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美术出版社 五年级上册《偶戏》 欣赏 评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偶戏,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及其发展,知道偶戏在造型、表演等方面的特点,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戏偶的不同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互交流学习资料和对传统偶戏的欣赏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偶戏的发展历史和表演特色,
以及偶人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从而体验民族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对祖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加深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与热爱,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
教学难点:对偶戏表演艺术的感受,对艺术形象特征的理解与评述。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
本科的编辑意图是通过学习,了解偶戏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的表演形态和千变万化的人物造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兴趣,了解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表演等过程,深入体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产生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
学情分析: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对我国的民间艺术已经有了一定了解,认识了剪纸、农民画、泥塑、刺绣、脸谱等形式,知道民间艺术的造型和色彩特征。但多为平面形式,偶戏是学生完整地了解木偶艺术,它融造型、绘画、装饰、服饰、表演及唱腔为一体,为深入体验并制作戏偶、自主创编表演剧目做好铺垫。
教师准备:课件 皮影
学生准备:课前查找的有关偶戏的资料,自己的戏偶
教学过程:
今天的课程既好玩又好看,希望同学们都能参与其中
引入:播放木偶戏《孤独的牧羊人》30秒
提问:大家看到的节目是什么表演?
答: 木偶戏
出示课题:偶戏(写大点)
提问:根据刚才所见,请同学们在书中文字中找一找什么是偶戏?
偶戏就是融合了造型、动作、对话、服装、道具、布景等设计,并兼具绘画雕刻、舞蹈、戏剧于一身的表演艺术。
在接下来所看到的视频中,是不是融合了这么多的内容
继续播放视频
有布景 人物造型设计 服装道具 动作 舞蹈 果然非常完美的结合
意图: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导入本课,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木偶是怎样动起来的?(有很多线)这些线要放在什么地方?(能动的地方)这种木偶叫做什么木偶?
答:提线木偶
课件出示一张提线木偶的图片,
每个能动的关节都有一根线拉动,如果想要他动作更加准确就会有更多的线,可以是两个人合作操动木偶,
这些偶人的形象很生动 有的很夸张
板书: 分类:提线木偶
艺术特点:
深入探究:
了解偶戏的起源:
同学们知道吗木偶戏起源于西汉时期,那时候叫做傀儡戏,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了唐朝时期人们用傀儡表演歌舞,而到了宋朝木偶戏才遍布全国。
出示课件:刘松年的(傀儡婴戏图),其中傀儡部分放大:
这是 南宋时期的《傀儡婴戏图》图中的傀儡的表演形式非常像现在的提线木偶
一个小孩正躲在架子后面忙着表演,前面的小孩一个小孩在敲小鼓,另一个也许在配音或是唱戏,在古代戏曲就是他们的流行音乐了,看他们仨合作的多好,关键是要配合默契
刚才我们了解了木偶的起源和提线木偶的形式,接下来有个小偶剧要向大家展示,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偶?
我们表演的节目是:《小白墙》
学生表演
这个故事情节总是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看看我们教室周围的小白墙是否也很干净呢,爱护环境也是一种好的生活习惯啊。
这是什么偶?与提线偶有什么区别?
答:布袋偶,是有一只手伸进口袋中进行表演的。
提线偶是人在上面,而布袋偶是人在偶的下面表演
区别非常明显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什么形式的偶,播放杖头偶的视频,电影《小铃当》片段,带着我们小时候的记忆
这个木偶没有线,嘴巴还会动,它叫做杖头偶
课件图片: 偶头以樟木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
课件图片: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和两根手杆进行表演,多演传统戏曲剧目,宽袍大袖,动作灵活;
板书
分类:提线木偶 杖头偶
艺术特点:造型夸张 色彩鲜艳
还有一种偶的形式与杖头偶非常接近,又有所不同,让我们来看看:
播放课件:铁枝偶
板书
分类:提线木偶 杖头偶 铁枝偶
艺术特点:造型夸张 色彩鲜艳
表演内容:多戏曲曲目
最后,我们来欣赏偶戏中的另类形式
皮影,请同学们讲讲皮影的表演形式,根据讲述摆出实物让同学们试一试(孙悟空)试过才知道表演不简单,还得经过专业的训练才行啊!
播放皮影剧《鹬蚌相争》讲讲故事的寓意
(互动环节,使学生尝试皮影的操作方法)
看了这些中国的木偶,那么你们知道外国有没有木偶啊?
当然有啊,我们看到第一个视频就是美国电影中的片段
今天我们欣赏了很多木偶戏,谁能记得木偶戏有多少种呢?
那么这些提线木偶、杖头偶、铁枝木偶、和布袋偶,有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立体的
而皮影则是平面滴
这些小偶的颜色也都很鲜艳
板书
分类:(立体) 提线木偶 杖头偶 铁枝木偶 布袋木偶 水利木偶
(平面)皮影
艺术特点:造型夸张 色彩鲜艳
水利木偶曾经是我国的偶戏的一种,在我国失传后在越南却有了发展
播放《越南水利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