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9张PPT。第4讲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走进高考 第一关:基础关 一、自然灾害及其危害1.概念:是指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中,能造成人们________和________损失的自然事件。2.分类:按成因与发生过程,大致划分为___________灾害、气象灾害、________灾害、海洋灾害等。3.主要特征:________、周期性、________、多因性、________、潜在性。地球表层系统生命财产地质地貌生物复杂性突发性群发性4.危害:不仅造成直接___________和________,而且还会带来各种________,甚至影响社会________和持续发展。5.中国的自然灾害:最常见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经济损失人员伤亡间接损失稳定洪涝干旱二、中国的洪涝灾害1.洪水的两大类型(1)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______________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暴发而使______________,导致河堤决口,________,城镇和农田________的现象。(2)雨涝:因___________或暴雨造成__________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特大地表径流江河水位陡涨水库溃坝淹没长期大雨洼地积水2.洪涝灾害的成因:__________________、流域地貌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分布以及____________等。3.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1)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________分布极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________,季节分配________。(2)我国暴雨具有________、频发性和________的特点。(3)近年来因________,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洪涝灾害。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人类活动时空大不均季节性高强度气候异常(4)我国东部季风区每年暴雨形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①6、7月份,夏季风北进,形成________。②7、8月份,夏季风进一步北移,雨带移动到___________地区,出现北方盛夏暴雨季节。西南地区受___________影响,也时降暴雨。③8、9月份,东南沿海常受________,尤其是受台风的影响,形成________。江淮梅雨华北、东北西南季风热带气旋狂风暴雨解读高考 第二关:考点关 考 纲 精 研1.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近几年来发生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知识点,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精 题 选 编 例,1(2008·山东高考)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下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答案:(1)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2)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从图示来看,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东部季风区降水集中,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而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城市众多,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达,一旦发生洪涝灾害,损失会非常严重。例,2(2008·全国卷Ⅱ)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源如图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答案:(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日变化(日较差)较大,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答案: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集中于夏季(1~3月或12月至次年3月)。(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答案:低温、冻害,夜间;涝洪灾害,夏季(雨季、1~3月或12月至次年3月);旱灾,其他季节(4~12月或4~11月,答春、秋季即可得分)。(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答案:(沟渠、水塘与高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旱;水体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因此,增大水体面积,并使水面与高台(合理)交错分布,可减小气温变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间温度,有效减少低温、冻害对高台农作物的损害。 解析:第(1)题,由区域定位,D湖沿岸地区为南美洲的巴西境内,该地海拔较高,所以气温的年变化较小,同时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的日较差较大。第(2)题,从降水总量和降水的季节分布来说明。第(3)题,由(1)、(2)分析不难得出答案。第(4)题,该农耕系统可起到防洪、抗旱的作用,并可减少冻害的发生。重 点 突 破
重点1 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分布大多数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正常事件,但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措施重点2 中国的自然灾害(1)中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①从自然原因看中国地处季风气候区;②地处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③是一个多山国家;④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因此我国自然灾害频率高,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对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其中洪涝、干旱最常见,且危害范围广,其次是地震。(2)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我国洪涝灾害频发成因复杂,但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我国为季风气候,季风的分布、强弱、推移影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②在不同季节,同一地区,有可能出现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这同样与夏季风活动有关。③我国降水时空分布春夏之交:华南地区暴雨时常发生;6、7月份:江淮梅雨;7、8月份:华北、东北暴雨季节,西南地区也时降暴雨(西南季风);8、9月份:东南沿海形成狂风暴雨。④我国暴雨具有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的特点,多个暴雨天气系统叠加,形成特大暴雨。 互 动 探 究 探究1下列有关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荒无人烟的地区也会发生自然灾害B.人类活动不可能改变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C.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和海洋灾害D.自然灾害具有非周期性、单因性、群发性等特征解析:自然事件发生在无人区,就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因而不能称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孕育和发生涉及多种因素,人类活动可能诱发某些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自然灾害具有周期性、多因性、群发性等特征。答案:C(2008·海南高考)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完成下列要求。(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答案:(淮河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北缘影响,导致主要雨带转入江淮流域,或江淮流域汛期,或梅雨季节或出现持续强降雨。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多雨(梅雨)季节。持续强降雨。(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答案: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洪水洪峰对下游的影响,(或减少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所受损失)。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或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在其以上的全部洪水)。怀洪新河: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解析:本题考查洪水形成的原因及应对洪水的措施。