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近代中国反侵虐、求民主潮流》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下图是张乐平先生1938年5月创作的漫画,其创作主要意图是()
A. 庆祝日本侵华计划破产
B. 坚定民族抗战必胜信念
C. 呼吁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D. 歌颂军民合作首战告捷
2.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和深刻的历史原因是( )
A. 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B. 清朝政府坚持闭关锁国的传统政策
C. 英国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 英国因工业革命的进行急于扩大市场
3.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的史料中说:“在治安战期间的某战场。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变化无常。有关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其中的“某战场”是指( )
A. 中国东北战场
B. 中国华北战场
C. 滇缅战场
D. 太平洋战场
4.周积明《最初的世纪》写道:“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修建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为总率的14%。”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②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③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5.“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在这一誓词激励下掀起的革命运动( )
A. 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取得近代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的标志是 ( )
A. 抗日战争胜利
B. 三大战役的胜利
C. 渡江战役的胜利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7.历史学家汤因比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提出“刺激——反应”理论,费正清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两次鸦片战争刺激之下中国反应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闭关锁国政策
D. 设立总理衙门
8.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
A. 总统
B. 参议院
C. 总理
D. 国民全体
9.1949年初,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后,一些“好心人”劝中共接受,停止进攻国民党,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提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持这一立场主要是基于( )
A. 蒋介石反复无常的个人性格
B. 国民党集团的阶级本性
C. 人民革命力量已大大超过国民党的反动力量
D. 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
10.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 )
A. 红军
B. 新四军
C. 八路军
D. 解放军
11.邓世昌纪念馆于1994年建立, 1995年被命名为首批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主要是为了纪念他在哪次战役中的英雄壮举( )
A. 鸦片战争
B. 黄海海战
C. 收复新疆
D. 反割台斗争
12.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除了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经济掠夺等方式之外,西方列强还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侵略。传教、创办报刊、兴办学校医院等都是其文化侵略的主要方式。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西方的文化侵略在客观上( )
A. 助长西方侵略中国的气焰
B. 摧毁中华传统文化
C. 传播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文化
D. 奴役中国人民的精神
13.某次战役后,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此役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蒋中正也两次致电祝贺嘉勉,国内各党派团体纷纷致电祝贺。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文中的“此役”是指( )
A. 太原会战
B. 平型关战役
C. 百团大战
D. 台儿庄战役
14.学者裴钰认为中国近代文明应该从16世纪开启,并强调:“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这场战争”指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抗日战争
15.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军事路线图。与此对应的革命发展趋势是( )
A. 从学习英美转向以俄为师
B. 从进攻城市转向农村发展
C. 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D. 从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
16.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既交,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太吏之泄泄(闲缺)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 自然灾害频仍
B. 社会治安混乱
C. 土地兼并严重
D. 官吏贪暴腐败
17.乾隆皇帝曾给英格兰国王乔治三世写过一封信。其中写道:“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来京,岂能一一听许?”这种状况开始打破于(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8.北京奥运圣火在江西瑞金→井冈山→南昌传递,江西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对于江西,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 )
A.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
B. 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井冈山地区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C. 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D. 在江西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这说明五四运动( )
A. 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 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C. 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
D. 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20.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主要“新”在( )
①斗争手段;②领导力量;③指导思想;④革命前途。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处于社会最低层,深受剥削和压迫,有着强烈的革命性;但是,农民阶级受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的影响,带有分散性、落后性等阶级局限性。因此,“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材料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农民的两种不同“角色”。
(2)材料二所示文献中,哪一个更能体现农民阶级的要求?哪一个更为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两图所示文献中的经济主张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22.9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演变成了光耀千秋的“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上振兴中华民族的奋斗征程。阅读并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万,增至战后的200万……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积极传播者。1918年11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新的
高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二
——l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四 “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l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写出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取得的初步成果。
材料三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孙中山与毛泽东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材料五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1919年5月,而是贯穿在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五四运动和由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做了准备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使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4年5月4日,在全国举行了“继承五四传统弘扬民族精神”18岁成人宣誓仪式,中学生们庄重宣誓:“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完善人格,强健体魄,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和文明,艰苦创业,奋斗终生!”
