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战争引发的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教材分析?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七内容,是世界近代改革史的重要一课。?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学生学习实际,我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学习要求定为“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二、学情分析?
选修教材的教学主要是针对高二文科生,他们已经基本完成高中历史必修部分的学习任务,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和一些历史基础知识,并且有一定的合作和探究能力。但是,对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深入理解、归纳、分析、应用等能力还较为薄弱,而且本课有很多知识和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且抽象,所以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思路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以及福建省使用全国卷的形势下,历史学科更要强调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突出历史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本课使用大量史料对课本内容整合,加强学生探究分析能力。
本课是先从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讲起,分析克里米亚战争的概况及失败原因引出俄国的落后是由于农奴制,接着分析落后农奴制下当时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引出改革的必要性,而后通过分析改革具体内容得出改革失败的必然性,最后通过材料分析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4、重点
1. 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改革前后农奴处境的变化。
2. 探讨农奴制改革后对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
5、难点
1. 如何理解改革的局限性?改革不彻底的原因
2. 农奴制改革后对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
6、教学过程
时空定位,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俄国在17世纪末经过彼得一世的改革迈入了近代世界的门槛,18世纪末经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后实力空前强大,于1815年亚历山大一世时成为欧洲大陆上的霸主。但是走过辉煌之后,进入19世纪中期,一场战争的失败使得这位昔日的霸主面临危机四伏。这场战争就是克里米亚战争。
(设计意图:时空定位,通过对俄国近代的发展历程的几次改革,让学生对俄国历史有所了解,并激发对克里米亚战争的兴趣,增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环节一:引发改革之战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地图增强时空意识,对克里米亚战争空间定位,了解基本概况)
材料一:
国家 枪支 战舰 运输工具 运输通道 军用物资
俄国 滑膛枪 木帆船 牛车马车 泥路 缺乏
英法 来复枪 汽船 火车 铁路 充足
材料二: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思考:俄国战败的原因
农奴制含义:
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规定地主对农奴无限期占有权,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不得随意迁移。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
(设计意图:对比战争双方的装备物资等,认识到俄国失败的必然性以及失败的根源在于农奴制,并认识农奴制的概念,加强历史概念理解,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
环节二:势在必行的改革之缘由
材料一: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
国别 人均收入(卢布) 铁产量(万吨) 铁路长度(千米)
俄国 71 26 1606
英国 323 385 14603
法国 150 108 9160
德国 175 40.2 10032
思考:俄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奴制如何阻碍俄国工业化?
(设计意图:对比俄国与西方经济状况,认识到农奴制下的落后,并通过分析工业革命的几大要素,得出农奴制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桎梏,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
材料二:
年 代 农民运动次数
1826年~1839年 19次/年
1845年~1854年 35次/年
1855年~1857年 63次/年
1858年 86次
1859年 90次
1860年 126次
1861年 1176次
材料三:
“农奴制度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尤其是因为军队也是农民编成的,便更加危险了。”?
——全国警察局长写给沙皇的报告
思考:农奴制下俄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1826-1861农民运动次数的解读,以及全国警察局长写给沙皇的报告内容的理解认识农奴制下俄国社会的动荡,引出改革的必要性)
材料四:赫尔岑 号召俄国一切进步力量为农奴解放和实现民主而斗争
车尔尼雪夫斯基 非常憎恨沙皇专制制度认为农民革命是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也就是要推翻农奴制和沙皇专制
(设计意图:对十二月党人起义、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思想的分析,认识俄国改革的思想基础。 )
小结: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
材料:沙皇的决定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亚历山大二世对待改革的态度,以及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的利益)
环节三:平衡地主与农民的法令
改革前:
依附于封建地主,缺乏人身自由;没有财产和土地,生活贫困……
理想的新生活:
获得真正自由;无条件地获得土地和一定的财产……
《一般法令》规定:
第一条 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永久性地取消......
第二条 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同等权利,诸如自由买卖,依法经营工厂以及工业、商业等;独立订立各种契约证书和合同;有权起诉、出庭作证;……农民结婚和处理自己的家庭事务不必取得地主的同意;农民享有动产、不动产的财产权和继承权。
思考:第一条法令使农奴获得了什么权益?
第二条法令对农奴的“权利”做了哪些具体的规定?
《一般法令》规定:
第三条 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第四条 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
……份地的大小和义务的多少由地主负责起草。
1.农奴必须一次性付清赎金的20%---25%;
2.剩下的由政府拨款付给地主。
3.余款在49年内对政府逐步还本付息;
4.还清本息后才合法拥有土地
《地方法令》规定:
当农民使用的份地超过"法令"规定的数额时,或者分给农民份地以后,地主剩下的好地不到全部土地的1/3时,地主有权向农民割地.
材料:实际情况:
1877~1878年欧俄私有土地中,封建地主占了80%。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
思考:农奴获得土地后,是否会从根本上触动地主的经济利益?
《地方法令》规定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如果一个农民希望到外面找活干,也必须得到村社的书面许可证。
思考:解放后的农奴是否就实现了“自由”呢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成为农奴的一员设想对改革的期待,并通过对法令内容分析,利用Hireach的记号笔功能找出维护农奴利益的相关法令以及维护地主的相关法令,从而辩证的认识这是沙皇平衡农奴与地主的法令,认识改革的艰难性。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体现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能力)
其他改革:
政治体制:建立的地方自治机构,建立城市杜马(议会)
司法改革:废除旧的按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军事: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教育: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允许西方书籍的引进。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从教材中寻找出,理解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带来上层建筑的变化,只有整体性的改革才能带来社会整体的发展。是对唯物史观能力的提升,也是价值观的变化。)
角色体验:如果你是改革后的农民、贵族地主、资产阶级、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你有何变化或感受?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展示,通过演角色扮,体验农奴制改革后俄罗斯各个阶层的感受或变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环节四:改革认识之浅析
材料一: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增加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增加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材料二:列宁说:“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
材料: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增加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增加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材料三:列宁说:“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
思考:改革后俄国经济的变化?
材料四:沙皇身份的变化:
改革前: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封建君主专制
改革后:代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的资产阶级君主专制
思考:从沙皇身份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五: 欧洲三国人均GDP(单位:万元)
材料六:俄国在一战前后,她的海军主力战舰依然主要依靠购买而不是本国造船工业的制造,俄国的甘古特级无畏舰上很多核心设备例如动力设备都来自德国造船厂……
思考:改革后的俄国面临的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Hiteach 画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得出俄国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局限性。理解俄国改革的问题,学习保持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全面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既能看到事情的积极面,又能看到事情的消极面。通过归纳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产生的新变化和发展,认识到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改革的推动作用)
思考:
因为俄国的改革是沙皇主导的,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巩固沙皇专制,所以改革的性质是封建性质?正确吗?
走出误区:俄国改革的性质不能只看领导阶级的性质和主观目的决定。而是从其发生的原因,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农奴制的阻碍、内容和结果三个方面来说。
俄国改革的性质:是一场由沙皇政府领导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改革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改革的本质
总结:改革作为人类历史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在破解社会矛盾的智慧。它虽然不如革命那样轰轰烈烈,但也以它独特的方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就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板书设计:
一、引发改革之战争
二、势在必行的改革之缘由
三、平衡地主与农民的法令
四、改革认识之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