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张贴画
执教:谢茜
《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口诀的意义。
2、能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借助点子图,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经历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2、理解口诀之间的关系,知道可以根据两句熟悉口诀推出一句陌生的口诀。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复习旧知
教学目的:复习检查大家的口诀掌握情况,2-5的表内乘法应该很熟悉了,针对孩子们的表现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增加学习的信心。
玩开火车的游戏,复习2-5的乘法口诀。
5 × 4 = 5 ×7 = 4 × 9 = 3 × 8 = 4 × 4 = 2 × 6 = 5 × 9 = 6× 3 =
情境导入
教学目的: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发现信息的能力。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贴画(手上展示)你们喜欢吗?老师要把这些贴画送给专心看、听、想,积极发言的同学。你们想得到它吗?那可要好好表现了。
师:(PPT出示青蛙贴画图片)这里有这么多张青蛙贴画,你能不用数,就知道大概有多少张贴画吗?(板书:有多少张贴画)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数一数,填一填
教学目的:本环节的教学为下面编写6的乘法口诀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的估算答案真多,到底有多少张呢?我们来数一数(课件出示)并用表格记录下来。
师:(出示一行)我请同学来说一说,这里有几行,有几张?
生:有1行,有6张。
师追问:表示?
生:表示1个6
师:(出示2行)这里呢?
生:有2行,有12张,表示2个6相加。
师:(出示3行)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师:4行、5行、6行有几张呢?
请同学们翻到书78页,数一数填一填,把表格补充完整,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汇报
师:谁来读一读你填的结果?你是怎样很快填出这些数的?
生1:每次增加一个6.
生2:用加法算式,一个一个加的。
生......
师:找一找,这些数字有什么规律
生:从左到右依次增加一个6。
编口诀,找关系
编口诀
教学目的:让学生独立编制口诀,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师:老师用一个点子代替一张青蛙贴画,看一看这个点子图圈出的部分,你能列出乘法算式?说一说。(PPT出示)
生:1×6=6
师追问:你能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吗?
生:一六得六
师:那么圈出来的部分表示?
生:一个六相加
继续出示PPT上的后两句口诀,生回答。
师:那么根据这个方法照这个样子编写下去吗?看到书78页,先把算式补充完整,再根据算式编口诀。
a.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指导学困生
b.交流汇报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完成了谁来试试看。
生上台展示订正,并领着大家齐读口诀。
找关系
教学目的: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探索6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帮助学生巧记6的乘法口诀。
师:大家仔细看看这些口诀,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想好了以后与同桌交流交流。
生: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1个6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6的乘法口诀。那么老师有个问题了,如果老师忘记六六三十六这句口诀,你有什么方法帮我想吗?(两种方法)
3、记口诀
(1)记口诀
教学目的: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该环节既有学生独立活动,也有同桌之间的交流,更有师生间的反馈。
师:今天我们学了那几句新口诀呢?
师:给大家1分钟,自己试着背一背吧。
生背诵
同桌对口令
师生对口令
引导学生用点子图验证6×7的结果。
设计意图:1.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2.为四年级乘法分配律做好铺垫。让学生无形中就已接触到新知识。
师:(课件出示)同学们,在计算6×7时,淘气忘了口诀,他是这样来推导的,你能看懂吗?自己填一填。(交流汇报,说出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师:想想,还有其他填法吗?看到老师发下来的题单,自己试着圈一圈,填一填。
师:这个方法你学会了吗?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游戏。名叫“智慧大闯关”,你们准备好了吗?
应用口诀,巩固新知
教学目的:基本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以巩固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的掌握。
关卡一:算一算
各种卡纸制作的对称图形上面写着乘法算式。(答对了奖励美丽的图形)
6×7=? 6×?=54 ?×8=48
6×?=36 6×?=24
关卡二:找朋友
师:大家想不想做游戏?我们来玩找朋友的游戏。拿到得数的小朋友站上来。拿到算式,算式得到的结果与上面得数相同的小朋友站到他后面去。
36、12、24、18、54、4×6、6×6、6×9、6×2、3×6
关卡三:数格子。
设计意图:灵活运用乘法口诀。
79页练一练第四题。算一算,每个图中有几个格子。
总结提升
教学目的:回顾反思已学,有利于学生总结归纳和联系记忆新知。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