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全国版 专题三 大气及其运动(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全国版 专题三 大气及其运动(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17 12:59:18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专题综合检测3
大气及其运动本课结束专题综合检测3 大气及其运动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四川成都二诊)华北地区某城市,一周以来天气晴好,日均温均在10 ℃以上。某日突降大雪,延续2日,之后气温回升,积雪初融,该城市某停车场出现“雪馒头”景观(如图),“雪馒头”都位于渗水方砖(中心空洞,露出土壤)的中央。读图,完成1~3题。
1.该时段最有可能在(  )
A.1月初 B.4月初
C.7月初 D.10月初
答案 B
解析 华北地区冬季日均温较低,低于10 ℃,A项错误;由于降雪以后气温升高,不会为10月份,D项错误;7月份为夏季,日均温在20 ℃以上,C项错误;4月份气温回升,日均温在10 ℃左右,若有寒潮来袭,会产生降雪天气,B项正确。
2.突降大雪当天,控制该城市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反气旋 D.气旋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日平均气温在10 ℃以上,突降大雪,是北方冷空气南下,与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天气系统。
3.“雪馒头”景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
A.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B.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少
C.方砖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多
D.方砖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
答案 D
解析 “雪馒头”景观的出现说明土地与砖地升温速度不同,土地升温速度比方砖慢,所以方砖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雪融化较快,而土壤释放地面辐射较少,雪不易融化。
(2019·湖南益阳上学期期末)湟水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由于受地形影响,山谷地区热力不均匀,形成了一种局地环流——山谷风。山风、谷风的转换时刻主要是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日出及日落以后的2~3个小时,分别为山风转谷风和谷风转山风时。下图为湟水谷地平安地段山谷风一定时间内风向频数及风速日变化图。据此完成4~6题。
4.据图可知,湟水谷地平安地段谷风的风向是(  )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答案 A
解析 据图可知,日出前该地以偏西风为主,应该是山风;日出后2~3小时左右,转为偏东风为主。依据题干可知,此时应是山风转谷风的时刻,所以该地谷风的风向应为偏东风。故A项正确。
5.关于湟水谷地平安地段山谷风风速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风大于谷风 B.谷风大于山风
C.正午风速最大 D.傍晚风速最小
答案 B
解析 依据上题结论,此地偏西风为山风,偏西风盛行时,风速较小;偏东风为谷风,偏东风盛行时,风速较大,说明该地的谷风风速大于山风。据图可知,傍晚时风速最大,正午时风速较小。故B项正确。
6.推测造成平安是湟水谷地山谷风典型地段的主要原因是(  )
A.晴好天气多,昼夜温差较大
B.植被覆盖少,摩擦阻力较小
C.河道较宽阔,水平气流显著
D.地形起伏大,峡谷效应显著
答案 D
解析 山谷风的成因主要是地势起伏造成的,地形起伏大,峡谷效应明显是最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同为湟水谷地,在天气和植被覆盖率上,各地段差异较小,排除A、B两项;河道较宽阔,会缩小山谷间的热力性质差异,使得山谷风不典型,排除C项。
(2019·广西三市联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盛行风向方位角(以正北方向为起点0°,逆时针方向转动过的角)月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7~8题。
7.该城市冬季主要盛行(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冬季盛行风向方位角为60°,正北方向逆时针转动约60°为西北方向。
8.该地区可能位于(  )
A.东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 A
解析 据图可知,该城市主要7、8月受东南风影响,说明夏季风来得晩,去得早,应为东北地区。
(2019·山东枣庄5月调研)雷暴是局地性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对流天气,常伴有闪电、大风、降雨、冰雹等天气现象。某年7月18日,有雷暴越过洪泽湖,历时约1小时,其强度发生了明显变化。雷暴强度与闪电发生的次数呈正相关。下图示意该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洪泽湖时闪电发生的时空分布状况。据此完成9~11题。
9.推断此次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洪泽湖的方向(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北向南 D.自南向北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雷暴是局地性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对流天气,常伴有闪电、大风、降雨、冰雹等天气现象”可知,此次天气过程为气旋天气系统过境。雷暴和闪电位于气旋中心附近上空,从闪电出现先后位置分析,该气旋移动方向是自东向西移动。故A项正确。
10.此次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洪泽湖,其强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摩擦力小 B.空气对流加强
C.水汽得到补充 D.湖面温度较低
答案 D
解析 此次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洪泽湖,从闪电出现次数分析,雷暴强度出现下降,说明空气对流强度下降,主要因为湖面水温较陆地低,热量补充减少,空气对流减弱,故D项正确。
