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浙江十校联盟)科学研究发现,北极地区的候鸟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的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可以起到降低北极气温的作用。读图完成1~2题。
1.与鸟粪降低北极地区气温相关的环节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答案 D
解析 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据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会增强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降低北极的气温。故选D项。
2.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此地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影响北极地区的温度,夏季北极地区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因此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故选B项。
(2019·北京西城区一模)下图是四个城市的纬度及气压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城市( )
A.①气温年较差较小 B.②盛行东北信风
C.③比②更接近内陆 D.④可能位于海岛
答案 D
解析 图中四城市①的纬度高,气压年变化大,位于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A项错误。②位于盛行西风带,B项错误。③夏季气压较低,冬季气压较高,年变化幅度比②小,更接近沿海地区,C项错误。④气压年变化幅度很小,可能位于海岛,D项正确。
4.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解析 结合纬度,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①,位于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区,A项正确。②地可能位于温带荒漠区,缺少植被,B项错误。③地可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多,C项错误。④地可能在热带的海岛上,年均降水量多,D项错误。
(2019·四川成都七中二诊)下图为2018年12月某日两个时刻我国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受某种常见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区域局部有降水过程。据此完成5~7题。
5.当日14时,下列地点中气压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根据14时等压线,结合风向,风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当日14时,选项地点中气压由高到低,依次是①②④③,气压最低的是③,C项正确。
6.当日2时至14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等压线的分布,当日2时至14时,④一直是东风,在四地中风向变化最小,D项正确。
7.当日2时至14时,下列地点中阴晴变化最明显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结合等压线形态,当日2时至14时,选项地点中阴晴变化最明显的是②,由受低压槽控制转化为受高压脊控制,B项正确;①④始终受高压脊控制,③始终受低压槽控制,天气变化小,A、C、D三项错误。
(2019·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三模)下图为2018年11月28日8:00某区域天气形势分析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完成8~9题。
8.此日,韩国南部沿海最可能发布( )
①海啸预警 ②森林火险预警 ③暴雨预警 ④干旱预警 ⑤台风预警 ⑥寒潮预警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③⑤⑥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在日本九州岛南部洋面上有一低压中心正在发展,将向西偏北方向移动。随着该台风中心向西偏北方向移动,韩国南部受其影响,将会带来大风降雨等天气,所以可能会发布台风和暴雨预警,③⑤正确。同时在韩国北部有一冷锋将要向东南方向移动,受其影响,韩国南部将经历冷锋过境,有可能发布寒潮预警,⑥正确。无论是冷锋过境,还是台风影响,韩国南部降水增多,不会发生森林火灾,排除②④。海啸是由海底地震或火山喷发引起的,排除①。故选D项。
9.我国皖南地区未来48小时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降雨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
B.气压下降,出现连续性降水
C.雨过天晴,气温将显著升高
D.风向转为偏南风,风速降低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我国皖南地区在未来48小时内,将经历冷锋过境天气过程,冷锋带来降雨,降雨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A项正确;冷锋过境,气压升高,B项错误;雨过天晴气温降低,C项错误;风向为偏北风,风速会增大,D项错误。
(2019·四川一诊)2018年8月7日全国天气预报:未来一周,华北、东北大部地区高温过程结束;上海、杭州等长江流域多地高温、高湿天气还将发展加强。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据此完成10~11题。
10.华北、东北大部地区高温过程结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距海洋近,受寒流影响 B.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C.冷空气或雨水影响 D.山脉阻挡了热浪
答案 C
解析 华北、东北大部地区不受寒流的影响,A项错误;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会出现持续晴天,B项错误;受冷空气或雨水的影响,气温会明显降低,C项正确;华北、东北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小,山脉对热浪的阻挡作用小,D项错误。
11.上海、杭州等长江流域多地高温、高湿天气还将发展加强的原因是( )
A.梅雨季节,天气湿热
B.受副热带高压影响
C.台风天气影响时间长
D.受亚洲高压控制,晴天多
答案 B
解析 梅雨天气出现在6~7月,排除A项;8月份,该地仍受副热带高压影响,使高温、高湿天气继续加强,B项正确;台风天气影响下,会结束高温天气,C项错误;夏季不受亚洲高压影响,D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9·成都一诊)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图一为中亚某地区绿洲分布图,图二为该地区某荒漠与邻近绿洲近地面气温差值(ΔT)日变化曲线图。
(1)归纳图示区域绿洲分布特点。(4分)
(2)说明绿洲与邻近荒漠之间近地面大气的运动状况,并分析其对绿洲的有利影响。(10分)
(3)在一些较干旱的绿洲,人们常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粗砂或砾石。请分析覆盖层的作用。(8分)
答案 (1)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以及山麓地带(冲积扇)。
(2)近地面绿洲气温低于邻近荒漠,空气下沉形成高压;(近地面荒漠气温高于邻近绿洲,空气上升形成低压),近地面的风从绿洲吹向荒漠。
有利影响:绿洲近地面气流下沉,抑制水分蒸发;通过近地面的风将水分输送给邻近荒漠;利于邻近荒漠植被的生长,形成绿洲外围生态保护带。
(3)覆盖层可减弱对土壤的侵蚀作用(风蚀、水蚀);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水分下渗;增大昼夜温差。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河流沿岸和山麓地带绿洲广布。第(2)题,根据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可知,近地面绿洲和邻近荒漠气温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力环流,导致近地面风由绿洲吹向荒漠。绿洲地区因气温低,形成下沉气流,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近地面风将绿洲的湿润气流带向荒漠,有利于邻近荒漠植被的生长,从而形成环绕绿洲的植被带,有利于保护绿洲。第(3)题,在绿洲地区铺设覆盖层,可减少流水、风力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水分下渗,从而保持土壤水分;覆盖粗砂、砾石可增大昼夜温差。
