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6张PPT。第3讲 地球的结构 走进高考 第一关:基础关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壳组成物质:主要由各种________组成。特点:厚度不均,平均________千米海洋壳为________千米大陆壳为________千米(高山高原可达________千米)化学元素1763360~70厚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地壳________;反之,地壳________。莫霍界面2.地幔物质成分:铁镁的________类,由上至下________含量逐渐增加。分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________层,一般认为这里是________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可能为________。越厚越薄硅酸盐铁、镁软流岩浆固态古登堡界面3.地核物质成分:根据推测,以________为主;分层外核:物质接近________;内核:物质为________。铁、镍液态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1)包裹地球的________层是地球生命生存的________之一。(2)近地面的大气密度________,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________。(3)大气圈上界:在_____________千米的高空。气体基本条件大迅速下降2000~30002.水圈(1)组成: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态)。(2)按存在位置和状态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生物圈(1)生物圈广泛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中。(2)地球生态系统组成________圈、________圈、________圈、________圈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地壳大气圈水圈岩石水生物大气解读高考 第二关:考点关
考 纲 精 研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精 题 选 编
例1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就是由各种气体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由河流水、湖泊水、海洋水等多种水体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答案:B 解析: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系统;水圈中的水有多种形式,它们共同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不仅是全球生物的总和,还包括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内部圈层的关系也较密切,特别是和岩石圈关系最为密切。 例2有关地球几个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地球的许多圈层之间都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地球的各圈层都呈同心圆状排列
D.地球各圈层内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B 解析:地球的内、外部各圈层中,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生物圈是跨圈层的,因此它们并非呈同心圆状排列;地球外部圈层中物质运动的能量基本上都是来自太阳辐射,但内部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则来自地球内部。地球的许多圈层之间都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如海水蒸发不仅将水这种物质带到了大气圈,也将蕴藏在其中的太阳辐射能带入了大气圈。例3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但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读图并回答问题。(1)2007年4月2日,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附近发生8级强烈地震。该群岛发生的地震与其所处的板块位置有关,该群岛位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交界处。该地震发生后,澳大利亚当局立即关闭东部海岸的海滩旅游景点,以防________(灾害)侵袭。 印度洋太平洋海啸(2)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3)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________波。横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所罗门群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地震在海洋中发生往往会引起海啸。第(2)题,地球内部圈层和分界面名称属基础知识,此题较为简单。第(3)题,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能穿过固、液、气各态物质,而横波只能穿过固态物质。重 点 突 破
重点1 地震波的类型及特征
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重点2 三大圈层的划分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重点3 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②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③结构:上层是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②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重点4 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特征
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互 动 探 究
探究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横波传播速度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B.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在不同介质中同一列地震波传播速度相同
D.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界面流速会发生明显变化
解析: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液体中传播,横波速度慢,只在固体中传播,在不同介质中同一列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
答案:D探究2古登堡面上波速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突然下降
B.横波、纵波波速明显增加
C.横波消失,纵波明显增加
D.横波明显降低,纵波消失
解析:熟悉不同界面,横波、纵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
答案:A探究3地球内部厚度最大的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岩石圈 D.地核
解析: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幔的厚度为2800多千米,岩石圈厚度约为80千米,地核厚度为3400多千米,所以地球内部厚度最大圈层是地核。
答案:D探究4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1)~(3)题。(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答案:(1)D (2)B (3)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3)D 解析: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笑对高考 第三关:技巧关
规 律 总 结
规律1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各圈层在深度、组成物质及特征方面的不同如下表所示:规律2 地壳的结构特征(1)地壳为双层结构(2)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规律3 地球的外部圈层强 化 训 练训练1.读地球内部结构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________,B1________,B2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2)C是________层,这里可能是________的主要发源地之一。(3)岩石圈的范围是指________。(用字母表示) 地壳上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软流岩浆A+B1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各字母所在的位置及深度可判断其名称,如A层为最外一层且厚度最薄,应为地壳;图中33千米处为莫霍界面,2900千米处为古登堡界面,据此可判断B1、B2、D三者均为地幔的组成部分,再根据900千米标注,判断B1、B2均为上地幔,D为下地幔。第(2)、(3)题,C为软流层,而岩石圈指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两个不连续面的深度。训练2.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
A.33千米 B.17千米
C.60~70千米 D.6千米
解析:大陆地壳较厚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海拔高,地壳厚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单层结构较薄,均为6千米。
