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9张PPT。第3讲 大气环境第1课时走进高考 第一关:基础关一、大气垂直分层1.人们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2.随着高度的上升,对流层气温________(递增或递减),平流层气温________(递增或递减)。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递减递增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1)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________________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释放辐射能量,形成________________。太阳辐射削弱作用选择性吸收散射反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2)通常根据辐射波长的差异,将___________称为短波辐射,而将_____________称为长波辐射。因此,__________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3)大气吸收____________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形成___________。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___________)会使地面___________,加强___________。(4)天空中有____________,或空气中____________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____________。太阳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增温地面辐射云湿度增强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主要因素。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1.热力环流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力环流。2.大气的水平运动(1)水平气压梯度力________于等压线,并指向________。如没有其他力的影响,风向就与____________方向一致。但是风一旦形成,就会受到______________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_______________的方向。纬度下垫面受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空气水平运动垂直低压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决定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空气达到匀速运动时,风向与等压线__________________;近地面的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三个力的共同影响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之间_________________。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个因素。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风速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平行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成一夹角热力动力4.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是以_________________为前提的。(2)由于_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___移,冬季________移。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北南解读高考 第二关:考点关
考 纲 精 研
1.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1)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并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
(2)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因素及风向的判断。
(3)能阅读、分析和判读等温线分布图,等压线分布图和等压面分布图,并能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4)能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例1(2009·广东文基)气象谚语有“雾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解析:晴天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温度低,水汽极易凝结,在气温高于0℃时成为雾。
答案:D例2(2009·上海综合)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逆温现象。结合题干材料分析可知,近地面大气存在逆温现象的为A和D两项,D项气温分布与大气垂直分层的气温变化规律不符,故选A项。重 点 突 破
重点1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分层
对流层
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有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
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
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提示:逆温现象是指对流层底部常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不变甚至升高的现象。逆温现象出现时,实际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理论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情况下,逆温层上热下冷,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不利于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降低,加剧大气污染的严重程度。重点2 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重点3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利用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可简单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1)近地面等压面向高处凸出——高压区——空气下沉所致——说明近地面温度低;高空等压面向高处凸出——高压区——空气上升所致——说明近地面温度高。(2)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对于同一地点而言,不同的高度上,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压”和“低压”都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所以,高空无论是“高压”还是“低压”,其气压都不会比近地面的气压高,即任何一个地方的气压都是下高上低。
(3)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重点4 大气的水平运动(1)三种作用力及其影响(2)各种风的受力和风向 重点5 气压带和风带(1)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以北半球为例)①气压带的形成②风带的形成(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说明:①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位移。②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的幅度大致是5°~10°的纬度。③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互 动 探 究探究1如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短波通讯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Ⅲ层中部 D.Ⅲ 层
答案:(1)B (2)D (3)2008年9月,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气温在-50℃~20℃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
