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记念刘和珍君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把握刘和珍形象。
2、品析文章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3、感受鲁迅伟大的精神魅力。(重难点)学习目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
《雪》
《阿长和〈 山海经〉》
《藤野先生》
《故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孔乙己》鲁迅印象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 鲁迅(19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档案 上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美】斯诺挽鲁迅联名人眼中看鲁迅 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冲破了天地间的黑暗和寂静。
在他身后,有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污、苦难、彷徨与觉醒……
他走了,留下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枪!
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名人眼中看鲁迅 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 —— 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
——钱理群名人眼中看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名人眼中看鲁迅记念 刘和珍 君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
纪念刘和珍有什么意义?
怎样纪念刘和珍?题解文中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走进刘和珍坚毅乐观,有责任感 文中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毅然追求进步反抗微笑黯然欣然勇敢无畏预定《莽原》参加师大学潮前往政府请愿“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走进刘和珍刘和珍之死执政府的暴虐不言自明流言的荒谬不攻自破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刘和珍之死反语,互文 赞颂刘和珍等人的勇毅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控诉反动政府的卑劣凶残。反语互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特点:形分义合。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三·一八惨案 政府卫队与群众对峙的情形 重温历史呜呼!三月一十八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 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养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民贼大试毒辣手,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枭其首籍其家!死者今已矣,
生者肯放他?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 (刘半农)重温历史刘和珍君
始终微笑着的
和蔼的刘和珍君
为了中国而死的
中国青年!
的确是,死掉了!
中外的杀人者却昂起头来
不知道个个脸上
有着血污……
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
《莽原》全年的刘和珍君
反抗一个 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刘和珍君
虑及母校前途
黯然至于泣下的刘和珍君
欣然
前往请愿的刘和珍君
始终微笑着的
和蔼的刘和珍君
的确是,死掉了!
但真的猛士——
真的猛士 将更加愤然而前行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始终微笑的……记念刘和珍君文中除了刘和珍,还写到哪些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探究写作目的文中除了刘和珍,还写到哪些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记念赞颂批评唤醒愤怒控诉爱国青年 庸 人反动势力探究写作目的作者仅仅只是为了表达这种哀悼、追思吗?还有没有其他的用意?文中还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 再读课文,找出你难以理解,不易把握的,或者意蕴深沉,富有思想含量的语句或段落,提出来讨论交流。探究作者情感抒情特点情感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一个真正思想者真诚地坦露她的思想。 感情愈和理性结合,就愈高贵,到了极境,就出现了诗,出现了哲学。
——歌德《致玛利亚包洛芙娜公爵夫人书》 他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满腔的悲痛与义愤,用烈火般的言辞喷射出来,形成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并结情为理,化为深刻的哲理韵味和汪洋恣肆的风格,他指着反动派的鼻子怒斥:“中外的杀人者居然昂起头来,不知个个脸上有血污……”
——王献永《鲁迅杂文艺术论》 把现实的悲剧与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
