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敕
勒
川 阴
山
下天
似
穹
庐笼
盖
四
野天
苍
苍
野
茫
茫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想了解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敕勒歌》线索梳理三国西晋统一十六国(前秦)东晋北朝南朝(北魏)宋齐梁陈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秦晋决战淝水岸
冲 撞 篇 淝水之战
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年,苻坚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晋军以8万精兵应战,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经过
(成语)383年
前秦 东晋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东山再起
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
前秦瓦解 北方再度分裂
阅读教材86页第2自然段、87页第1自然段 自主学习 完成表格 时间双方结果特点影响冲撞篇——秦晋决战淝水岸冲撞篇——秦晋决战淝水岸论从史出淝水之战中前秦惨败的原因 史料一(前秦):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八十七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史料二(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史料三(前秦)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战线过长 兵力分散 矛盾尖锐 失去民心改 革 篇迁都汉化谋发展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为黄帝后裔。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 ,
年统一黄河流域439北魏鲜卑族的发展回顾归纳:东汉末年以来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哪些?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短暂统一全国)假如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这些困难,你会怎样解决?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巩固统治,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族的统治北魏孝文帝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改革第一步:迁都洛阳(494年) 根据材料说一说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优势?“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城洛阳历史故事 孝文帝迁都
为了冲破迁都的阻力,孝文帝颇费了一番心计。一天,他突然宣布要大举南伐,遭到百官的强烈反对,包括他的叔父拓跋澄在内。退朝后,孝文帝单独留下拓跋澄,对他说:“平城地方天寒地偏,远离中原,没有太大的前途。宣布南伐只是个借口,我的真实意图是迁都洛阳。”拓跋澄醒悟过来,表示拥护迁都。南伐至洛阳,恰逢秋雨连绵,文武大臣们叫苦不迭,苦求停止南征。孝文帝趁机提出迁都洛阳,众大臣权衡后表示愿意迁都。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孝文帝决心改变鲜卑族风俗,召见群臣。……孝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三十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禁止说鲜卑语,30岁以上暂缓。改革第二步:推行汉化措施 说汉话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改革第二步:推行汉化措施胡服陶俑图汉服陶俑图穿汉服《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服装变化图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改革第二步:推行汉化措施姓氏变化图改汉姓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改革第二步:推行汉化措施 我国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李白,元慎……都是鲜卑人,连隋王朝的杨坚、大唐王朝李世民都流淌着鲜卑人的血。联汉姻缩句游戏 你能将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要求用三个字来概括,中间一个字用“汉”字)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动脑筋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阅读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以史为鉴 孝文帝改革对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何启示? 改革是强国之路,富民之本,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胡” “汉”交融盛世现
和谐篇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概念解读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流融汇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火眼金睛 再看图片:看看“胡人”和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胡人牛耕汉人胡食汉人胡服胡人汉服汉人骑马汉人席地而坐——胡床、胡椅、胡凳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1、背景: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2、民族交融的表现:⑴ 经济、习俗方面: ①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
②汉族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⑵ 政治方面: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⑶ 文化方面: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②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⑷ 民族心理方面:“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生产、生活方面(经济)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方面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民族心理方面“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政治方面连连看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想一想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史为鉴“胡”“汉”交融盛世现,对我国今天的多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何启示? 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识。 课堂小结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战背景:时间:383年交战双方:东晋——前秦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建立:改革措施: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交融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建于北魏时期。洞中的佛像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化特点,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
A.昭君出塞 B.商鞅变法
C.文成公主入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以致用D1.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在我国的传播方向是( )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
2.下列朝代都曾以建康为都城的是( )。
①东晋 ②西晋 ③西汉 ④南朝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进展都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4.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B.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BDCC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学以致用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