淮河是我国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河流,持续性的强暴雨,造成淮河支流普遍上涨是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工程措施减少了经济损失,提高了防洪能力。笑对高考 第三关:技巧关规 律 总 结规律1 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的异同规律2 影响洪涝形成的主要因素洪涝灾害的形成较为复杂,如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地貌特征、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植被覆盖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引发洪涝灾害,如下表所示。一般来说,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规律3 影响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强 化 训 练训练1.下列事件或现象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礁爆发B.美国西北部的华盛顿州圣海伦斯火山喷发C.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发生爆炸D.“二战”期间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解析:A项属于自然变异没有危害人类,C、D两项虽然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属人为灾害,而不属于自然灾害。答案:B训练2.下图是“某地理现象移动路径和盛行期频数等值线图”,回答(1)~(2)题。(1)该地理现象是( )A.地震 B.台风C.赤潮 D.梅雨(2)下列省区中,受该地理现象影响最大的是( )A.豫 B.琼C.藏 D.黑答案:(1)B (2)B解析:依据等值线图中的信息,该灾害的多发区在我国东南沿海,移动路径由东南向西北移动,可以推断该自然灾害是台风;我国东南沿海的省份受其影响较大。课时作业15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地球上的“磁暴”现象 B.火星上的“火山爆发”C.大陆漂移 D.四川汶川地震解析: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地球上的“磁暴”现象未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B项是发生在火星上的,C项不属于自然灾害。答案:D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京时间)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据此回答第2题。2.汶川大地震( )A.发生在亚欧大陆与印度洋交界地带B.发生在亚欧板块边界上C.是板块张裂造成的D.是板块挤压造成的解析: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之下俯冲,造成青藏高原隆升,向东的挤压力遇到四川盆地刚性地壳阻挡,能量在青藏高原东缘汶川地区积聚,突然爆发,能量释放造成的。答案:D3.下列哪种情况下,流域的汇水速度较大( )A.地面坡度较小 B.土壤含水率较低C.植被覆盖率较高 D.土壤含水率较高解析:流域的汇水速度与流域的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地面坡度越大,土壤含水率越高,植被覆盖率越低,则流域的汇水速度越快。答案:D4.关于洪水和洪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没有暴雨和大暴雨就不会造成洪灾B.无论什么地区,只要发生洪水就会形成洪灾C.洪水发生的区域越大,洪灾就越严重D.经济越发达,洪水造成的损失就可能越严重解析:洪水和洪灾是有区别的。如果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洪灾。洪水只有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带来灾害时,才能称为洪灾。洪水发生的区域人口越密集,致灾的可能性就越大;经济越发达,损失就可能越严重。答案:D读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出现的次数等值线图,回答第5题。5.这种气象灾害有可能同时具备的“身份”是( )①台风 ②寒潮 ③沙尘暴 ④干旱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由图可知,此气象灾害由我国西北向东南依次出现次数减少,可知为寒潮或沙尘暴。答案:B下图为一组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据此回答6~7题。6.t4时期图示河流断面处的河流年内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B.年内径流量分配趋于均匀C.洪峰流量和出现频率减少D.夏秋季节流量减少,冬春季流量增大A7.不会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B.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C.退耕、还林还湖导致河流径流量趋于平衡D.城市化地面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C6~7.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洪水的成因。河流径流趋于平稳不仅不会导致而且会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8.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A.灾害的强度减小了B.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降低了C.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D.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自然灾害次数增加,死亡人数却在下降。说明人类抵御灾害能力已有所提高;但灾害损失却越来越大,受影响人数也越来越多,说明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答案:C9.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考虑,我国春旱最严重的是(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解析: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但此时降水量少;又适逢春耕季节,农业需水量大。所以华北地区的春旱在我国最严重。答案:B自2008年6月15日起,新“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行。根据新标准,热带气旋分为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六个等级。读下表,完成10~12题。10.中新社北京2008年8月20日电:给闽浙赣和台湾等地区造成重创的第9号台风“圣帕”登陆后,其中心附近风力逐渐减弱到6~7级。此时该热带气旋已由台风转化为( )A.强热带风暴 B.热带风暴C.热带低气压 D.强台风C11.从卫星云图上看,“圣帕”是一个( )A.逆时针向外辐散的大旋涡B.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C.顺时针向外辐散的大旋涡D.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B12.“圣帕”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已达24亿元人民币,它带来的主要灾害有( )①风暴潮 ②地震 ③狂风 ④暴雨 ⑤沙尘暴A.①②③ B.③④⑤C.①③④ D.①③⑤C10~12.解析:第10题,由题意中所给的热带气旋的新的划分标准,风力6~7级应属于热带低气压,C选项正确。第11题,“圣帕”是北半球的台风,也就是一个北半球的气旋,所以呈逆时针向中心辐合,B选项正确。第12题,台风带来的灾害有风暴潮、狂风、暴雨,C选项正确。 二、综合题 13.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答案:(1)②区。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3)森林火灾。14.下表为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读表回答下列问题。(单位:次) (1)说明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请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答案:(1)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正值西南地区干季,晴天多,降水少。(2)植被破坏地表侵蚀加剧;森林涵养水源功能降低;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海地强震!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每地遭遇200年来最强的7.3级地震,震中位于首都太子港(18°32′N,72°20′W)以西约16 km处,震源深度约10 km。太子港沦为一片废墟,总统府坍塌,遇难人数超过10万,8名中国维和警察在地震中遇难,联合国驻海地人员大量伤亡。材料二:海地每年6月初至11月底是“飓风季”。此时,飓风活动频繁,往往给加勒比海岛国造成重大灾害。针对“飓风季”即将来临,海地政府和联合国有关机构近日呼吁尽快进行震灾民转移安置,联合国方面希望相关工作能在2010年6月前完成。材料三:(1)海地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日、时、分)。(2)海地此次地震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案:震级高;震源浅;震中接近人口稠密区;
房屋抗震等级低13日5时53分(3)太子港是海地的首都,也是全国最大城市、西印度群岛著名天然良港。分析太子港成为西印度群岛著名天然良港的区位优势。答案:朝向偏西方向的海面地形,水面宽阔,水域较深,避风条件好;位于热带,没有结冰现象;沿海地形平坦,利于港口建设。(4)影响海地的飓风,多形成于________________(海洋)。飓风灾害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带来的。飓风移动路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大西洋(北大西洋)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东北信风地转偏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