11.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时,洪泽湖及周边地区(  )
①户外行人要注意防暴雨、大风 ②电子设备等应注意雷击 ③湖上船只需提前回港避风 ④周边聚落应防御滑坡、泥石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时,常伴随闪电、大风、降雨、冰雹等灾害,所以洪泽湖及周边地区户外行人要注意防暴雨、大风,①正确;电子设备等应注意雷击,②正确;湖上船只需提前回港避风,③正确;洪泽湖地处平原地区,虽然有暴雨发生,但周边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山区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④错误。故选A项。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9·山东烟台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仙女圈”位于非洲西海岸纳米布沙漠,其中央不长草,周围的草长得茂盛。左图为“仙女圈”景观图,右图为非洲南部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2013年,德国植物学家尤尔根斯研究发现,“仙女圈”的形成可能与白蚁密切相关。白蚁喜阴凉潮湿,多以草类植物为食。一般白蚁巢穴位于地下2米左右,但纳米布沙漠的白蚁巢穴却在地下5米以下,且多分布在“仙女圈”中央土层下。“仙女圈”附近沙漠年降水量在100毫米左右,雨期极短,“仙女圈”中央下层泥土较为潮湿。尤尔根斯认为,沙漠白蚁为保证自己存活,将“仙女圈”内的草啃食,使“仙女圈”无植被覆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仙女圈”结构。
(1)“仙女圈”所在沙漠地区上升气流极弱,简析其原因。(8分)
(2)试分析纳米布沙漠白蚁巢穴深的原因。(8分)
(3)推测纳米布沙漠白蚁外出觅食的时间规律,并简述理由。(6分)
(4)尤尔根斯认为“仙女圈”的形成与白蚁有关,请结合材料说明该观点。(6分)
答案 (1)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地带,气流下沉;沿岸寒流使近地面大气降温,造成该地气温下冷上热(或形成逆温层),空气稳定(不易产生对流现象)。
(2)该地白天太阳辐射强,沙漠升温快,地表温度极高,地下深处温度相对较低;白蚁喜阴凉潮湿,沙漠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深处土层潮湿,水源相对充足;地下深处潮湿的土层使土温增长缓慢,适宜白蚁居住。
(3)规律:昼伏夜出。理由:该地白天地表温度高,不利于怕热的白蚁活动,夜晚地表凉爽,利于白蚁外出觅食。
(4)白蚁把“仙女圈”内的草类啃食干净,形成中央“荒漠化”;该圈内的雨水下渗更快更深,增加了地下水量;使中央土层下的白蚁巢穴阴凉潮湿,利于其生存;同时,部分地下水流向周围,利于“仙女圈”附近草类的生长,保障了白蚁的食物来源。
解析 第(1)题,据材料一右图纬度和海陆位置可知,“仙女圈”所在沙漠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同时位于大陆西岸,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地带,气流下沉;沿岸寒流使近地面大气降温,造成该地气温下冷上热,空气稳定,不易产生对流现象,因此对流运动较弱。第(2)题,根据材料二知,白蚁喜阴凉潮湿。据材料判断,纳米布沙漠为热带沙漠气候,白天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极高,地下深处温度相对较低;沙漠地区土层空隙大,地表水易下渗,地下深处土层潮湿,使土温增长缓慢,适宜白蚁居住。第(3)题,据材料二白蚁的生长习性可知,白蚁喜阴凉潮湿,该地白天地表温度高,不利于怕热的白蚁活动,而夜晚地表凉爽,利于白蚁外出觅食,因此其昼伏夜出。第(4)题,白蚁将“仙女圈”内草类啃食,会减少植物对雨水的截留及植物的蒸腾,使更多的地表水流向深层土壤,并减少水分损耗,增加地下水量,保障白蚁的生存;部分地下水还流向周围,为周边草类的生长提供水源,从而保障了白蚁的食物来源。
13.(2019·云南昆明第三次统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8分)
冰雹是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态降水现象,常伴随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具有影响范围小、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等特点,是天气预报的难点。冰雹发生除特定的天气条件外还与地形的复杂程度有关。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冰雹是该区发生频率较高的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以5月冰雹日数最多,且冰雹粒径以小雹(直径小于5毫米)为主。冰雹粒径与水汽含量、积雨云层厚度有关。下图是冰雹形成示意图。
(1)据图中信息,概括冰雹的形成条件。(6分)
(2)解释川西高原冰雹5月多发的原因。(8分)
(3)简析川西高原冰雹以小雹为主的原因。(6分)
(4)说明冰雹始终是天气预报难点的理由。(8分)
答案 (1)大气中水汽充足;大气垂直温差大,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大气不稳定,且积雨云层中上部温度低至-20 ℃~0 ℃。
(2)5月,中低纬升温快,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大气不稳定;川西高原地形复杂,加剧大气的不稳定性;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白天地面增温快,对流旺盛;积雨云0 ℃层高度偏低,上升气流降温快易凝固形成冰雹;近地面气温偏低,当冰雹形成后,在下降过程中不容易形成雨滴或消失。
(3)内陆高原,水汽含量较少,难以聚集成较大冰粒;川西高原海拔高,近地面气温低,大气上升气流较弱,冰雹在生长区往返次数少。
(4)冰雹时间分布上具有突发性强、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的特点;空间分布上具有影响范围小、离散性强(大多数冰雹降落点呈点状分布)的特点;复杂地貌所产生的局地强对流天气可能触发冰雹,增加预报难度。
解析 第(1)题,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形成冰雹要具备充足的水汽、强烈的对流天气及积雨云层的温度在-20 ℃~0 ℃等。第(2)题,结合冰雹形成的条件和当地的气候(气温、降水)、地形等分析川西高原冰雹5月多发的原因。第(3)题,冰雹大小的主要原因受水汽多少和空气对流运动强弱的影响。川西高原地处内陆地区,水汽含量较少,难以聚集成较大冰粒;川西高原海拔高,近地面气温低,大气上升气流较弱。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冰雹发生时间短、突发性强;影响范围狭窄;冰雹发生除特定的天气条件外,还与地形的复杂程度有关。
专题三 大气及其运动
