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初三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学生分析】
在新的课程中提到密度一词,虽然学生会对其有一定的理解,但还是很模糊,所以要在学生很是模糊的时候加以提醒,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会遇到问题--仪器的使用,所以要对学生进行讲解,做应有的对策。
【仪器材料】
天平、砝码、水、体积不等的木块、石块等。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 提出问题 ↓ 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进一步提问: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导入: 在生活中会有类似要去辨认的事物,要用到一些方法去辨认,那我们就来学习—密度,它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去认识那些事物。 观察演示实验并思考问题 提出猜想: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兴趣给提起来,激励学生去学习。
提出问题 1、物体的密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怎么使用仪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实验所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比例法… 想想密度可能会跟什么因素有关;学会使用仪器做实验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做实验,注意可以更好地去分析和理解实验
学生实验 ↓ 密度概念 发实验仪器 ↓ 实验提示 ↓ 分析实验 ↓ 得出结论 ↓ 给出密度的概念 学生做实验 ↓ 实验记录 ↓ 学生分析 学生动手实验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更好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归纳总结 1、分析数据: 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水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2、密度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1g/cm3=1000kg/m3=103kg/m3 分析 练习ρ的写法 练习单位的化法 经过总结与学生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巩固。
交流与 讨论 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思考讨论 对密度的深入研究,加深理解
小结 密度的引入目的、概念、公式、单位 进行知识的复述与 可以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作业 测量身边小物件的密度
板书设计 密度 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1g/cm3=1000kg/m3=103kg/m3 板书的设计更直观明了地让学生掌握本节的重点与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