——综合新华网信息
(3)请你综合五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写出五四运动在中国文明演进历程中的历史作用。
23.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945年)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图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
——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三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等同于“方面”,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层面》
材料二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
材料三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
材料四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
(1)材料一关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导致的直接结果。这一结果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国民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不对,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是在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C不对,国共合作已经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实现;D不对,抗战首次大捷是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根据图片上“军”“民”的文字,可知是强调全民族抗战。所以答案选B。
2.【答案】D
【解析】A、B两项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外因,D项是内因,而C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3.【答案】B
【解析】从材料“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可知,在战场上,日军和中国的抵抗力量同时存在,“犬牙交错”;并且中国的抵抗力量经常在日军后方出现,由此判断这个战场是华北战场,八路军与日军犬牙交错,并且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所以答案选B。
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共建铁路8200公里”,即体现①;“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即体现②;“中国人自建铁路……为总率的14%”,即体现③。④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5.【答案】C
【解析】誓词中的“军阀”是指北洋军阀,“本军”是指国民革命军。这是北伐军的誓词,所以与这一誓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北伐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但仍有遗留问题),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和总理衙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刺激下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下发生的;闭关锁国政策是明清时期已经实行。故A、B、D错误,答案选C。
8.【答案】D
【解析】《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既然“民主”,国家的主权当属国民全体。
9.【答案】D
【解析】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和一切劳苦大众利益的政党,消灭一切反动势力是由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故答案为D项。
10.【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新四军活跃在长江和淮河流域的华东地区进行敌后游击战争,答案选B项;A、D项与“深入敌后”不符;C项主要活跃在华北地区。
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邓世昌是在1894年黄海海战中殉国的,所以选B。鸦片战争相关的将领有关天培等,收复新疆的将领是左宗棠,反割台斗争的将领是刘永福等。故排除A、C、D。
12.【答案】C
【解析】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本题主要考查精神文明的范畴。西方的入侵损害了中国政治、经济上的主权,但是客观上促进西方科技、民主观念的传播,促进了中国民众的觉醒。A、B、D属于西方入侵带来主观上的侵害,C属于客观的影响。
13.【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判断可知“此役”是指平型关战役。平型关战役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因此震动全国,意义深远。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由“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可判断得知,这场战争打破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状态,使中国被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去,由此判断“这场战争”应该是鸦片战争,故选A。
15.【答案】B
【解析】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军事路线图显然指的是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相关的军事路线图。所以,与此对应的革命发展趋势只能是“从进攻城市转向农村发展”。ACD与井冈山这一关键词不符。
16.【答案】D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词语是“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其大意是农民起义是因为官吏长时间鱼肉百姓,引发了阶级矛盾,D项符合题意,正确。
17.【答案】B
【解析】材料中“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来京,岂能一一听许?” 这种状况开始打破于《北京条约》的签订。《北京条约》的内容之一是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天津条约》规定各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故选B项。
1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是在贵州召开的,D错误,符合题目要求。ABC符合历史史实,故答案选D。
19.【答案】B
【解析】 从人们对五四运动中学生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们同情学生的行为,说明五四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故应选B项。
20.【答案】C
【解析】斗争手段没有变化还是暴力斗争;②领导力量的变化变成无产阶级领导;③指导思想;变成马克思主义了;④革命前途变成社会主义道路了。所以C正确。
21.【答案】(1)革命性: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提出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守性: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没有提出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最终酿成天京事变。
(2)《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资政新篇》,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进行改革。
(3)相互矛盾。原因:图一主张实行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公有制;图二主张实行私有制,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第(1)问可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措施,着重从进步性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思考。太平天国运动革命性: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提出反封建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它的保守性: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没有提出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领导集团争权夺利,发生了天京事变。
第(2)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图一是《天朝田亩制度》;图二是《资政新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资政新篇》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进行改革,更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主张绝对的公有制;而《资政新篇》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主张实行私有制,因此二者的经济主张是相互矛盾的。
22.【答案】(1)原因: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解放的推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爱国热情的高涨。初步成果:惩办卖国贼,释放被捕学生,拒签和约。
(2)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
不同: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并认为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
(3)反帝爱国运动,振兴了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思想解放运动,广泛的传播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条件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也可以根据材料一(“中国工人”“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新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等)来归纳概括。第二小问,五四运动的初步成果可以根据材料二来得出惩办卖国贼,释放被捕学生,拒签和约。
第(2)问,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三、四可以看出孙中山与毛泽东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第二小问不同点,材料三可以看出孙中山非常强调爱国青年、出版界觉悟者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以及五四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四可以看出毛泽东强调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的先锋队作用,但更强调工农大众的主力军作用。
第(3)问,实际考察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课本知识和题中材料尤其是材料五即可回答。可以从五四运动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角度分析即可。
23.【答案】(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原因:英国请求中国支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
(3)理由: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或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等)。
【解析】(1)本题材料提到,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抗日战争时期,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本题材料提到,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是英国请求中国支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
(3)本题材料提到,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或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等)。
24.【答案】意见1:不可避免改为蓄意发动
理由1: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了侵略朝鲜,夺取中国东北和台湾,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答到“既定政策”一类的话都可以。
意见2:关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应将“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中的“支持”改为“默许”。理由2:三国干涉还辽说明列强不会支持日本。
意见3:关于战争的结果,应把列强瓜分中国的“进入中国”改为“入侵中国”。
理由3:明确这是一场侵略战争。
【解析】本题属于评述型的问题,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回答这种类型的题目要把握两个步骤:提取材料的信息,提出修改建议,如不可避免改为蓄意发动,将“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中的“支持”改为“默许”,把列强瓜分中国的“进入中国”改为“入侵中国”等等;第二步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修改建议进行精要论证,注意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论证合理。
25.【答案】(1)主要观点: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辛亥革命的影响:器物层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度层面,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文化层面,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转变:从对立、攻击到决定实行国共合作(党内合作)。原因: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强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愿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打倒列强及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3)直接结果:国共合作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积极影响: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4)发展: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解析】(1)结合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回答。
(2)第一小问,从两则材料中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可从内外方面考虑。
(3)第一小问,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即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积极成果;第二小问即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
(4)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的经验教训与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