考点突破  考点1 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考向1 大气受热过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解题思路
答案 (1)B (2)C (3)D
1.气温
(1)影响温差的因素
(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⑤其他因素
下垫面反射率:反射率高,气温低。
盛行风:盛行风由较低纬吹来,气温高;盛行风由较高纬吹来,气温低。
人类活动:受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2.大气受热过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大气受热过程与全球变暖
→→→
(2)大气受热过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大气受热过程与太阳能资源
①高海拔地区
→→→
②内陆地区
  变式演练
(2019·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联考)读我国某地冬、夏季山谷、山顶气温日变化图,回答1~3题。
1.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
A.鄂 B.晋
C.黑 D.新
答案 C
解析 根据气温信息可知该地纬度较高(冬季气温很低),可排除鄂和晋,根据最高温出现在当地时间14时左右,可排除新疆。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谷
B.山顶气温日较差大于山谷
C.山顶气温日较差冬季大于夏季
D.夜间的大气比白天稳定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一所示为冬季,图二所示为夏季,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顶,排除A项。山顶气温日较差小于山谷,排除B项。山顶气温日较差冬季小于夏季,排除C项。夜间山顶气温高于山谷,上热下冷,形成逆温层,大气较稳定。
3.野生蓝莓是多年生灌木小浆果果树,多分布在该地较高的山坡上,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水分充足 B.冻害轻微
C.土壤肥沃 D.人类破坏少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冬季山地较高处气温较高,蓝莓不易遭受冻害。
  
考向2 大气受热过程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019·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3)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解题思路
答案 (1)C (2)D (3)A
 
1.热力环流的形成
(1)热力环流的成因:地面受热不均。
(2)常见热力环流:城市风、山谷风和海陆风等。
2.大气受热过程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地区间气温差异大(小),单位距离气压差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风力大(小)。
3.逆温的生消过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变式演练
(2019·北京朝阳上学期期中)三七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主产区位于我国云南文山州。图一为小明同学暑假去云南文山拍摄的三七种植照片,图二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一中尼龙网的用途是(  )
A.削弱a B.削弱b
C.增强c D.增强d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尼龙网覆盖于三七上方,可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图可知,a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会变化;b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少;c为大气逆辐射,d为地面辐射,尼龙网对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的直接影响很小。
2.推测三七的生长习性是(  )
A.耐高温 B.喜强光
C.喜温湿 D.耐干旱
答案 C
解析 云南文山州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通过尼龙网可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温度降低,这说明三七不耐高温、不喜强光;当地降水较多,通过尼龙网降低地面温度,可减少蒸发,说明三七喜湿,不耐干旱。
考点2 大气运动与降水
考向1 影响降水的因素
(2019·北京高考)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下图为该市各观测点年平均降水量图。读图,回答下题。
导致该市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海陆位置
C.植被覆盖率 D.地形条件
解题思路
答案 D
 影响降水的因素
1.大气运动对降水的影响
(1)热力环流与降水
形式
对降水的影响
城市风
城市地区盛行上升气流,多凝结核,城市降水多于郊区,形成雨岛效应
山谷风
盆地和谷地地区,在夜晚,山谷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夜雨
湖陆风
白天,湖区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减少;夜晚,湖区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增多
(2)大气环流与降水
形式
对降水的影响
高气压带
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
低气压带
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
信风带
一般少雨;大陆东岸地区多雨
西风带
多雨
极地东风带
少雨
2.海陆位置:近海受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寒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少。
5.天气系统与降水
(1)受锋面、气旋影响,降水多。
(2)受单一气团、反气旋影响,降水少。
  变式演练
(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二次联考)下表中甲、乙为欧洲西部某地(50°N,5°E)和南美洲西部某地(45°S,72°W)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1~2题。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
