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null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鱼
我
所
欲
也
《孟子》
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我们是否应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正确选择呢?
导入新课
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习目标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政治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行王道”“性本善”;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作者简介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作者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王纲解体,礼崩乐坏,辩士奔走,百家争鸣,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化学术空前发达,于是产生了九流十家丰富多彩的散文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说,是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儒家大师。
背景链接
兼(jiān) 苟得(gǒu)
辟患(bì)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弗(fú)
蹴(cù) 妻妾(qiè)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正义,道义
同时得到
也,也是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疏通文意
舍弃
喜爱,想要
语气词,表示判断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 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苟且偷生
动词,做
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疏通文意
讨厌,憎恶
超过、胜过
通“避”,躲避
所以
祸患,灾难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什么手段不用呢
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疏通文意
没有
假如,假使
那么,就
办法,手段
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
译文: 凭借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疏通文意
这种本性
凭借某种办法
因此,所以
不仅
却,转折连词
一箪食, 一豆 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不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然而你)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着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疏通文意
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踩踏
带汤汁的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
侍奉
译文: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疏通文意
同“欤”,语气词
有什么益处
同“德”,感恩、感激
同“辨”,辨别
优厚的俸禄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
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接受,动词
译文: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疏通文意
本性,指人的羞恶之心
为了,介词
同“向”,
先前、从前
停止
这
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整体把握
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本文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整体把握
为第1自然段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
第一层(①-④):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⑤-⑨):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并得出结论。
第三层(⑩):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
为第2自然段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
第一层(①-②):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第二层(③-⑤):举接受万钟俸禄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第三层(⑥):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
“舍生而取义者也”后来浓缩成一个成语“舍生取义”,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为了维护正义而牺牲生命。
合作探究
第1段所说的“甚于生者”是指什么?“甚于死者”又指什么?
“甚于生者”指“义”;
“甚于死者”指什么“不义”。
合作探究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个句子论证了什么内容?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
论证了为什么要舍生取义。
从正面论述中心论点。
合作探究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个句子论证了什么内容?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
论证了求生弃义的原因及后果。
从反面论述中心论点。
合作探究
这一正一反叫做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对比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把重义轻生和苟且偷生两种不同的生死观进行对比,鲜明、突出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使文章更全面,更严密,更有说服力。
合作探究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善心。
合作探究
“嗟来之食”是个成语,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表示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合作探究
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合作探究
“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了尊严宁愿放弃生命。你能想到哪位名人和他们的选择不一样,甚至是相反?
韩信受胯下之辱;宋濂的“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复言以复”等等。
合作探究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如何?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合作探究
《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合作探究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合作探究
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1自然段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两句中的“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是心”指舍生取义之心,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本心”指本性,即人的羞恶之心。
合作探究
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比喻论证。
课文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
语言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
(2)道理论证。
第1段提出论点后,作者用道理有力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原因。
合作探究
(3)举例论证。
“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4)对比论证。
第1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舍生取义,第2段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做对比,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强调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合作探究
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文章开头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这个论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全文论证思路严密,说理透彻,气势充沛,论证有力,语言流畅。
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舍生而取义”。
合作探究
(2)对比。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3)排比。
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合作探究
主 旨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阐述了“生”“死”和“义”的关系,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一人都有的“本心”,那些不义之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合作探究
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
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合作探究
“舍生取义”的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3)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
合作探究
你能举出几个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事例吗?
(1)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2)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3)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4)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发表最后一次演讲,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合作探究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前后意思相反,第(2)句前后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合作探究
(1)善用比喻和对比,论辩力强。
孟子首先以鱼与熊掌比喻“生”与“义”这一对概念。鱼是美味,但几乎人人能得而食之;熊掌也是美味,但远甚于鱼,且不易得。孟子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别出“生”与“义”价值的高低。由此,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也就不难为人所接受了。
第1段正方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用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
写作特色
(2)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入。
写作特色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新时代的“舍生取义”是指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课堂小结
提出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
正面: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反面:死——有甚于死——有所不辟
得出结论:舍生取义
举例论证——不食嗟来之食、不辩礼义受万钟
对比论证
板书设计
论证
鱼我所欲也
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拓展延伸
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拓展延伸
1、第一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用熊掌比喻 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____。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
生
课堂检测
义
舍生取义
生
死
生
义
死
不义
2、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所欲/有甚于/生者
B.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C
课堂检测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
3、翻译下列句子。
课堂检测
用脚踢着给人家,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4、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舍生而取义者也。
课堂检测
5、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
文天祥宁死不投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