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7 19:0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1)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
(2)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3)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认识民族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前秦东晋前情回顾东晋大败前秦 383年前秦─东晋80万VS8万以少胜多一、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自主归纳企图灭亡东晋,统一全国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前秦:
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东晋:
①战略得当。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提示:
阅读课本86页到87页找出前秦失败的原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前秦东晋前情回顾北朝南朝一、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鲜卑族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为黄帝后裔。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 ,
年统一黄河流域439北魏鲜卑族的发展假如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这些困难,你会怎样解决?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巩固统治,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族的统治 阅读课本87页,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一、迁都洛阳(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平城洛阳 1. 迁都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优势?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都城平城,地处偏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吸收
汉文化制度。 阅读课本87页,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一、迁都洛阳(494年)二、推行汉化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的公主要出嫁,整个洛阳吹吹打打,大家都在路边观看公主风光出嫁。此时两位官员垂头丧气站在路边。
元丞相:“刘太守,你怎么不高兴啊!”
刘太守:“别提了,我因为没有在朝廷上说汉语,被罚三个月俸禄。元丞相,你看起来也很郁闷啊。”
元丞相:“哎,我夫人没有穿汉服,被皇上知道了,我被罚了半年俸禄啊!”穿越历史联系教材内容,解读下面的历史故事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第一问:公主最有可能嫁给哪个民族的人?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联姻联汉姻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学习与探究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第二问:刘太守、元丞相原来姓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姓氏的变化?改汉姓目的: 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第三问:刘太守为什么被罚三个月俸禄?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用汉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穿汉服第四问:元丞相为什么也被罚俸禄?思考: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并学习中原地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 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推行的汉化措施有哪些?整理:语言:服饰:姓氏:婚姻: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3、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改革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1、北方地区民族关系出现了什么现象?2、北方民族交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生产、生活方面(经济)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方面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民族心理方面“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政治方面连连看  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材料请思考,北方民族大交融有怎样的影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根据本课的讲述,请你谈谈你理解“民族交融” ?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产生活相互学习政治制度 实行君主专制 思想文化 相互影响民族交融领域民族交融表现社会习俗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淝水之战孝文帝
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
族交融迁都洛阳前秦衰败北魏统一课堂小结1、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不包括:( )
A.投鞭断流 B.退避三舍C.草木皆兵D.风声鹤唳
小试牛刀B2、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B、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C、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促进了民族融合C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4.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A.《北魏统一了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CA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1、魏主是谁?
2、材料中是魏主的哪一项汉化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