甲地均温/℃
13.2
11.3
6.3
8.1
10.2
甲地降水/mm
161
339
509
232
3 860
乙地均温/℃
4.8
9.2
16.1
12.2
11.1
乙地降水/mm
164
84
95
140
1 260
1.甲地降水远比乙地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风带来丰富水汽 B.靠近海洋水汽充足
C.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D.山地阻挡多地形雨
答案 D
解析 读表可知,甲地7月均温低,乙地1月均温低,故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根据甲、乙两地位置可知,两地均位于西风带,且靠近海洋,排除A、B两项。乙地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甲地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C项错误。甲地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受安第斯山脉阻挡,处于西风的迎风坡;乙地位于欧洲西部,地势起伏小,所以甲地降水比乙地丰富,故D项正确。
2.乙地降水量冬季较夏季更丰富的原因主要是(  )
A.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B.暖流影响
C.地形阻挡 D.冬季西风更为强劲
答案 D
解析 中纬度南北温差冬季比夏季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冬季大于夏季,冬季西风强盛,水汽更多,所以冬季降水多于夏季,D项正确。
考向2 大气环流的应用
(2018·江苏高考)公元399~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
A.印度河上游谷地
B.帕米尔高原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
A.1~5月 B.5~9月
C.9~12月 D.11月~次年3月
解题思路
答案 (1)C (2)B
 
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使各气压带、风带控制或交替控制的地区具有不同的水热特征,从而形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动物迁徙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热带草原地区有明显的干湿季,导致动物发生大迁徙,这种现象在东非高原最为典型。赤道穿过肯尼亚中部,因此肯尼亚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之下。冬半年(北半球)的时候赤道低气压带主要控制肯尼亚南部,因此南部降水多,草肥水足,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当赤道低气压带北移时,降水区域也随之向北移,南部逐渐进入旱季,草枯水竭,而北部则是草肥水足,因此南部草原动物就往北迁移。
3.气压带、风带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会影响洋流的流向,进而对海洋航行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海洋航行中尽可能做到顺风顺水。
4.气压带、风带对海洋渔业的影响
受盛行风影响的地区,海域风浪大,不利于捕鱼作业;受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阴雨天气,不利于捕鱼作业;受高气压带影响的地区,海域风浪小,多晴朗天气,方便捕鱼作业。
  变式演练
(2019·全国高考冲刺押题卷)每年秋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下称加州)易出现山林火灾。下图为2018年11月加州山火分布示意图,此次山火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圣安娜风”特指秋冬季节从大盆地向西南扫过加州的一种风,对所经过的山林火灾影响极大。据此完成1~3题。
1.形成“圣安娜风”的气压或风带是(  )
A.陆地冷高压 B.副热带高压
C.盛行西风 D.极地东风
答案 A
解析 “圣安娜风”形成于秋冬季节,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因此不可能由此形成“圣安娜风”;西风带在北半球吹西南风,图中风向不吻合;极地东风主要影响高纬度地区,因此排除;秋冬季节北美大陆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冷高压。
2.到达加利福尼亚州着火点的“圣安娜风”的性质是(  )
A.低温干燥 B.高温干燥
C.低温湿润 D.高温湿润
答案 B
解析 “圣安娜风”原本低温干燥,但越过山脉后,空气下沉增温,性质变得高温干燥,容易诱发山林火灾。
3.秋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林区多火灾的主要原因有(  )
①多雷电天气 ②多受焚风效应影响 ③多枯枝落叶
④多家庭燃木取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雷电天气属于强对流天气,秋季该地很少发生;对林区的树木保护意识强,家庭燃木取暖可能性不大;这里夏秋季节炎热干燥,林木枯死,山林中有大量干燥的枯枝落叶,再加上“圣安娜风”的焚风效应影响,极易发生森林火灾。
考点3 气候
考向1 气候类型
(2017·全国卷Ⅱ)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1)~(3)题。
(1)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
(2)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3)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  )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解题思路
答案 (1)D (2)A (3)B
1.影响气候的因素
2.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图解气候类型的形成与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3.气候的描述技巧
(1)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
(2)描述气温时要指出冬夏气温的高低、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大小,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
