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6 14:3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烛之武退秦师》一、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一人与秦师,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4)《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情感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二、教学目标与要求(四)、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五)重点、难点:
????重点:1.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的把握。
2.对课文中文言知识点的概括整理。
????难点:学习本课,让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六)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 2.直观演示法3.讲授法4.练习法、读书指导法5.自主学习法等。教学设想: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小组共同完成课文字词梳理;
2.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幻灯片演示课文中重点词句,解答疑难问题;
3.检查课内掌握文中词句的情况,强调文中重点知识;
4.课外整理文中基础知识,小组交流整理情况,教师检查点评,补充学生遗漏的知识。
(注)以上内容除第一张标题外,授课时可略
三、预习指导 1.烛之武为何退秦师?
2.烛之武怎样退秦师?
3.烛之武游说的结果如何?四、课前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左传《春秋左氏传》编年体春秋鲁左丘明春秋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国别体纪传体 编年体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五、史书的类别简介《春秋》与《左传》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原名《春秋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古人云: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烛之武退秦师之形势图郑函陵氾水秦晋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秦伯说( ),与郑人盟夫( )晋,何厌之有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gōngyuèfúfán zhuìquē秦军氾( )南若不阙( )秦夜缒( )而出失其所与,不知( )使杞( )子、逢( )孙戍之 zhìqǐpáng六、字词注音七、教学过程1.分小组翻译课文
2.小组展示翻译成果
3.小组代表收集难点并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当堂解答。
  1.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于:对
无礼于晋:状语后置。以:因为。贰于楚:状语后置。贰,从属二主。数→动军:驻扎。名词→动词 介绍背景——晋秦围郑,介绍起因,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八、全文重点词句点评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师:军队。之:代词,他。若:假如。使:派言于郑伯:状语后置。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辞:推辞犹:
尚且(烛之武)许之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当夜。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既:
已经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焉:哪里,怎么。以: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使者。之:主谓之间。共:同“供”。乏困:物资。形→名越:跨过。其:这
件事厚:增强薄:削弱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济,渡河。设版,指筑墙。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之:主谓之间。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肆:延伸,扩张。何厌之有:有何厌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阙:
侵损,
削减焉:从哪里以:来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盟:结盟。名词作动词戍:守卫。说:通“悦”,高兴。乃:于是。烛之武说退秦师。赏析其高妙的劝说艺术。 3,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因:依靠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同“智”其:表商量语气,还是。去:离开。易:交换及:达到其:代词,自己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文 章 结 构九、当堂检测:学生翻译下列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2)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文: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
你知道那是很难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是不符合用武的准则的。(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因为他对晋国无礼,从属楚国和
晋国这二主。秦晋围郑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文 章 结 构十、小组合作交流:
1.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2.文章对这一人物是怎样刻画得?● 主要人物介绍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一个为纾国难挺身而出的忠臣
一个远见卓识的杰出的外交家
一个晓理动情的天才式演说家
一个善用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的政治家
一个审时度势的出色的心理分析大师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塑造人物的方法1.环境烘托(疾风知劲草)
2.他人的陪衬
3.个性化的语言
4.细节描写“夜缒而出”体味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正面描写: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
侧面烘托:
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语速承前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
以利相诱.引史为例,
挑拨秦晋.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课堂练习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AD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DC课后小组练习:文言基础知识整理。要点: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4、通假字
5、重点虚词 6、特殊句式
7、成语名句一、一词多义若、说、辞、鄙、微
二、古今异义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以之为”,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主人)
②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三、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结盟,建立同盟驻军,驻扎与郑人盟:名词→动词:动词→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形容词→名词越国以鄙远:远地,指郑国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容词→动词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薄弱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名词→状语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既东封郑:在东边在早上,在晚上朝济而夕设版焉:使动用法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使……减少、削减若不阙秦使……获利阙秦以利晋使……成为疆界既东封郑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意动用法四、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失其所与,不知秦伯说,与郑人盟夫晋,何厌之有“已”通“矣”,句末语气词“厌”通“餍 ”,满足“说”通“悦”,高兴“知”通“智”,明智“共”通“供”,供给 而 夜缒而出
今急而求子
朝济而夕设版焉
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焉 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将焉取之语气助词疑问代词,何兼词,从哪里语气助词五、重点虚词其 以其无礼于晋
吾其还也代词,指郑国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之 臣之壮也
何厌之有
将焉取之
助词,取独,不译宾语前置标志,不译代词,指代土地以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因为介词,拿连词,而介词,把……作为既 郑既知亡矣 副词,已经.
……以后六、特殊句式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何厌之有
焉用亡郑以陪邻判断句: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否定判断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省略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敢以(之)烦执事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七、积累成语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今泛指两家联姻。
贪得无厌:
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胜之不武:
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以大欺小。
春秋笔法:
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课外合作探究 1.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意义。
写成书面材料,课下交流。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课外合作探究
2.有一次很好的机会让你去做一做现代烛之武。
(设定情境,请学生任选其一)
情景一:假设你的邻居或好友学习成绩很好,本来满怀希望考上重点中学,却只考上一所普通高中,父母为此非常失望,自己也因此对家庭厌烦,对学习失去兴趣,正打算辍学离家出走,请你前去劝说。
情景二:你的爸妈因为要不要借钱给即将买房的亲戚吵架了,你来给妈妈做做思想工作,劝说妈妈解亲戚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