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4张PPT。选修6 环境保护 走进高考 第一关:考点关 课时1 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考 点 回 归考点一 环境与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______________自然
第二阶段:人类________自然
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________畏惧、崇拜无视自然试图主宰(2)环境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的区别: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_______________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________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人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1)环境问题:包括________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自然原生环境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________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_______;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________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________。资源再生速度废弃物自净能力(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①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全球________、________污染和________破坏。
②全球气体变暖的原因主要与________(气体)的增加有关。
③酸雨指pH值小于________的大气降水。全球相继出现的三大酸雨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和中国。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威胁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生存,导致森林___________,土壤酸度增加,腐蚀________等。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二氧化碳5.6西欧北美生产力下降建筑物④臭氧层中臭氧浓度下降被称为“____________”,目前在________地区较明显。
⑤生态破坏主要包括:生物________、水土流失、土地________等。
⑥土地荒漠化在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尤为严重。臭氧层空洞南极物种锐减荒漠化干旱半干旱考点二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自然资源的类型:按能否更新或恢复可分为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资源。
(2)土地资源问题耕地减少________水土流________
土壤盐渍化_____________可再生非可再生土地退化土壤沙化土壤肥力下降(3)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________、天然气、煤等常规能源占主导地位。
(4)矿区土地复垦的模式有:深层塌陷区________、煤矸石填塌陷区______________、粉煤灰充填覆土________等。
(5)循环经济的特征是低消耗、________、低污染;其重要原则是“________、再利用、________”。
(6)解决缺水问题可通过________和节流逐步解决。石油水产养殖营造基建用地造林高利用减量化再循环开源解读高考 第二关:热点关热 点 精 析热点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热点二 资源问题及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2.煤炭、石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煤炭、石油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在其开采、运输、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措施见下表3.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世界水资源危机(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水不仅是资源,同时也是环境要素。为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典 例 精 解例,1(2009·北京)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图,回答第(1)~(2)题。(1)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 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C解析: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中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臭氧总量最大值所在位置有时南移有时北移,但在高纬地区呈现递减的趋势明显。(2)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B.平流层气温降低 C.酸雨区面积缩小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B解析:考查大气成分的作用。臭氧的作用是能够吸收紫外线增温,平流层的热量主要是来自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就会导致平流层气温降低。例,2(2009·江苏)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A解析:本题组考查水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利用关联图分析、说明地理联系的能力。第(1)题,a指向区内水体和供水系统,故表示污水处理,b汇集到废水中,应表示污水收集。(2)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C解析:在四项措施中,只有“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是可行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3)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A解析:水体富营养化是人类排放污水造成的,而且在缓流条件下更易发生,因此应对措施应是加快水体的流动速度,增强水体净化能力。笑对高考 第三关:技巧关技 巧 精 讲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图所示: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内圆表示占据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箭头①指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②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箭头③、④指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正反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箭头⑤、⑥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二、用图示法记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措施 考 向 精 测 考,例(2009·广东)读图,关于欧盟2007年新增电力构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核电增长量大于燃煤发电增长量B.风力发电增长量小于天然气发电增长量C.削减了燃煤和核电发电量D.水电增长量小于燃料油发电增长量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统计图表中柱状图的阅读与分析。图中显示核电增长量和燃煤发电增长量均呈负值,故A错;风力发电增长量略大于天然气发电增长量,故B错,C、D正确。 课内基础达标一、单项选择题读“世界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1~6题。1.图中①~⑤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 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 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 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 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B2.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 A.工业排放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废气 C.汽车排放废气 D.建筑工地扬尘D3.图中土地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C4.图中⑤环境问题的分布区主要是( ) A.经济发达地区 B.经济不发达地区 C.资源丰富地区 D.海洋运输航线附近D5.环境问题①主要在我国的分布是( ) A.西北、东北 B.华北、东南 C.西南、西北 D.华南、西南A6.③环境问题除在图中分布外,哪个国家也较为严重( ) A.澳大利亚 B.巴西 C.加拿大 D.秘鲁B1~6.解析:从图中可看出:①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和内陆地区,特别是撒哈拉沙漠和中亚沙漠区,只能是沙漠化问题;②分布在西欧发达国家最多,很可能是酸雨问题;③分布在非洲的原始林区和亚洲的横断山区,只能是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分布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至云贵高原一带较多,可能是水土流失问题;⑤分布在沿岸海域,应是海域污染问题。西欧的酸雨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造成的。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在沙漠周围由于气候干旱,在风力作用和沙丘运动下造成的。海域污染的分布区主要位于世界海洋航线附近。我国的荒漠化问题严重区分布于西北、东北、华北地区,以西北地区为主。巴西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及外国的伐木活动,导致热带雨林破坏非常严重。