把勇士的牺牲与国民的觉醒连在一起
把眼前的哀悼与严肃的思考连在一起抒情特点反复
“欲吐还吞,欲吞不得,吞而复吐”。 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历史的幽愤 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 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
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他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
他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看穿社会;心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只好冷眼相看。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
——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
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阮籍 历史的幽愤又见鲁迅孤寂的思想巨人 有 的 人 ━━纪念鲁迅有感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的第二、四节。
阅读《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之《鲁迅的平和与伟大》结语 人活一世,要俯仰无愧于天地,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面对撒旦的残忍与暴虐,我们不应该做无聊的看客,而应该像鲁迅先生那样勇敢的拍案而起;面对自我的自私与怯懦,我们不应该推卸自我的责任,而应该像巴金先生那样真诚的忏悔。只有这样,你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又见鲁迅叶圣陶论鲁迅:伟大的灵魂
瞻仰鲁迅先生的遗容,觉得非常慈祥。然而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他伟大,他坚强。中华民族将来真个得到解放,必然由于人人具有了他那样的精神。看到昨天的送殡的行列、严肃、激昂,六七千人合成个巨大的集体。更想到各地受他感化的大众,虽然不能亲自到来送殡,也必然遥寄最真挚的心情,使这个集体无形中扩大到不知多少倍。这样,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荣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而这个,就是中华民族解放终于能够成功的凭证。又见鲁迅 茅盾论鲁迅:如何永久纪念鲁迅
抑住了哀痛,打起精神来奋斗下去,此时凡敬爱鲁迅先生而且痛感到这损失之巨大的人们,都严肃地在想着:如何永久纪念他。这是立即可以想到许多办法的,——纪念文学奖金,纪念馆,研究院,学会,翻译他的著作广布于全世界;这一切,都是必要,这一切即使不能同时一一办到,只要中国民族尚有解放之一日,终必能大规模地办到,而且终必有更伟大更多样的永久纪念他的办法:我想像到不远的将来“新中国”的大都市里将耸立着巍峨的“鲁迅文学院”,我想像到在将来的新中国,大陆新村一弄(如果还在)将收为公有,而在这四 周将建筑起庄严的纪念馆,我也想像到绍兴将是一个新名“鲁迅县”……又见鲁迅
归真:伟大而平凡
(1)生平与思想 (18810925-19361019)
A、接受进化论
1898年春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赫胥黎《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 社会发展观。
B、弃医从文
1902年官派赴日留学。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毅然弃医从文。又见鲁迅 C、开始呐喊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D、从事左翼文艺运动
1927年在血的教训面前,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深刻变化,纠正了只信进化论的“偏颇”,思想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起点,集中精力从事左翼文艺运动。
又见鲁迅(2) 鲁迅的意义
● 民族魂
1936年10月19日鲁迅辞世,凸显了这根擎天之柱坍塌后中国左翼文坛的悬空状态。孙伏园一句话概括了人们当时的惊慌失措:“像散沙一般,正要团结起来;像瘫病一般,将要恢复过来;全民族被外力压迫得刚想振作,而我们的思想界和精神界的勇猛奋进的大将忽然撒手去了。”(《哭鲁迅》)
又见鲁迅郁达夫《怀鲁迅》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又见鲁迅李长之《鲁迅批判》
鲁迅是一个人格上全然无缺的、诚实无伪的小资产阶级的智识分子。他的锐感,他的深文周纳,他的寂寞的悲哀,他的忧郁和把事情看得过于坏以及他的内倾、多疑、偏颇、不驯,都是小资产阶级的根性——个人主义。别人尽管以为他的东西泼辣、刻毒,但我以为这正是浓重的人道主义的别一面目,和热泪的一涌而出,只不过隔一层纸。那种冷冷的,漠不关心的,从容的笔,却是传达了他那最热烈,最愤慨,最激昂而同情心到了极点的感情。
又见鲁迅 ●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冯雪峰:“有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 (陈早春 《冯雪峰评传》)
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又见鲁迅一个真实的人
■ 有痛苦,有矛盾,有喜怒哀乐。
家道中落 包办婚姻 兄弟失和