(3)描述降水时要指出冬夏降水的多少、年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的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或小。
  变式演练
(2019·四川资阳中学一诊)多肉植物指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中至少有一个器官肥厚多汁、储存着大量水分,在土壤中水量减少时满足植物生存需要。非洲某地分布着1 000多种当地特有的多肉植物,一年中一些时间植物在休眠,但只需短暂的雨季或几场大雾,就万物复苏、百花齐放。下图为非洲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据材料推测该地为图中(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多肉植物……至少有一个器官肥厚多汁、储存着大量水分”可知,多肉植物分布在较为干旱的地区;结合材料“只需短暂的雨季或几场大雾”,多肉植物分布区雨季短,多大雾。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刚果盆地,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排除A项;乙地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较长,排除B项;丙地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炎热干燥,排除C项;丁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受西风影响时间短,雨季短,受寒流影响,易出现大雾,D项正确。
2.该地短暂雨季的形成原因是(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赤道低气压 D.东南风
答案 B
解析 该地位于30°S以南,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风向为西北风,B项正确。
考向2 气候资料的判读
(2017·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是加拿大建国150周年,国家公园免费开放一年。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材料二 下图为“加拿大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1)游客感觉到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气温不同。试比较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2)游客继续西行至“加拿大雨都”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落基山以东的气候不同。说明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及降水较多的原因。
解题思路
答案 (1)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温尼伯冬季气温低;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年降水量较多)。落基山东麓地区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焚风效应)。
(2)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盛行西风;暖流增湿;地形抬升。
 气候资料判读方法
第一步:从图表或文字材料中获取月均温与降水信息
第二步:依据最热、最冷月均温判断所属温度带
第三步:依据降水特点,结合热量,确定气候类型
  变式演练
(2019·考试大纲猜题卷)下图为甲、乙两地某年气候资料统计图,图中月均温累加值是指当月平均气温与该月以前各月月均温累加值。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甲、乙两地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下
B.甲地气温的年较差比乙地大
C.乙地最冷月大约在4月
D.乙地月均温最高约为25 ℃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甲、乙两地都位于北半球,甲地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气温最高月为7、8月,平均气温约为20 ℃;乙地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约为-18 ℃,气温最高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约为25 ℃;甲地气温年较差比乙地小。
2.下列有关甲、乙两地降水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
B.乙地春季干旱,夏季易发生洪涝
C.甲、乙两地降水差异是受地势影响
D.受赤道低压控制,甲地降水丰富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降水季节变化小,所以甲地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小;乙地春季降水量少,气温回升快,所以春季干旱,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易发生洪涝;甲、乙两地降水差异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甲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控制,乙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风带来大量降水。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地都非常适宜发展种植业
B.甲地光热条件较乙地好
C.甲地盛产优质牧草
D.乙地不适宜播种耐旱作物
答案 C
解析 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甲地光热条件较乙地差,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可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牧草;乙地降水集中在7、8月,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宜种植耐旱作物。
考点4 天气系统
考向1 锋面系统
(2015·全国卷Ⅱ)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
A.16~17时 B.17~18时
C.18~19时 D.19~20时
(2)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减弱
解题思路
答案 (1)C (2)B
