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度上期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6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学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王畿之地。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 开发边疆地区 B. 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
C. 巩固周王统治 D. 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的垄断
2.在我国古代传统家族观念中,有“长兄如父”、“无父从兄”、“幼子不如长孙”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家族社会和睦 B. 贵族王位世袭
C. 宗法观念浓厚 D. 分封等级森严
3.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和随意性
4.秦朝在中央设置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设置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设置少府主管皇室财政,设置宗正主管皇室事务,设置卫尉主管宫门屯卫。这些举措体现的核心政治理念是
A.天下为家 B.教化至上 C.天下为公 D.分权制衡
5.学者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初,取周秦之制而兼用”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体制。这种“体制”
A. 是对秦制的否定 B. 巩固了汉政权的统治
C. 暂时适应了时代要求 D. 是指“推恩令”
6.下图所示为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导致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孝廉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B. 九品中正制是入仕的主要途径
C.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D. 唐宋政府完全成为平民的政府
7.有学者评论认为,“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该评论意在说明唐朝
A. 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政府拥有了政务的最终决策权
C. 专制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 D. 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
8.摘抄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后摘抄的两句话
“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 ——摘自《元史·百官志》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世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外……后名军机处……。”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所述两个对应机构
A. 起初都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 B. 后者皆为中央常设行政机构
C. 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 D. 都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
9.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A. 导致国家政治日益黑暗 B. 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
C. 解决了权力之间的矛盾 D. 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
10.清代行政区划一般采取省、府、县三级制;征服蒙古地区后,因其部落故俗,分其地为若干蒙旗,以理其政,并赋予高度的治权;西南地区先沿用明朝的土司制度,后大多改土归流。材料说明清朝
A.废除了元朝行省制 B.地方行政制度因地制宜
C.沿用明朝地方制度 D.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
1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2.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而这一行为未受到清军的阻止。这说明
A. 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思想 B. 英国殖民侵略准备充分
C. 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 D. 中英之间军事实力悬殊
13.成都某学生在参观学校的《百年中国》主题活动中看到一句名言:“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该学生对此作了如下理解:
①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②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需要
③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④后一个“不公正”主要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你认为理解合理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1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下列对相关史料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15.下表为咸丰初年户部银库置银数(单位:万两),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 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
C. 政府投资开办工厂 D. 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16.洪仁?谔?教旃?О芎蟮墓┐手兴担骸拔页?龊χ?矗?囱笕酥???隆??缪笕瞬皇橇Φ治揖??蛭崛硕峡沙ぞ弥С帧薄6源死斫庹?返氖高一历史月考参考答案
1—5 CCCAC 6—10 CDCBB 11—15 CCCCD
16—20 AABCC 21—25 ABADD 26—30 DACAA
31.(18分)
(1)背景:各国通过变法,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或郡县制逐渐推行,官吏的选拔任用逐渐取代贵族世舞世禄制);当时官场开始滋生腐败;诸子百家提出了治国治官的理论。(4分,任答2点即可)
(2)特点:宋初:实行高薪养廉;明初:实行重刑惩处贪官,促进廉政建设。(各2分)
原因:直接原因是预防和减少贪腐发生;根本原因是维护统治。(2分,任答1点即可)
(3)评价:有利于规范官员执政行为,防止贪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监察制度效能有限;监察官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4分,任答2点即可)
(4)认识:反腐要加强立法建设;要加强体制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依法反腐;要注重舆论监督等。(4分,任答2点即可)
32.(22分)
(1)评价:反映了几千年来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能够激发农民斗争的积极性;但绝对的平均主义不利于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带有强烈的空想色彩;战争的年代也未能提供全面实施的可能,最终成为一纸空文。(4分,任答2点即可)
(2)广州:黄花岗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孙中山的故乡,革命思想的早期传播地区。(2分,任答1点即可)
武汉:武昌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使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2分,任答1点即可)
檀香山,兴中会的创立。或东京,中国同盟会创立。(4分,城市、原因各2分)
(3)特点:政治上国共合作:军事上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日。(2分)
战例:国民党军队:台儿庄战役;中共军队:平型关或百团大战。(各2分)
(4)南京城下签订《南京条约》;渡江战役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