又见鲁迅 1893年鲁迅祖父因科举考试行贿案,被判“斩监候”,牵连到鲁迅父亲也革除了秀才功名。鲁迅因此到舅家避难,寄人篱下。1896年父亲病逝后,鲁迅一家遭到本家长辈欺压。家道中落之后,鲁迅没有走科举这个正路,而是去学新学,用当时的话说,是迫不得已把灵魂卖给洋鬼子,学一些邪门歪道的东西。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可以看见人生的真面目。”又见鲁迅 朱安长鲁迅两岁。鲁迅本家叔祖母回娘家时偶尔也把内侄孙女朱安带到周家来。鲁瑞见“安姑娘”性情温柔,彬彬有礼,打定主意把她娶来作自己的大儿媳妇。鲁迅对这门婚姻表示不满,要求母亲退婚。鲁瑞认为,这门婚事是自己主动求亲的,要是返聘毁约,一是无法向朱家启口,二是于两家的声誉有损,三是对不起朱安,所以坚持这门婚事。鲁迅说是“母亲娶媳妇”,痛苦地接受了母亲送给他的这一件“礼物”。
朱安很瘦小,有些发育不全的样子。鲁迅到日本留学之前提出两个革命要求: 一是要朱安放足,二是进学堂识字。可是这两项都没能实行,朱安的足已经不能放大,上学校读书又嫌太晚。 又见鲁迅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 诗的第一句说结婚的无奈。第二句说故乡的社会情况不可乐观。第三句说母亲对他的不理解,无法申诉(“荃不察”是楚辞成语,“荃”原指君,借指母亲)。第四句说既已如此,则此生更当坚持从事民族解放斗争了。(锡金《鲁迅诗本事》)
●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1903年,他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许氏的解释是:“首句说留学外邦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业实践的格言。” 又见鲁迅 朱正近日在其新作鲁迅传记《一个人的呐喊》中,经分析大量资料之后推断出,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原因在于周作人妻子羽田信子癔病发作,周作人轻信妻子谗言所致。
(“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 )又见鲁迅
●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讲真情 重信义 有血性
□懂得生活
□充满生活智慧又见鲁迅 ●鲁迅的人生观: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鲁迅认为“走‘人生’的长途,最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其一是‘歧路’,……其二便是‘穷途’”无论是“歧路”,还是“穷途”,都应该“跨进去,在刺丛里姑且走走”。
●鲁迅的生活智慧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上。生活搞不好,仍然追求理想,当然值得尊敬。但以为追求理想不顾生活实际,那就可能成为“幼稚”青年。
又见鲁迅 ●《娜拉走后怎样》:“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鲁迅对好人非常宽容,对坏人该严厉的严厉,该敷衍的时候也敷衍。智慧不一定都是圆通婉转的,有时候也表现为斩钉截铁。又见鲁迅 ●“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做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他拒绝逢场作戏。“不能把太太小姐敲碎一个啤酒瓶子的事要我做。”记者纠缠说:“如果您不答应,我就非常为难了。”鲁迅答道:“如果我答应您,我就非常为难了。”又见鲁迅 ● 鲁迅《世故三味》写道: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许寿裳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有人以为他不通,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
鲁迅坦言自己“思想上,也何尝不中些庄周韩非的毒,时而很随便,时而很峻急。” (写在《坟》后面 )又见鲁迅 ●许广平:“谁说先生老于‘世故’,我只觉得他是‘其愚不可及’。世界上竟有这样的呆子吗?可是这呆气,先生却十分珍贵着。他总是说:‘我不能因为一个人做了贼,就疑心一切的人!’”
● 萧红:“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朗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我常想,能够这样放怀大笑的人,一定有一颗纯真的心 。” 又见鲁迅 ● 周海婴:“父亲不是神,而是人。我希望大家看到生活中的父亲像大学教授一样,对人孜孜不倦,从不打骂家人,对我也充满了爱意。” 鲁迅没有留下正式的遗嘱,只在《死》中写下这么几条: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 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 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 和他接近。又见鲁迅 □初中课文选编鲁迅的作品:
《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雪》、《藤野先生》、《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
□初中自读课本选编鲁迅的作品:
《最先与最后》、《自题小像》、《“友邦惊诧”论》、《风波》、《鲁迅自传》
□高中课文选编鲁迅的作品:
《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灯下漫笔(节选)》、《祝福》、《 药》、《阿Q正传》 名作欣赏
● 称谓 · 民俗 · 命运——重读《祝福》
● 爱恨交织写故乡
——《故乡》《社戏》之比较
● 《伤逝》:个性解放与爱情危机
● 《阿Q正传》: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
● 《 秋夜》——秋夜里的小粉红花、小青虫和枣树
●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嘻笑怒骂皆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