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电容器与电容 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8电容器与电容 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12-16 16:2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4、5、8为多项选择题,其余为单项选择题)
1.对电容C=,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容器充电电荷量越多,电容增加越大
B.电容器的电容跟它两极板间所加电压成反比
C.电容器的电容越大,所带电荷量就越多
D.对于确定的电容器,它所充的电荷量跟它两极板间所加电压的比值保持不变
解析 电容是描述电容器储存电荷特性的物理量,一旦电容器确定了,电容C便不再变化.C=是定义式,不是决定式,无论带电荷量Q和电压U如何变化,其比值始终不变.因此选D项.
答案 D
设置目的 考查电容器电容的理解
2.某电容器上标有“1.5 μF,9 V”的字样,则(  )
A.该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不能超过1.5×10-6 C
B.该电容器所加电压不能超过9 V
C.该电容器击穿电压为9 V
D.当给该电容器加4.5 V的电压时,它的电容值变为0.75 μF 
解析 该标示值为电容器电容和能允许加的最大电压.加在该电容器上的电压超过9 V就会击穿它.能够给它充的最大电荷量为Q=CUm=1.5×10-6×9 C=1.35×10-5 C.电容器电容与所加电压无关,因此当给电容器加4.5 V的电压时,其电容值仍为1.5 μF.故B项正确.
答案 B
3.一个电容器带电荷量为Q时,两极板间电压为U,若使其带电荷量增加4.0×10-7 C时,它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增加20 V,则它的电容为(  )
A.1.0×10-8 F      B.2.0×10-8 F
C.4.0×10-8 F D.8.0×10-8 F
解析 由于电容与电容器上带电荷量和电势差大小无关,所以可根据电容的定义式推导出:C=.因此电容C= F=2.0×10-8 F.
答案 B
4.如图所示,用静电计可以测量已充电的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电势差U,现使B板带正电,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增大两极板之间的距离,指针张角变大
B.将A板稍微上移,静电计指针张角将变大
C.若将玻璃板插入两板之间,则静电计指针张角变大
D.若将A板拿走,则静电计指针张角变为零
解析 由C=可知,增大极板距离电容减小,由U=知电压升高,张角变大.同理A板上移也会使电容C减小,张角变大.插入玻璃,C变大,U变小.A板拿走,由于B板带电,所以指针张角不是零.
答案 AB
设置目的 考查对于电容器定义式与决定式的理解与动态分析的应用
5.传感器是把非电学量(如速度、温度、压力等)的变化转换成电学量变化的一种元件,在自动控制中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如图所示是测定液面高度h的电容式传感器,在导线芯的外面涂上一层绝缘物质,放入导电液体中,导线芯和导电液体构成电容器的两个极,导线芯外面的绝缘物质就是电介质,测出电容器电容C的变化,就可以知道h的变化情况,两者的关系是(  )
A.C增大表示h增大 B.C增大表示h减小
C.C减小表示h减小 D.C减小表示h增大
解析 C增大时,由公式C=可知,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的正对面积增大,即h增大,A项正确,B项错误.同理可知,当C减小时,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的正对面积减小,即h减小,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 AC
设置目的 考查电容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6.某电容式话筒的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E为电源,R为电阻,薄片P和Q为两金属基板.对着话筒说话时,P振动而Q可视为不动.在P、Q间距增大过程中(  )
A.P、Q构成的电容器的电容增大
B.P上电荷量保持不变
C.M点的电势比N点的低
D.M点的电势比N点的高
解析 由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可知,当P、Q之间的距离d增大时,电容器的电容C减小,选项A错误;而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电势差不变,根据Q=CU可知,电容器两极板上的电荷量减小,选项B错误;此时电容器对外放电,故M点的电势高于N点的电势,选项C错误,D项正确.
答案 D
设置目的 电容决定式的应用
7.如图,一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与一电压恒定的电源相连,极板水平放置,极板间距为d,在下极板上叠放一厚度为l的金属板,其上部空间有一带电粒子P静止在电容器中,当把金属板从电容器中快速抽出后,粒子P开始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粒子运动加速度为(  )
A.g B.g
C.g D.g
解析 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与一电压恒定的电源相连,有金属板时,板间场强可以表达为:E1=,且有E1q=mg,当抽去金属板,则板间距离增大,板间场强可以表达为:E2=,有mg-E2q=ma,联立上述可解得:a=g,知A项正确.
答案 A
8.(2019·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模拟)如图所示,电容器与电动势为E的直流电源(内阻不计)连接,下极板接地.一带电油滴位于电容器中的P点恰好处于静止状态.现将平行板电容器的上极板竖直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则(  )
A.带电油滴的电势能将增大
B.P点的电势将降低,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不变
C.平行板之间的电场强度增大,平行板所带电荷量也增大
D.电容器的电容增大,带电油滴将沿竖直方向向上运动
解析 现将平行板电容器的上极板竖直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d减小,电容器的电压U不变,由E=分析得知,板间场强增大,因P点到下极板的距离不变,而E增大,由U=Ed知,P点与下极板间电势差增大,P点的电势大于零,则P点的电势升高,由于油滴带负电,则带电油滴的电势能将减少.故A、B两项错误.由于d减小,由C=,知电容C增大,U不变,由C=分析可知电容器所带电量增加,故C项正确;将上极板竖直向下移动时,d减小,电容器的电压U不变,由E=分析得知,板间场强增大,则油滴所受电场力增大,油滴将沿竖直向上运动.故D项正确.故选C、D两项.
