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第2课时)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第2课时)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6 16:47:10

文档简介

1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寓言四则(第二课时)
《穿井得一人》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吕氏春秋》等有关的文学常识。
 3.理解本文的寓意,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资料助读【生快速阅读材料,了解作品相关信息。】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人。先为大商人,后被秦庄襄王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代表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六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二、解题(学生讨论)
“穿井得一人”解释为两种(置疑,带着这个问题理解全文):
1、我们挖井得到一个人。
2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三、读通全文,理解全文的含义
  1、先是教师范读,展示课件,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并且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接下来让学生大声地读,要求字正腔圆。
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接下来用幻灯片对学生进行检测:
  3.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然后组内交流。
四、整体感知
 1.质疑:产生误传的关键一句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追问: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继续追问:传言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2.质疑: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寓意)
 讨论并归纳: (1) 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2) 说话要防止歧义。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具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五、写法探究
《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一个人的劳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那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课堂小结:
《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意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即说明了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的道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具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作业布置
小组合作:再找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大
家讨论一下故事中的寓意。
八、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切忌道听途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