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前秦统一北方
一、淝水之战
前秦武力征服失民心
1、战前前秦的实力:
强在的前秦,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东晋对峙
4、战争时间:
383年
2、前秦发动战争的目的:
企图灭东晋,统一中国
3、交战政权:
前秦 VS 东晋
5、交战民族:
氐族VS 汉族
6、主要人物:
苻坚VS 谢安
7、战争结果:
前秦战败
10、著名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9、战争影响:
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战乱
8、战争特点:
东晋以少胜多
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的建立
(1)时间:
(2)民族:
4世纪后期
鲜卑族
(3)建立者:
拓跋珪
(4)统一北方时间:
武力征服可取吗?怎办?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者:
孝文帝(拓跋宏)
2、改革的原因(背景):
②鲜卑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
好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①北魏时,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习俗上与汉族无明显区别
文治移风易俗(改革)
494迁都洛阳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内容)
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
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
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
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
洛阳人”。
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
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改籍贯
学汉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内容)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内容)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洛阳(494年)
(2)推行汉化措施
①官员在朝中必须用汉语,禁鲜卑语(说汉语)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
③改用汉姓
④与汉人联姻
⑤学汉制度
元
刘
陆
穆
元
楼
贺
改汉姓
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
材料三
鲜 卑 姓 汉 姓
拓 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南朝(汉族政权)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4、北魏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时代的主流!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表现:
(1)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与汉人杂居,过定居生活
(2)向汉人学习农技,从牧业生产转为农业生产
(4)汉人学习各族的牧业经验,接受他们的食物、
服装、用具
(3)内迁各族实行汉的君主专制制度
(5)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汉人喜爱
2、民族交融的影响(意义):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隔阂趋于消除,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魏晋时,少数民族的蒸馍与烙饼在中原汉族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生活习俗: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高起高坐
椅子
中华文明
汉族
匈奴
鲜卑
羯
羌
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