答案:(3)C 解析:第(1)题,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排除④;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排除③;高层大气的底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上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选择B项。第(2)题,Ⅲ层为高层大气,在该层中有若干电离层(大约80~500千米高空),其带电粒子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第(3)题,“神舟”七号飞船的运行轨道在高层大气。依据图所示阅读出相关数据即可。探究2(2007·宁夏高考)下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据此回答(1)~(3)题。(1)O、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 )
A.4℃ B.3℃
C.2℃ D.1℃
(2)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答案:(1)A (2)B (3)下图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3)C 解析:第(1)题,据等温线空间递变规律知两点气温范围:O(25~26℃),P(29~30℃)。因此,O、P两点温差范围是(3~5℃)。第(2)题,P周围地区属于高温地区,相应气流运动状况为气旋,N点位于气旋的东部,故N地吹东南风。第(3)题,M、P、N一线中P地属于热低压的中心区,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凹陷,对应上空等压面向上凸,故③图画法正确。探究3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1)~(3)题。(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答案:(1)A (2)C (3)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答案:(3)D 解析:第(1)题,此图为北半球某地,且PM>PN,则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M指向N,风向向右偏转,该地如果位于高空,则O点的风向应向右偏转,同等压线平行,即图中的⑦箭头所示;若该地位于近地面,则O点的风向应与等压线呈斜交的关系,且向右偏转,即图中的⑥箭头所示,故选A。第(2)题,此图为高空的等高面,且PM规 律 总 结
规律1 对流层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对流层的高度取决于空气的对流运动的强度,空气对流运动的强度又取决于近地面空气温度的高低和空气上下层温差的大小,近地面温度的高低又取决于纬度高低、季节变化、天气变化等等。一般地,近地面大气温度高,对流层高度越大。(1)纬度低,对流层高度大;纬度高,对流层高度小。
(2)同一地区,夏季(或白天)对流层高度大,冬季(或黑夜)对流层高度小。
(3)夏季(或白天)陆地上的对流层高度大于海洋上;冬季(或黑夜)相反。
(4)同纬度地区暖流流经的地区对流层高度大于寒流流经的地区。规律2 巧用“高高低低”规律和“高低低高”规律,判断气温和气压
(1)“高高低低”规律
①在等温线分布图上,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气温偏高;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偏低。
②在等压面分布图上,等压面向高处凸出的地方,气压偏高;等压面向低处凸出的地方,气压偏低。
③在等温面分布图上,等温面向高处凸出的地方,气温偏高;等温面向低处凸出的地方,气温偏低。(2)“高低低高”规律
①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气压就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就高。
②在同一地点上空的不同高度,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③在同一地点上空的不同高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
④在同一地点,低空是高压,高空就是低压;低空是低压,高空就是高压。注意:由于气温和气压都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因此,气温和气压之间的关系,只适应于近地面热力环流的判断,对于高空,对于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是不适用的。
另外,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来判断季节,有一个很好的小窍门,即记住一句话:“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大陆等温线就向哪凸出。”规律3 风向和风力大小判读
风向:在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在北半球,风向在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上向右偏;在南半球,风向在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上向左偏。
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高空中摩擦力忽略不计)。 风力大小: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则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稀疏,则风力就越小。规律4 风压定律
(1)高空: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
(2)近地面: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前方,高压在右后方。规律5 气压带和风带
(1)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2)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即南北半球的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3)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4)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是热力环流,中纬环流是动力环流。
(5)风带中风向的确定:根据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风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6)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一致的。严格来讲,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向北移动;6月22日至12月22日,向南移动。强 化 训 练训练1.如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林地,空白部分表示均质裸地。若此时反映的是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的冬季情况,据此分析回答(1)~(2)题。(1)上图中甲、丙两处的风向分别是( )
A.西北风和东南风 B.西风和东风
C.东南风和西北风 D.西南风和东北风
答案:(1)A (2)下图中正确表示乙处等压面图的是( )答案:(2)C 解析:第(1)题,此时为北半球冬季,甲、丙为裸地,气温低;乙为林地,气温高。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近地面风向为由甲、丙吹向乙,再考虑地转偏向力,甲处吹西北风,丙处吹东南风,A项正确。第(2)题,乙处气高温,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同一水平面的低压,等压面向低处凸出,高空形成同一水平面的高压,等压面向高处凸出,C项正确 。训练2.读以北极为中心的地球部分示意图(阴影部分为气压带),完成(1)~(2)题。(1)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应该是( )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
(2)在上题所示期间,以下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刮西北风
B.开普敦处于炎热干燥的季节
