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
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2)科学知识: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2、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一起学习。教学重难点:1、 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2、合理分工,并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烧杯5只、 玻璃棒、水、药匙、抹布、量杯、纸巾。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糖果、实验报告单、高锰酸钾等。
教学过程:
动画设疑 揭示课题
课开始给孩子们发糖果,不仅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而且为后面的课程做了铺垫。随之学生观看《驮盐的驴子》动画片,片尾设疑:河水真的有魔力吗?引导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动画片设疑导入”是课堂教学良好的开端,在教学前,借助影片的直观、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促进思考。此环节把观察、质疑、思考结合于一体,从而引起学生的悬念。】
亲身体验 探究真知
1、联系生活,大胆猜想
发放实验材料后,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大胆猜想,“食盐、铁粉、白糖、沙、锯末这5种材料与水混合之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讨论交流填写实验报告单中预计的现象一栏。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
2、验证猜想,科学探究
过渡:可是猜想不是事实,不一定正确,要想验证猜想,我们必须动手做实验!
(实验前:有序分工明任务。
PPT出示分工图,引导学生说组内分工方案。出示实验提示,明确实验任务。
(实验中:合作完成出真知
学生实验,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教师参与小组活动,随机用手机拍照并适当指导。
(实验后:汇报结果见异同
播放实验图片并请图中小组上前汇报实验过程中的实际现象和水的变化情况。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并进行补充发现。
【设计意图:首先只有大家合理分工、团结协作,才能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实时传输信息,把学生实验过程和结果展现于大屏幕,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手段,在展示交流实验设计方案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分类归纳,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并按照自己喜欢的标准将桌上的混合物分类,教师深入小组聆听并适当引导,随机拍照传至大屏幕。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高锰酸钾与水混合的演示实验,直观明了的得出了溶解的含义。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并动手进行分类,这是对观察到的现象的一个升华的阶段,每个科学家都必须经过“猜想——实验探究——整理总结”此过程,在这环节中,学生尝试了当一回小小的科学家。]
知识迁移,学以致用
PPT出示“我会说”“溶解”或“不溶解”。盐到哪里去了呢?糖果哪里去了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使知识的横向迁移,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三)播放音乐,课堂结束
结束语:PPT播放轻音乐,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实在是太棒了,要是把桌上的实验用品摆放整齐就更棒了!(生收拾实验物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节课很快就结束了,感谢同学们精彩的回答和愉快的合作,希望你们勇攀科学高峰,我们有缘再相见!Byebye!
小组用实验报告单设计:
混合实验报告单
加入水中的物体
预计的现象
实际的现象
水的变化
沙
铁粉
食盐
锯末
白糖
板书设计:
盐到哪里去了
食盐
水中 极小微粒 均匀分散 溶解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