由于雨季的到来,巴基斯坦(图中甲国)出现了特大暴雨,截止到2009年7月19日,沿海城市卡拉奇的降水量已达到150毫米。由于排水系统老化,导致了城市内涝,多处房屋被毁,造成了严重的财产和生命损失。据此及下图回答7~8题。7.在世界淡水资源丰缺状况分布中,巴基斯坦属于( ) A.淡水资源缺乏地区 B.淡水资源缺欠地区 C.淡水资源基本满足地区 D.淡水资源丰富地区A8.城市雨水若能收集、储存,可以大大缓解城市雨水洪涝状况。关于城市雨水利用,错误的是( ) A.可用来洗车 B.可用于园林灌溉 C.可直接饮用 D.可用于喷泉景观用水C7~8.解析:本题结合课本中世界淡水资源丰缺状况图,可判断巴基斯坦位于淡水资源缺乏地区。城市雨水不能直接饮用,需要净化处理。二、综合题9.读“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我国南方山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答案: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变的脆弱。解析:在我国南方山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变的脆弱。(2)列举一例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环境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答案:围湖造田解析:注意回答的是不利的农业生产活动。(3)图中②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把________输送给环境,环境对其具有一定的清除和容纳能力。解析: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人地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消费废弃物课外能力检测(四十五) 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单项选择题下图是我国海拔3800米某内陆湖的水位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影响 B.风沙影响 C.降水影响 D.气温影响D2.近年来,该湖泊的面积不断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B.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减少了湖水的补给水 源 C.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 D.水污染严重B1~2.解析:该湖泊位于海拔3800米的内陆地区,其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影响其水位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气温高低。内陆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导致流入湖中的水量减少。阅读我国1957年、1990年人口数量柱状图和我国1957年、1990年耕地面积柱状图。据此完成3~4题。3.1990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大约是1957年的( ) A.2/5 B.1/3 C.1/2 D.3/5C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我国耕地的变化及耕地减少的原因。第3题,主要是依据图中数据进行计算。1990年人均耕地=0.96/11.33,1957的人均耕地=1.12/6.46,因此1990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大约是1957年的(0.96/11.33÷1.12/6.46)约等于0.488倍,最接近C项。4.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保护耕地的力度在加大,但耕地总面积减少的趋势未变,不是导致我国耕地总面积减少的原因是( ) A.人口的增加 B.城市化速度的加快 C.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D.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A解析:人口的增加会导致我国人均耕地减少,不是导致我国耕地总面积减少的原因。也要同时注意D项,近年来,我国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部分耕地生态退耕,也是我国耕地总面积减少的原因之一。2010年1月15日,日环食从非洲中部的乍得开始,跨过印度洋后,经过印度、缅甸等国家,最后进入中国。在我国主要经过四川、重庆、湖北、河南、山东等省,除黑龙江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可观测到这次天象。下图为网友拍摄的照片,据此回答5~6题。5.在我国境内,这次日食所经主要省级行政区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是( ) A.酸雨 B.森林破坏 C.土地荒漠化 D.水土流失A解析:注意题目中的“污染”二字,酸雨属于环境污染问题而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均属于生态环境问题。6.上图是网友在昆明市内拍摄的,图中的鸟是从西伯利亚飞到昆明南郊滇池越冬的红嘴鸥。近些年冬季,天刚亮,红嘴欧就从滇池飞到昆明城里翠湖公园、大观楼等地,等候游人喂食。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滇池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缺氧 B.昆明市游客众多,便于红嘴欧觅食 C.昆明市民爱鸟意识强 D.昆明市内水质优良,鱼虾众多A解析:受工农业和生活污水的影响,滇池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水中鱼类大量死亡,导致鸟类(如红嘴鸥)食物缺乏。二、综合题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材料二:日本能源安全状况(1973年~2000年)材料三: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和美国对中东石油的垄断使得日本开始重视从其他地区进口石油。日本如果能够争到铺设通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那么俄罗斯每天向日本出口100万桶石油,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就可以降到65%。(1)从材料一可看出30年后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将超过石油,其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石油对环境污染较重,天然气对环境污染较轻。(2)材料三是日本针对什么能源安全问题而做出的努力?答案:石油进口渠道单一。(3)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从地理角度思考,我国可以从日本能源安全状况的变化中得到哪些启示?答案:能源来源多元化,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4)列举日本本国有哪些能源优势?答案: 水能、地热能较丰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和理解能力及解决能源短缺所采取的措施。从材料一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木材、煤炭、石油的消费比重下降,天然气、核能、太阳能的消费比重上升,并且大致在2000年~2030年期间,石油的消费比重最高,2030年之后,天然气消费比重超过石油而居首位。其原因是天然气相对于石油,对环境的污染较轻。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日本能源进口依赖率较高,石油消费比重2000年和1973年相比较有所下降;进口石油主要从中东地区进口,说明日本能源短缺,主要依赖进口,并且进口渠道单一。材料三说明了日本为拓宽进口渠道,争取铺设通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我国石油进口依赖程度也不断升高,参照日本的经验,我国应该对外开拓石油进口渠道,使能源来源多元化,对内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2008年6月25日,是第18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材料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图材料三: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图(1)材料二中,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的是________(A或B)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B 人口的快速增长;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2)要解决材料三中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案: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3)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答案: 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4)据以上材料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答案: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5)为保护耕地,我国制定了________的基本国策,为使土地供求关系向良性循环转变,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案: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质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第(1)题,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比较吻合的是B线;这种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第(2)题,先确定a地区为东北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商品粮基地;然后明确其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黑土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解决的措施则集中围绕保土保肥方面。第(3)题则要确定b、c、d即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①人口多,②耕地总量少,③城市化水平高,非农业用地比重大。第(4)题,由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提取相关信息便可正确解答。第(5)题,结合教材知识便可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