C.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D.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南北纬30°附近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有一定的变动,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图中甲地所在的气压带位于北纬30°~40°之间,应该是向北移动后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第(2)题,由上题可知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夏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刮东南风;开普敦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此时为冬季,温和多雨;亚欧大陆为高温区,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印度洋吹西南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课时作业6 大气环境一、单项选择题1.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A.a B.b C.c D.d答案:C解析:我国白昼最短时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逐个分析,只有c图符合冬至日时南半球低纬度盛行东南风,吹向赤道辐合带的特征。大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大气每时每刻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下列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力环流中气温越低的地方,气压一定越高
B.近地面气温高,空气作上升运动,气压较低
C.近地面大气气温低的地方,高空的等压面向上拱起
D.热力环流与气旋、反气旋一样都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答案:2.B 3.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 )答案:3.A 2~3.解析:第2题,高空气温较低,气压也较近地面低。近地面气温较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高压,高空则为低压,等压面下凹。气旋、反气旋不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第3题,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故B、D两项错误。C项近地面风向由低压指向高压,错误。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回答第4题。4.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
解析:E与H相比,E处海拔高,因而气温低,故选项A错误;F与G相比,F海拔高,因而气压低,故选项B正确;根据图中信息选项C、D均无法作出判断。
答案:B5.下图是某时刻地面气压(百帕)分布图。从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甲地气流下沉 B.乙地是高气压中心C.丙地气压梯度力最大 D.丁地出现暴风雪答案:B解析:分析气压分布图可知,乙为强冷的亚洲高压,甲为低压系统,盛行上升气流;丙处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弱;丁地位于我国南部沿海,纬度低,气温相对较高,不会出现暴风雪。读下面四幅“气压分布图”,回答6~7题。6.如果四图都位于北半球,a、b、c、d四地风向都正确的是( )
A.西北风 东北风 东南风 西南风
B.东北风 西北风 西南风 西南风
C.东南风 西南风 东北风 西北风
D.西南风 东南风 西北风 东北风
答案:6.B7.四幅气压分布图中,风力最大的点是( )
A.a B.b
C.c D.d
答案:7.A
6~7.解析:第6题,先找出图中各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注意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值指向低值,然后伸出右手,掌心朝上,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拇指的指向为风向,应选B。第7题,风力大小取决于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通过比较可知a点处风力最大。 读图,回答第8题。8.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答案:D 解析: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可知甲、乙气压值总体上比丙、丁处大,因为垂直方向上气压值由近地面向高空递减。然后再判断水平方向上甲、乙和丙、丁的气压值大小。大气水平运动时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根据热力环流图中气流a、c流向可知甲>乙,丁>丙,故甲、乙、丙、丁处气压关系为甲>乙>丁>丙。9.读风向示意图,当风速稳定后,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等压线数值aC.此风形成于南半球 D.该风形成于高空答案:B解析:图中A与风向垂直,确定A是地转偏向力,风应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所以应是a>b>c,由风向与等压线有夹角,确定为近地面的风向,因风向向右偏,说明是在北半球。10.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
B.乙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C.①处气压比②处高
D.甲地比乙地地面气压低答案:B解析:由图知,甲处近地面为高气压,乙地为低气压,低压控制下可能出现阴雨天气。11.若下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圈,则( )①甲处受热膨胀上升 ②甲处多锋面雨 ③丁处冷缩下沉 ④乙处气流辐散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甲处为副极地低压带,乙处为副热带高压带,甲处的上升气流和乙处的下沉气流都不是热力原因造成的,这两个气压带都是动力气压带,故①、③错误。甲处盛行上升气流多锋面雨,乙处为高压,所以气流辐散。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2~13题。12.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
A.下沉 干燥
B.上升 湿润
C.由高纬流向低纬 干燥
D.由低纬流向高纬 湿润
13.受①②之间气压带或风带影响的地区不可能有( )
A.东非高原 B.巴西高原
C.撒哈拉沙漠 D.马达加斯加岛
答案:12.A 13.C 12~13.解析:第12题,图中显示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气流是下沉气流,因此干燥少雨。第12题,①②之间应为东南信风带,东非高原、巴西高原、马达加斯加岛都能受东南信风的影响,而撒哈拉沙漠位于北半球,不可能受到东南信风的影响。二、综合题14.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它也是一种____________,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海陆热力性质热力环流(2)该组学生所完成的研究报告中关于海陆风的图示应是下面四个中的哪两个( )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A(3)下面是调查获得的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统计表,依据表格数据分析结论: 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________(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掩盖了海陆风。(4)指出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的影响。冬季强劲冬季风的存在答案:(4)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15.“创造和谐城市”是每个城市追求的目标。某个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城市热岛”现象展开了研究。读图,回答问题。(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市区与郊区之间热力环流的方向。(2)简要分析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的原因。答案: (2)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大量消耗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城市建筑层数高且密集,不易通风散热。(3)若在图中甲地建设卫星城镇或建设排放大量大气污染物的工厂,是否合理?为什么?答案:(3)不合理。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及卫星城排出的污染物会从近地面流向城市,加剧城市环境污染和相互污染。(4)某学校以“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为主题举行辩论会。高一某学生提出要在郊区封山育林,来改善市区因地价高,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这种做法可行吗?应着重考虑什么条件?答案:(4)可行。应着重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造林应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