 锋面天气特征
1.冷锋与暖锋
2.典型准静止锋
  变式演练
(2019·晋冀鲁豫中原名校第三次联考)下表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北侧两气象站监测的一次冷锋前后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单位:℃),甲气象站位于山麓,乙气象站位于山坡,两气象站海拔相差约600米。据此完成1~3题。
日期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甲气象站
-5
-4
-1
2
0
4
2
-1
-2
乙气象站
-1
0
3
4
5
4
0
-3
-5
1.最可能出现降水的时间是(  )
A.17日之前 B.18~19日
C.20~21日 D.23日之后
答案 C
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20日后两气象站气温都出现了明显下降,说明冷空气已经过境,且20日甲气象站均温较高,说明可能出现降水天气。
2.甲气象站18日前气温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下垫面性质
C.纬度位置 D.地形
答案 D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两气象站平均气温在0 ℃左右,可判断此时该地受西北季风影响,冷锋过境前以晴天为主,由于冷空气逼近,暖空气在山前堆积增温,所以甲气象站18日前气温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3.甲气象站海拔低,但20日前气温低于乙气象站的原因是(  )
A.甲气象站受冷空气影响早
B.乙气象站海拔高,不受冷空气影响
C.冷锋过境后,空气湿度增大
D.乙气象站降温快,冷空气下沉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甲气象站位于山地北侧山麓,海拔低且位置相对乙气象站偏北,因此受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影响早,气温相对较低;冷锋过境前由于冷空气逼近,暖空气被迫抬升加剧逆温,使乙气象站气温较高。
考向2 气旋和反气旋
(2018·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上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
解题思路
答案 (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原因:与北方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进一步抬升空气。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1.气旋和反气旋的判断方法
2.锋面气旋
在中高纬度地区,由于冷暖气团频繁相遇,锋面系统活跃,当与气旋系统结合时,形成锋面气旋。受气旋辐合上升气流影响,锋面上的气流上升更加强烈,往往带来云雨甚至造成暴雨、大风天气。
(1)不论北半球还是南半球,锋面气旋的中心一定是低气压中心。
(2)锋面的移动方向与所在半球气旋的水平气流方向一致。
(3)受海陆分布的影响,锋面气旋主要形成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4)成熟的锋面气旋系统往往左侧为冷锋系统,右侧为暖锋系统,即“左冷右暖”判断原则。
  变式演练
(2019·四川宜宾一诊)下图为某时刻澳大利亚及附近海域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图示区域天气系统正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向西运动。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的气压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澳大利亚大陆出现高压中心,印度洋出现低压中心。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陆地形成高压。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7月为冬季。
2.图示时刻的天气系统造成了该国某区域数千家庭停电,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
A.东北部 B.东南部
C.西北部 D.西南部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可知,受该天气系统的影响,造成数千家家庭停电,说明该天气系统引起某种自然灾害,从而造成停电现象。读图可知,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强低压中心控制,且等压线密集,出现狂风暴雨,易造成电力设施破坏,故B项正确;东北部和西北部处于高压控制区,等压线稀疏,天气稳定,排除A、C两项;西南部受低压中心控制,等压线比东南部稀疏,因而西南部会形成阴雨天气,但不会形成狂风暴雨天气,排除D项。
3.预测珀斯(31°52′S,115°52′E)未来12小时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
A.反气旋过境,风力加强
B.气旋过境,风力加强
C.反气旋过境,降水减少
D.气旋过境,降水减少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珀斯目前受低压控制,为阴雨天气。随着天气系统的西移,珀斯经历气旋过境,受气旋影响减弱,降水减少,故D项正确。
技能提升  运用综合思维 加强地理实践
微专题3 “大气类”等值线
1.常见“大气类”等值线图类型
(1)等温线图——气温。
(2)等积温线图——热量。
(3)等压线图——天气系统、天气状况。
(4)等太阳辐射线图——光照条件、太阳能。
(5)等降水量线图——降水量。
(6)等风速线——风速。
2.常见“大气”等值线图的判读思路——以等温线为例
(1)读数据——获取指定区域的气温及递变规律等。
(2)读疏密——判读单位距离气温变化。
(3)读走向——分析影响因素(海陆位置、地形、洋流)。
(4)读弯曲——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5)读差异——分析海陆分布、地形特点、地势高低等。

(2019·四川成都七中二诊)下图为2018年12月某日两个时刻我国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受某种常见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区域局部有降水过程。据此完成1~3题。
1.当日14时,下列地点中气压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根据14时等压线分布,结合风向(风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可知,气压由高到低依次是①②④③,故C项正确。
