,所画的衣袖有轻盈飘举的动感,人称“吴带当风”,后人将吴道子称之为”画圣” ,这是他的《送子天王图》。
敦煌壁画
敦煌彩塑
6、两宋时期
1)特点:
(1)两宋时期,宫廷画进入最为活跃阶段,画学兴起;
(2)亮点:各画种全面发展名家辈出,其中,风俗画是当时最大的亮点,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描绘了北宋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的景象,作品充分展示画家的写实功力,河流、物舍、舟船、城关、人群、虹桥、楼观、店铺、市街、驼队,等等,一切物象都刻画得入微传神。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是了解北宋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生活的史料。
7、元明清时期
特点
(1)突出特点: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A、文人画特点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B、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写意画不是以写真为目的,而是以表意为根本。因此,文人画重写意,讲究的是气韵、笔墨,通过笔墨表达主观意念。“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C、代表作:有元代王冕的《墨梅图 》、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 、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等
元代王冕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梅花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
《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明·徐渭
《牡丹蕉石图》此画中芭蕉,牡丹和湖石,均以粗笔泼墨画成,没有做细致刻画,此幅墨韵气势,奔放横溢,为徐氏不可多得的杰作。
郑板桥(1693-1765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郑板桥其人其事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探究点——中国绘画的发展特点
(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从绘画的风格看,由于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不断融入外来风格,如隋唐五代的绘画艺术就吸收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4)从绘画的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向商品发展。到宋代,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彩陶画
萌芽—成熟
帛画
绘画理论的总结
顾恺之
吸收外来风格
展、阎、吴、敦煌壁画
宫廷画院活跃;画学兴起;画为商品
风俗画
文人画成就最高
王冕、徐渭、郑板桥等的写意画
门类丰富
壁画、帛画、木刻画
时间 特点及地位 代表
远古 起源
战国
秦汉
魏晋
隋唐
两宋
元明清
(1)按表现技法分:
2、中国画的分类
工笔(线条美)
写意(意境美)
勾勒
没骨
设色
墨笔
(2)按题材分:
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
精粹
问题一:
清朝以前,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
春秋战国的优伶
元杂剧
原始歌舞
明朝昆曲
四、京剧的出现
形成: a、乾隆末年,徽剧进京,风行一时
b、道光年间,“徽汉合流”
c、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京剧
发展:
a、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b、清末民初,成为全国流行剧种
c、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清代沈容圃《同光名伶十三絕》畫像
京剧的特点:
京剧唱、念、做、打作为艺术手段
京剧传统剧目的服装,基本上都以明代衣冠为归依
根据不同的脸谱勾画,区分人物的忠、奸、善、恶,表现人物不同性格。
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分为生、旦、净、末各行当 .
程咬金
廉颇
包拯
曹操
生
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旦
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净
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丑
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