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生命在多彩的形象中绽放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构想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下)教学过程别梦东鲁的幻想曲(下) 【教学要点】
唐诗发展纵览,李白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代表作,《金陵望汉江》的对比,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风格。李白对中国诗歌的杰出贡献。一、诵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尝试背诵1.注意韵脚的使用。
洲、求。姥、睹。横、城、倾。
越、月。
溪、啼、屐、梯、鸡。
定、暝。
泉、巅、烟。
开、台。
马、下。
麻、霞。
还、间、山、颜。
2.可以区分不同层次的同学学情,分别选择背诵全诗或者某一片段。 3.独立诵读为主,辅以小组互相背诵交流。
二、李白的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高峰,无人能及。它对前辈的继承和对后世的影响都堪称典范。请你分别说说李白古风对先辈的继承情况和他的诗歌创作对后世的影响情况。1.李白对先辈诗歌的继承
①李白受屈原、曹植、谢朓、鲍照影响深远。
②李白的诗歌接受庄子浪漫主义的优势。
③李白诗歌受到乐府诗歌的影响。
2.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①针砭时弊大胆前所未有。
②浪漫主义手法的想象夸张前所未有。
③通过形象揭示内心的矛盾与个性张扬前所未有。
④高考试题中的李白先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2016·全国Ⅰ卷)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②沦亡后,三吴③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调度知识储备(1)金陵:今南京,六朝古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2)汉江: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3)回: 还,走向原来的地方;掉转;曲折,环绕,旋转
(4)中国:中原地区。
(5)区宇:境域;天下。《左传?昭公三年》: 区域;地区。
(6)垂拱: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指天下太平的景象。
(7)众流安:各条江河均平安,借指国泰民安、政治稳定。
(8)沧浪:据《孟子》,有隐者唱《沧浪歌》以表明隐居之志,后人用沧浪指代隐居垂钓之地。这句是说江流平静,天下安宁,用不着有所作为,暗中抒发壮志未酬的遗憾。 (9)作者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李太白集》30卷。2.精读文本把握诗意(1)读全读准,翻译大意(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翻译字面大意:
诗人李白立足金陵,远望长江,长江绵延曲折上万里,支流如同数条巨龙盘踞。
江水溃豁泛滥中南地域,高耸山峰一样的波涛急落湍流飞般迅疾。
六朝帝王衰败沦亡之后,三吴已非盛地不值得观赏。我朝圣明君主一统寰宇,垂拱而治众流得以安逸。
传说的任公子若是到了今日,钓竿当停;因为江水平静已经无巨大的鱼。 (2)嚼字析词,品味形象之美汉江回万里,
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
崔嵬飞迅湍。“汉江”句曲折之长,“派作”句支流之多。
“横溃”之“豁”严丝合缝,“横溃”已泛滥,再加“豁”,动感即出;
“崔嵬”“飞”快,“迅”疾,波涛湍流立体而来。前一句是纵览之象,后一句是横观之景。中原地区一片汪洋就在眼前了,这是俯瞰;飞湍直下,这是仰望。“望”的含义,
“望”的景象。9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邕之武昌》)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送别》)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赠升州王使君忠臣》)“汉江”隐义“大汉之江”?——立足金陵看汉江。
①自然之象;②隐喻之象——立足六朝金陵,回望大汉之江。题目:脚下踏——“金陵”,眼睛望——“汉江”。为什么是“汉江”,而不是“长江”“大江”?10 ②“任公子”“沧浪”等词语可知,作者内心暗中抒发壮志未酬的遗憾。——隐义! 前四句写景,后六句抒情:见长江奔腾汹涌之景,引出大浪淘沙,抒发今世比前世安宁祥和的情感,也隐含作者不能施展抱负的憾感之情。①“我君”“垂拱”等词语可知,作者对本朝(玄宗)景象的赞美;“六帝”“三吴”“不足观”等词语可知,作者对“六朝”动乱的贬斥。——明义!11(3)因文联想,总览意境看到:万里之外曲曲而来的长江,看到了如龙盘踞的众多支流,虚中有实。
看中带想的景象:横溃的江水漫中原,如高耸山峰压顶的迅湍飞奔不可遏止!实中有虚。
长江全面描绘:上游之秀丽,三峡之急险,中游之宏阔,下游之浩瀚,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虚实相生。“六朝沦亡”“三吴不足观” “我君”“垂拱”“区宇”“流安”值得大书特书了! 身在故都望长江,看到、想到了什么? 水无巨鱼,故任公子钓竿可罢。赞美当朝,惋惜自己自然洪流历史洪流 (4)想背景看作者,领悟情感题目注释正文题干古代文化常识作者御用代笔:明颂当朝
个性特征:暗发憾情借景抒情用典抒怀13 (5)抓题干,缘文解题【思路】①前两句描写了长江曲折回转、绵延万里、支流纵横、九龙盘旋的壮阔景象。三四句描写了长江泛滥横溃、豁荡中国、直流急下、湍瀑飞奔的惨烈景象。
②这既是自然景观的描写,也寓示着国家和社会的境况:总体的雄伟、壮阔,曾经的割据、动荡、苦难和衰落。为后面赞扬江山一统的大唐盛世做好铺垫。[参考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思路】 典故里说任公子钓起了巨大的鱼,诗歌里说:“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用来比喻已无割据一方,危害国家的巨寇。以此赞颂江山一统、国泰民安的唐朝盛世。同时又自比任公子,表达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惆怅。[参考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5小 结 李欣《老生常谈》:《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奇离惝恍,似无门径可寻。细玩之,起首入梦不突,后幅出梦不竭,极恣肆幻化之中,又极经营惨淡之苦,若只貌其右句字面,则失之远矣。作业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2013·北京)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
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①答:B。
②答: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板书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月夜 白昼 傍晚 夜晚
入梦之因 → 剡溪 山中 洞外 洞中 → 出梦之叹 夸张
清幽 壮美 恐怖 仙乐 浪漫主义
政治抱负 官场道路 人生感慨 奇特的想象 傲岸不屈
蔑视权贵参考书推荐1.李贺武《高中语文阅读新思路?建构与提升》丛书,第三册第4单元《用旺盛生命力歌唱的“道教徒”——李白》(现代教育出版社)
2.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3.林庚《唐诗综论》(商务印书馆)
4.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
5.《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