2.当日2时至14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等压线的分布,当日2时至14时,④地一直是东风,在四地中风向变化最小,D项正确。
3.当日2时至14时,下列地点中阴晴变化最明显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结合等压线形态,当日2时至14时,阴晴变化最明显的是②地,由受低压槽控制转化为受高压脊控制,B项正确;①④两地始终受高压脊控制,③地始终受低压槽控制,天气变化小,A、C、D三项错误。
热点聚焦3 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蜂巢屋”(下图)是具有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民居,一般由3至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这样的民居,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又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据此完成1~3题。
1.蜂巢屋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  )
A.沙漠广布 B.森林覆盖率低
C.全年气候干旱 D.河湖众多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民居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又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因此该地森林覆盖率较低,物资缺乏,B项正确。
2.“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推测其主要原因(  )
A.夏季隔热,冬季保温
B.墙体坚固,稳定性好
C.抵御夏季的雨水
D.防御冬季的风沙
答案 A
解析 “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厚墙可以阻隔夏季阳光,使得室内较为凉爽;还能阻挡冬季冷空气,室内降温慢,A项正确。
3.蜂巢屋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很多游客,从气候角度分析,最适宜的游览时间(  )
A.11~12月 B.7~8月
C.4~5月 D.1~2月
答案 C
解析 蜂巢屋地处地中海东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游客要去此地旅游应选择在春秋季节,气候较为适宜,因此C项正确。
配套作业  微专题3 “大气类”等值线
选择题(共11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陕西第二次联考)下图示意澳大利亚等压线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1月份等压线走向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海陆分布 D.纬度
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澳大利亚1月份等压线的走向与纬线平行,呈东西走向,因此可判断影响其走向的主导因素是纬度。
2.甲地7月份和1月份气压差最大可达(  )
A.8 hPa B.10 hPa
C.13 hPa D.14 hPa
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该图等值距为2 hPa,甲区域7月份等压线呈闭合状且越往里气压越高,可判断其7月气压在1 022~1 024 hPa之间,1月的气压在1 010~1 012 hPa之间,因此其气压差范围在10~14 hPa之间,故C项正确。
3.与7月份相比,达尔文地区1月份(  )
A.气温低 B.降水多
C.对流弱 D.气压值大
答案 B
解析 据图气压值数值可判断,达尔文7月气压值高于1月气压值,D项错误;达尔文地区在南半球,1月为夏季,7月为冬季,1月气温高,对流强,A、C两项错误;1月达尔文位于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因此1月份降水多,B项正确。
下图为某区域2018年1月4~5日的某天气系统过境导致的最大降雪深度图。完成4~6题。
4.影响此次积雪深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A.地形、海陆位置 B.地形、风力大小
C.城市、纬度位置 D.季风、水汽多少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分析可知,该区域的积雪深度从西北向东南先增多后减少,此时为冬季,最可能导致此差异的因素是冬季风;同时,降雪量的大小与水汽多少一定有关;此地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地形差异不明显。故D项正确。
5.据降雪深度推测,此天气系统中冷锋中心位置可能位于(  )
A.连云港市 B.扬州市
C.镇江市 D.苏州市
答案 C
解析 冷锋降水最大位置应在锋面后方,根据图示信息,冷锋向东南方向移动,最大降水位于扬州市,则冷锋中心应位于扬州市东南方向,即图中的镇江市,故C项正确。
6.根据降雪深度判断,此区域由南向北温度变化幅度的特点是(  )
A.温差较小 B.先变大后变小
C.先变小后变大 D.无法判断
答案 B
解析 锋面附近温度变化幅度最大,结合上题,锋面位于镇江市附近,这里变化幅度最大,该市以南、以北的变化幅度都相对较小,故B项正确。
(2019·湖南株洲一模)读世界某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完成7~8题。
7.图示地区降水量南部少于北部的原因主要是南部(  )
A.纬度低,气温高 B.受西风影响时间短
C.处于山地背风坡 D.受暖流影响较小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北部纬度大于40°N,终年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图示区域南部位于30°N~40°N之间,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降水少,故B项正确。
8.冬雨率是指冬季降水量占全年的百分率。下列城市冬雨率最高的是(  )
A.巴塞罗那 B.马德里
C.巴伦西亚 D.塞维利亚
答案 D
解析 地中海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越长,受西风带影响时间越短,冬雨率越高。读图可知,塞维利亚纬度最低,受西风影响时间最短,冬雨率最高,故D项正确。
某考察团队为了研究湖泊的局地气候效应,对我国某大型水库进行了湖陆风的观测。该水库三面环山,特殊的地形条件使水库附近还受到山谷风的叠加影响。下图为8月16日15时该水库附近气温分布图(单位:℃)。据此回答9~11题。
9.该考察区域(  )
A.位于长白山的山麓 B.西北部的海拔最低
C.西南部地势起伏小 D.属于暖温带湿润区
答案 C
解析 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华北平原地区;根据题意,水库三面环山,且图中有200米等高线,由此可以判断西北、东北、东南都较高,只有西南较低;该地属于半湿润地区。
