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7 13:4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淝水之战是发生在前秦与东晋两个政权之间的一场战争。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淝水之战 氐族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统一了北方淝水之战淝水之战(383年)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填 表东晋前秦以少胜多
失败
收复部分失地,南北对峙局面持续
前秦政权迅速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
想一想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7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一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淝水之战是前秦与东晋之间的一场大的战争。结果对双方影响非常大。前秦战败后,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北方汉族人民长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在一起,北方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更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交融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魏骑马佣北方民族大交融胡床到了5世纪前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重新统一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北方的的统一提供了条件,而当时的北魏还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这些矛盾导致各族人民的斗争,各族人民在共同斗争中又互相支援,加强联系又促进民族大交融,这使北魏统治者感到震惊,是顽固坚持自己落后的统治,还是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假若你是北魏统治者孝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那么,孝文帝会从哪些方面展开改革呢?
迁都洛阳。洛阳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是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有发展基础,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平城洛阳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有何意义?北魏平城遗址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介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下一页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带有强制性。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容易吗?!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返回改易服饰返回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孝文帝诏书[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返回动脑筋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的文明太后的教育,对于他积极推行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反对汉化,就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则是当时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自从北方地区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上和生活习俗上日益接近,各民族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民族交融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 活动与探究 1.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交融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 ???知识结构示意图历史与现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今天我们应该为祖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做些什么?《爱我中华》。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共建共享和谐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