答案:B训练3.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氮氧联系制约答案: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6千米,各大洋的平均厚度也不相同。 解析:第(1)题,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结合大气圈、水圈的定义可判断三者在图中的位置;第(2)、(3)题,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各圈层的特点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4)题,由于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故在不同地区厚度不一,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课时作业3 地球的结构一、单项选择题
1.莫霍界面是( )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与下地幔的界线
解析: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界线,古登堡界面是地核和地幔的分界线。
答案:A2.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波速变化处,说明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
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以下只有纵波
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速度大于纵波
解析: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通过软流层;在任一深度,横波的速度小于纵波。
答案:A3.在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可推测地球的内部圈层中为液体的是( )
A.软流层 B.下地幔
C.外核 D.上地幔
解析: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答案:C4.右图中①②③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A.①岩石圈 ②地幔 ③地壳B.①岩石圈 ②上地幔顶部 ③地壳C.①岩石圈 ②地幔 ③地核D.①地球内部圈层 ②地幔 ③软流层答案:D解析:①、②、③为包含关系,符合此关系的只有D选项。5.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答案:A解析:石油属于液体,地震波的纵波能够通过,但波速降低,横波不能通过,从波速图上看减小为0。四图只有A图符合。6.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地球表层的所有生物
B.占有大气圈的全部
C.占有水圈的全部
D.占有岩石圈的全部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答案:C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7~9题。7.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8.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 km处 B.17 km处
C.33 km处 D.2900 km处
答案:7.B 8.A 9.该地可能位于( )
A.40°N,116°E B.39°N,90°E
C.南极点 D.纬度0°,经度180°
答案:9.D
7~9.解析:第7题,横波速度慢,纵波快。第8题,读图可知,地震波在5 km处,速度加快,出现不连续面。第9题,从地壳的厚度看,该处为海洋。10.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三项重大工程。总投资1.5亿元,被誉为“亚洲第一井”的中国内地科学钻探工程打出5000米深的科研井。此科研井的开钻地点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地区 B.山东诸城地区
C.江苏东海地区 D.安徽盘龙地区
解析:本题结合时事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主要涉及到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厚薄问题。打井地点要选择在地壳最薄的地方。
答案:C11.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以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的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答案:A解析:地壳的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12.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潜泳的人会感到( )
A.左右摇晃 B.先摇晃后颠簸
C.先颠簸后摇晃 D.上下颠簸
解析: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地面上的人先感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注意此题是在水中潜泳的人的感觉,由于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所以只感觉到纵波的影响,即上下颠簸。
答案:D 13.硅铝比重较大的层次为( )
A.地幔 B.地核
C.大陆地壳上层 D.大陆地壳下层
解析: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大些,称为硅铝层,其下的地壳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加,称为硅镁层。
答案:C14.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B.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是开放的、均一的系统
D.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答案:D 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不包括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三圈层共同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人们生活的地表与外部空间保持着物质和能量的联系,是一个开放的、不均一的层面。15.2009年1月4日,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群岛北部相继发生7.7级和7.5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引发当地居民的极大恐慌。关于这次地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这次地震中,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B.这次地震中,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因此伤亡较大
C.在莫霍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加快
D.受灾的居民总是先感到左右摇晃,然后是上下颠簸
答案:D 解析:地震发生时,地面的居民应先感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因为纵波先到达地表,其后横波随之而来。二、综合题16.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__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厚,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薄。(3)④是________界面,大约在地下平均________千米处(指大陆部分)。(4)③是________,其物质状态是________态;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排列为________。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陆地海洋莫霍33地幔固①<②<③17.读“地壳与地幔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A是________层,B是________层,C是______________层,D是________层。(2)地壳由图中字母________表示的层次构成,上地幔由图中字母________表示的层次构成。(3)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被认为岩浆源地的层次是________层,在图中用字母________表示。图中ABC组成的圈层叫________。(5)莫霍界面是字母________表示的两层之间的界面,古登堡界面是字母________表示的两层之间的界面。 硅铝硅镁上地幔顶部软流ABCDE地壳厚度不均硅铝层不连续分布软流D岩石圈BCFG18.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地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E地测得的地震震级为________级。B、E两点中能最先感到地震的可能为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8.3E答案:(2)其原因是: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高于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由A到E的平均波速要大于由A到B的平均波速(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答案:(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见下图。解析:本题考查地震及地震波的特征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第(1)题,根据图中地球内部结构可判断甲为莫霍界面,乙为古登堡界面。第(2)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故E测得地震震级也为8.3级。由A到B地震波只通过地壳且通过的地壳距离长,平均波速慢,而由A到E虽距离远,但通过地幔,通过地壳的距离短,平均波速远高于由A到B,所以E可能先感到地震。第(3)题,考查地震波的特征,横波主要是在地壳、地幔中传播,不能在地核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