10.图示时刻,P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P地北部为低温中心,形成高压中心,周围地区为低压,因此根据热力环流原理,P地应该吹东北风。
11.考察发现,此时库区的局地风速北侧大于南侧,其主要原因是水库北侧(  )
A.气温差异较大 B.陆风与山风方向相反
C.地表植被茂盛 D.湖风与谷风方向一致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北侧存在山谷风,白天以谷风为主,与湖风方向一致,D项正确。
热点聚焦3 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选择题(共11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西瓜雪又称作“雪藻”,是一种具有微红或者粉红颜色并带有新鲜西瓜气味的雪。西瓜雪的红色是由一种名叫极地雪藻的绿藻引起的。雪藻生长的适宜温度是0 ℃左右。据此完成1~2题。
1.在阿尔卑斯山区最可能看到西瓜雪的位置是(  )
A.冰川带 B.雪线附近
C.山麓 D.山顶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雪藻生长的适宜温度是0 ℃左右,因此最可能看到西瓜雪的位置是雪线附近,故B项正确。
2.在阿尔卑斯山山腰地区最可能看到西瓜雪的季节是(  )
A.晚春 B.盛夏
C.早秋 D.隆冬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雪藻生长的适宜温度是0 ℃左右”可知,在阿尔卑斯山山腰地区看到西瓜雪最可能的季节是春季或秋季,早秋时节气温相对较高,因此晚春时最可能出现符合西瓜雪要求的温度条件。
(2019·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最后一模)迪拜世博会以“沟通思想,创造未来”为主题,将于2020年10月20日至2021年4月10日在阿联酋的迪拜(位置如下图)举行,其目标之一是可再生能源使用量至少占展馆能源使用总量的一半。据此完成3~4题。
3.迪拜世博会选择在10月20日至次年4月10日举行的主要原因是这段时期(  )
A.中西方假日多,方便出行
B.温度适宜,气候凉爽
C.白昼时间较长,利于观光
D.降水较多,空气湿润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迪拜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处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炎热,因此选择在冬半年相对凉爽的季节举行,B项正确。
4.迪拜世博会展馆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最主要是(  )
A.石油 B.风能
C.太阳能 D.潮汐能
答案 C
解析 当地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能丰富。
祁连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平均海拔3 169 m。下图示意祁连县天然草地牧草量和降水量年内变化状况。据此完成5~6题。
5.牧草开始萌芽生长的月份是(  )
A.3月 B.5月
C.8月 D.10月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11月~次年4月的月末牧草量基本没有变化,5月月末牧草量比4月多,说明5月份牧草开始萌芽生长。
6.7月末天然草地牧草量最多,主要原因是7月(  )
A.降水量最多,且水热组合好
B.气温最高,且水热组合好
C.牲畜处于圈养时期
D.牧民活动影响小
答案 B
解析 7月末天然草地牧草量最多,是因为7月气温最高、水量较大,水热组合好,牧草生长快;牲畜在7月处于放养时期,牧民放牧活动多,影响大;据图可知,6月降水量最多。
(2019·重庆南开中学第四次质检)每当雨季,西藏松茸破土而出。波密是西藏松茸的重要产地,县城海拔2 700米,1月均温-0.2 ℃,境内冰川发育极好,冰舌前端伸入森林,蔚为壮观。下图为波密所在地区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7.波密县松茸产量最多的月份是(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每当雨季,西藏松茸破土而出”可知,松茸主要在雨季生长,7~9月为当地的雨季,故C项正确。
8.冰雪带与森林带之间无草原带和苔原带过渡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多 B.海拔高
C.气温低 D.光照强
答案 A
解析 波密处于西南季风暖湿气流北上的通道上,受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降水丰沛,使该地冰川发育,雪线海拔低,巨大的推进力使冰舌沿沟谷自上而下穿越了草原带和苔原带,直达森林带,A项正确。
(2019·山西晋城三模)原始民居的建造多就地取材并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草屋(左图)和树屋(右图)是澳大利亚典型的原始民居。草屋利用树干做支架,墙壁由竹木做框架,顶棚、地面、门窗等皆用茅草编织而成,众多草屋彼此相隔一定距离,各自独立,呈分散布局。树屋由木材搭接而形成拱形支撑体系,底部架空。据此完成9~11题。
9.草屋和树屋曾经可能分别广泛分布于(  )
A.亚马孙平原、东南亚
B.亚马孙平原、阿拉伯半岛
C.东南亚、澳大利亚中部
D.非洲中部、澳大利亚东部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草屋利用树干做支架,墙壁由竹木做框架,顶棚、地面、门窗等皆用茅草编织而成,结合景观图可知,草屋所在地气候较为干燥;树屋底部架空,故树屋所在地气候湿热。亚马孙平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东南亚处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区,两地均不适合建草屋,排除A、B、C三项;非洲中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适合建草屋,澳大利亚东部的气候湿润区适合建木屋,D项正确。
10.草屋多呈分散布局的主要作用是(  )
A.减轻环境污染 B.便于管理
C.利于通风 D.排推洪水
答案 C
解析 当地人口较少,草屋多呈分散布局的主要作用不是减轻环境污染和便于管理,A、B两项错误;草屋分布地区气候干热,分散布局利于通风,C项正确;草屋呈分散布局对排推洪水影响不大,D项错误。
11.树屋底部架空的理念被现代生态建筑师推崇的主要原因是(  )
A.减少室内采暖能耗
B.节约建筑材料
C.防止有毒生物的侵害
D.保持生态环境的连续性
答案 D
解析 树屋底部架空可以保持原有生态环境,可保持生态环境的连续性,因而被现代生态建筑师推崇,D项正确。
课件132张PPT。专题三 大气及其运动考点突破技能提升配套作业本课结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