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李坊中心小学曾行书
教学内容:北版新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79
教材分析:路程、速度与时间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活动一方面让学生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三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问题,认识路程、时间与速度,理解速度的意义。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掌握速度=路程÷时间,并能运用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模型思想,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动物运动会开始啦!运动员们上场啦,看它们是谁?生:松鼠、猴子和小兔
师:它们比赛的项目是“竞走”猜猜看它们谁会是比赛冠军呢?生:自由猜
师:那就比比看?
[设计意图]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动物,运动会又是学生生活中会遇到的真实情境,简洁明了的真实情境,会让学生倍感亲切,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急于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为下面速度的意义学习奠定情感之基。
二、认识时间和路程
(一)比一比、谁走得快?
松鼠
4分
280米
猴子
4分
240米
小结(一):不同物体,如果行走所用时间相同。可以直接比较它们行走的路程。路程长的行走得快。
(二)比一比、谁快?
猴子
4分
240米
小兔
3分
240米
小结(二):不同物体,如果行走路程一样,只要看行走所用的时间。时间用得少的走得快。
师:刚才咱们通过思考比较出了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比快慢一般需要根据什么数量来确定呢?(时间和路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借助已有数量关系的知识背景为支撑的比较,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路程与时间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在认识路程与时间的同时,体会时间相同,路程多就快,路程相同,时间少则快,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三、认识速度
物体
时间
路程
松鼠
4分
280米
小兔
3分
240米
1、先出示只有时间能比吗?只有路程能比快慢吗?
2、当它们所用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不一样时,该怎样比?
3、指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卡片)
物体
时间
路程
松鼠
4分
280米
小兔
3分
240米
师:展示学生的想法,
①用计算法比较:
生1:280÷4=70米 240÷3=80米小兔跑得快。生2:280÷4=70米 70×3=210米240米>210米小兔更快。生3: 240÷3=80米 80×4=320米 280米<320米小兔更快。
②画线段图比较(生口述师板演)适时介绍线段图。
认识速度。小兔平均1分走80米,也就是小兔的速度是80米/分。
师:你能说出松鼠、猴子的竞走速度吗?
生:松鼠平均1分走70米;猴子平均1分走60米。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解决“兔子与斑马谁更快”的问题情境的探究过程,经历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在对比中感悟用速度比较的优越性,从而建立速度概念的表象,进而在真切的体验中理解速度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用线段图比较的直观性。
5、进一步丰富速度的概念。(观看图片)速度除了指每分走的,还可以是?
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分。猎豹奔跑的速度为90千米/时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
蜗牛爬行的速度为8.5米/时
小结:物体在1秒、1分、1时…等单位时间里所走过的路程就是物体的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生活中熟悉事物的速度图片,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速度概念并不陌生,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速度概念的认识。
四、正确理解速度的单位。
(1)一架飞机3分钟行驶36千米,一辆自行车3小时36千米,
请分别计算飞机和自行车的速度。
生1:飞机:36÷3=12千米 自行车:36÷3=12千米
师:原来飞机和自行车的速度是一样快?你同意吗?生:不同意。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生:飞机是平均1分飞12千米。自行车是平均1时行12千米。
师:那速度该怎样表示呢? 如:12千米/分 12千米/时
(2)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量之间的关系。
时间×速度 =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生活经验与计算结果的冲突,巧妙引进速度复合单位,既让学生对速度单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又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简洁与严谨。
五、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第1、2题。①已知两地路程、时间求速度②已知速度、路程求时间
③已知速度、时间求路程
2、我家到学校路程是600米,如果每分步行60米,9分钟能到学校吗?你有几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一方面检查学生对本课基本知识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用新学习的基本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的快乐,以及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重构了知识间的网络关系。学生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更高兴趣。
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主动回顾疏理本课所学知识,能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探究方法,悟透“速度”的本质内涵。同时为后续学习积累学习经验。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是以数学“比较”的思想为主线,围绕课题设置了不同的教学冲突情境。让学生在矛盾冲突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了速度的意义,掌握了速度这个复合单位的读写及速度与路程、时间的数量关系;四次矛盾冲突引发了学生不同的数学思考,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通过“三比”逐步深入,内化新知
三个层次的“比一比”谁快,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比较探究得出时间相同可直接比较路程,路程长的物体行得快。路程相同,时间少的物体行得快。时间与路程均不同,用路程÷时间=速度的方法比快慢,使旧知得到拓展,新知得以内化。
2、认识速度,重点突出,精彩生成
在速度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睿智引领。正确建立了速度的概念,丰富理解速度的意义,会正确读写速度。同时突出了速度这一复合单位的特殊性含义,突破了教学难点(速度是由路程和时间两个量同时决定的)。学生对三量关系理解透彻,课堂富有成效。
3、知识横向化和纵向化关系处理较好,本课横向知识面是速度的概念,纵向知识面是与路程、时间的关系,教师能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情角度解读教材。设计先认识速度,后认识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网络。
4、、及时评价,机智引领,效果显著
教学基本功扎实,语言精练,善于运用评价机制。能通过多种评价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学习动机持久,探究有劲,思维活跃。当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能及时引领,在“试一试”中感悟到数量关系式。通过智慧、灵动的课堂,凸显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