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7 12:2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宣传标语往往反映出时代特色。“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为我们祖国的工业化而奋斗!”这句标语最早出现在(  )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数据背后有历史。阅读下表,下列选项中解释正确的是(  )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农林水利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邮电
贸易物储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A.为三大改造奠定了基础
B.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C.彻底改变了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开始
3.1957年底,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最主要原因是(  )
A.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B.国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随后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1.5亿多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采纳吸收了其中的100多条。这一过程体现了(  )
A.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B.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D.社会主义民主已经完善
5.连环画《老孙归社》讲述了1953年孙家庄农民孙志刚加入______的故事(  )
/
A.人民公社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农村信用社
6.“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国有企业的改革
7.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8.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是小雨同学整理的三大改造的资料卡片,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起止时间 B.主要内容 C.改造实质 D.主要影响
9.根据我国形势的新变化,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一“新变化”是指(  )
A.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D.第一个五年计划已完成
10.下面各图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
11.右面是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的宣传画,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有(  )
/
①该宣传画创作的时间应该是1958—1960年
②该画反映了我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③通过该画可知当时存在浮夸风现象 
④该画内容充分说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它爆发之后,如同火山喷发一般,瞬间席卷了全国。造反、串联、武斗,几乎已经不存在‘左’与‘右’的斗争,取而代之的,是互相攀比‘谁更左’,它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它是(  )
A.“大跃进”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改造私营工商业
13.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流行语,通过流行语的变化,我们能够感受时代的变迁。下列流行语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人大”“政协”“三大改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大跃进”“放卫星”“原子弹”
“文化大革命”时期
①“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②“造反派” 
③“闹革命”  ④“重点发展重工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习近平视察河南兰考时提出“干部要把__________精神作为镜子照照自己”。下列适合填入横线处的是(  )
A.焦裕禄 B.雷锋 C.王进喜 D.邓稼先
15.下列属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取得的成就的是(  )
①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②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④建成大庆油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已经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生产关系这种根本的变化,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开辟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材料二
钢产量(万吨)
发电量(千瓦时)
煤炭
(亿吨)
原油
(万吨)
棉布
(亿公尺)
1952年
135
73
0.66
44
38.3
1957年
535
193
1.3
146
50.5
增长百分比
296%
166%
96%
235%
32%
材料三 下图是1958年《人民日报》消息:花生亩产10500多斤,早稻亩产36900多斤。
/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在哪三个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什么?(6分)
材料二的内容能够证明材料一中的哪些历史结论?(6分)
材料三是哪一运动的典型表现?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4分)
结合上述材料,说说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4分)
1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1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历时3个月上亿民众参加的讨论、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曲折。应该如何认识“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结论,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历史已充分证明,“文化大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完全错误的,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过程的突出特点、颁布机构及意义。(6分)
结合材料二,说说应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6分)
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哪两个关键词对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具有重大警示价值?(4分)
18.(19分)榜样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北有个大庆市,她的别名叫石油王;东北有个英雄城,她的别名叫“鞍钢”;东北有个汽车厂,她的别名叫“解放”;东北有个新大连,她的别名叫“时代窗”……
——互联网上的歌谣
材料二 虽然焦裕禄离开我们50多年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只要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这种精神就要传递下去。
材料三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核技术、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等尖端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从材料一中找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成就。(6分)
材料二中人们为什么要赞颂焦裕禄?在他身上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哪些精神?(8分)
(3)“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若干重要成就是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呢?请你议一议,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案
1.A 2.D 3.C 4.A 5.B 6.B 7.C 8.B 9.C 10.C 11.A 12.C 13.A
14.A 15.D
16.(1)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2)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三大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3)“大跃进”。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4)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等。(两层意思,言之有理即可)
17.(1)参与群众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使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内乱;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理论和实践上完全错误的政治运动;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3)民主、法治。
18.(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
(2)为了改变兰考面貌,焦裕禄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精神:艰苦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
(3)不是。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科技成就是在广大干部群众和科技人员的艰辛努力下才取得的;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