答案 CD
9.如图所示,当待测物体在左右方向发生位移时,电介质板随之在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移动.如果测出了电容的变化,就能知道物体位移的变化.若电容器的电容变大,则物体的位移可能的变化是(  )
A.加速向右移动 B.匀速向右移动
C.减速向右移动 D.减速向左移动
解析 本题由于相对介电常数εr发生变化而引起电容器电容C的变化,根据C=可知:当电容C变大时,εr应该增大,电介质板应向左移动,所以选项D正确.
答案 D
设置目的 电容器电介质变化时导致电容变化在传感器中应用
10.(2019·山西省临汾市调研)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上极板带正电荷,且与静电计相连,静电计金属外壳和电容器下极板都接地,在两极板间有一个固定在P点的正点电荷,以E表示两极板间电场的电场强度,Ep表示点电荷在P点的电势能,θ表示静电计指针的偏角,若保持上极板不动,将下极板向上移动一小段距离至图中虚线位置,则(  )
A.θ增大,E增大 B.θ减小,E减小
C.θ增大,Ep增大 D.θ减小,Ep减小
解析 电容器与电源断开,故其带电量Q不变;保持上极板不动,将下极板向上移动时,两板间的距离减小,根据C=可知,电容C增大,根据C=可知,板间电压U减小,故静电计指针偏角θ减小;两板间的电场强度E===,知电场强度与板间距无关,因此电场强度E不变;设P与下极板距离为L,则P点的电势φp=EL,则点电荷的电势能为Ep=ELq;根据平衡条件知,点电荷所受的电场力方向向下,与电场强度方向相反,因此点电荷带负电,L减小,因此由Ep=ELq知,点电荷在P点的电势能Ep减小,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答案 D
11.(2019·河北省定州月考)如图所示,A、B为两块水平放置的金属板,通过闭合的开关S分别与电源两极相连,两极中央各有一个小孔a和b,在a孔正上方某处放一带电质点由静止开始下落,若不计空气阻力,该质点到达b孔时速度恰为零,然后返回.现要使带电质点能穿过b孔,则可行的方法是(  )
A.保持S闭合,将A板适当上移 B.保持S闭合,将B板适当下移
C.先断开S,再将A板适当上移 D.先断开S,再将B板适当下移
解析 设质点距离A板的高度h,A、B两板原来的距离为d,电压为U.质点的电量为q.由题质点到达b孔时速度恰为零,根据动能定理得mg(h-d)-qU=0.若保持S闭合,将A板适当上移,设质点到达b时速度为v,由动能定理得mg(h+d)-qU=mv2,v=0,说明质点到达b孔时速度恰为零,然后返回,不能穿过b孔,故A项错误.若保持S闭合,将B板适当下移距离Δd,由动能定理得mg(h+d+Δd)-qU=mv2,则v>0,质点能穿过b孔,故B项正确.若断开S时,将A板适当上移,板间电场强度不变,设A板上移距离为Δd,质点进入电场的深度为d时速度为零.由动能定理得mg(h-Δd+d′)-qEd′=0,又由原来情况有mg(h-d)-qEd=0.比较两式得,d′答案 B
二、计算题
12.如图所示,有的计算机键盘的每一个键下面都连一小块金属片,与该金属片隔有一定空气间隙的是另一块小的固定金属片,这两片金属片组成一个小电容器,该电容器的电容C可用公式C=ε计算,式中常量ε=9×10-12 F/m,S表示金属片的正对面积,d表示两金属片间的距离,当键按下时,此小电容器的电容发生变化,与之相连的电子线路就能检测是哪个键被按下了,从而给出相应的信号,设每个金属片的正对面积为50 mm2,键未按下时两金属片的距离为0.6 mm,如果电容变化0.25 pF,电子线路恰能检测出必要的信号,则键至少需要被按下多少?
解析 设金属片的原距离为d,金属片被按下Δd时电容变化ΔC=0.25 pF,
此时金属片间距为(d-Δd),则C1=ε,C2=ε.
ΔC=C2-C1=εS(-),代入数据,得Δd=0.15 mm.
答案 0.15 mm
设置目的 考查C=计算
13.如图,相距为d,水平放置的两平行板电容器电容为C,开始时两板均不带电,A板接地,A板中央有孔.现将电荷量为q,质量为m的带电液滴从小孔上方h处无初速度滴下,落到B板上,电荷全部被B板吸收.求:
(1)能够达到B板的液滴不会超过多少滴?
(2)若能到达B板的液滴数为k,则第k+1滴如何运动?
解析 若第k滴恰能到达B板,则第k滴在到达B板过程中受重力和AB间电场的电场力,此时电容带电量为(k-1)q,可知U==,E==.对第k滴应用动能定理,mg(h+d)-qEd=0,代入得mg(h+d)-qd=0,k=+1,由题意可知第(k+1)滴进入两极板间即做减速运动,但无法到达B板即告停止,因电场力大于重力,所以会向上做加速运动至出电场,再只在重力作用下做减速运动至停止.再次下落重复上述过程.即在A板上、下往复运动.
答案 (1)+1 (2)在A板上、下往复运动
14.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极板A、B分别接在电压为60 V的恒压电源上,两极板间距为3 cm,电容器带电荷量为6×10-8 C,A极板接地.求:
(1)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2)平行板电容器两板之间的电场强度;
(3)距B板为2 cm的C点处的电势.
解析 (1)由电容定义式:C== F=1×10-9 F.
(2)两板之间为匀强电场:E== V/m=2×103 V/m,方向竖直向下.
(3)C点距A板距离为:dAC=d-dBC=1 cm
A与C间电势差UAC=EdAC=20 V
又UAC=φA-φC,φA=0,可得φC=-20 V.
答案 (1)1×10-9 F (2)2×103 V/m 方向竖直向下 (3)-20 V
设置目的 电容器定义式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