13.(2019·山东济南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34分)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雷暴通常根据导致其空气上升的机制来进行分类,如果因地表加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称为气团雷暴。气团雷暴有两种类型,海风型雷暴常见于夏季的沿海地区,山峰雷暴发生于气团因地形抬升而上升时。在雷暴中小尺度分布的差异上,地形、海陆风和日最高气温等的作用较大。海南岛是我国雷暴多发地区之一。下图为海南岛夏季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图。
(1)海风型雷暴属于源地性气团雷暴。说出形成海南岛海风型雷暴气团的源地和运动方向。(8分)
(2)夏季,我国雷暴天气整体南多北少,而海南岛却北多南少。据此推测海南岛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对北部雷暴天气形成的作用。(10分)
(3)海南岛五指山(海拔1 867米)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从地形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10分)
(4)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他灾害。若你计划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防避哪些衍生灾害?(6分)
答案 (1)气团源地:海南岛周围海域。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上升运动。
(2)特点:北部高,南部低。作用: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间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形成雷暴天气。
(3)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的气温会高于其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
(4)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解析 第(1)题,海南岛海风型雷暴气团源地是海南岛周围海域。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上升运动。第(2)题,海南岛雷暴天气北多南少,判断其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是北部高,南部低。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间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强,形成雷暴天气多。第(3)题,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白天的气温会高于其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作用,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所以,五指山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第(4)题,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衍生灾害。
课件31张PPT。专题检测本课结束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考点一 从“人地协调观”角度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考情报告] 高考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考查,一是利用具体生产生活现象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原理应用,二是利用相关等温线图考查气温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高考对热力环流的考查,常结合自然或社会环境变化,以示意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大气环流及其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B (2)C (3)D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影响气温及气温日变化的因素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2)影响气温变化(日变化、年变化)的因素
2.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热力环流,搞好城市建设
(1)明确垂直气压分布特点:垂直方向上,总是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
抓住形成的根本原因:两地冷热不均。
理清形成过程:两地冷热不均→产生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产生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2)运用综合思维理解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考向 1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热力环流
(2019·江苏高考改编)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一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二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云层的本质是小水滴,云层是水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蒸发形成水蒸气并达到过饱和的状态,又吸附了空气中的凝结核而产生的。因此,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过程是库区表层的水分受热膨胀上升,盛行上升气流,形成水蒸气,吸附凝结核在高空形成了云海,而库区周围地方则盛行下沉气流。因此①④正确,故选C项。
2.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二中( )
①a增大 ②b增大 ③c减小 ④d减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云层会阻挡太阳光,云层多时对太阳的反射增强,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a减小、d增大,①④错误。地面受到的太阳辐射减弱,增温减弱,因此地面辐射减弱,c减少,③正确。云层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b增大,②正确。
考向 2 大气受热过程对雨云形成的影响
(2019·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3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积云是由空气对流上升冷却使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因此,积云的外形特征与空气对流运动的特点紧密相关。由于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相间分布,气流上升地方的高空形成积云,气流下沉地方的水汽不易凝结,高空无积云,故积云常出现间隔团块状,C项正确;连续层片状、鱼鳞状和条带状的云,都在空中大面积连续分布,不符合空气对流运动下积云的特点,A、B、D三项错误。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答案 D
解析 积云是下垫面受热使空气产生对流运动形成的,热带雨林地带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空气对流运动最显著,因而积云出现频率最高,D项正确。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答案 A
解析 一天中日出前后地面温度最低,近地面气温最低,导致空气对流运动最弱,上升气流到达的高度最低,因此积云的云底高度最低,A项正确;正午、午夜和日落前后的温度一般要高于日出前后,因而对流运动相对较强,其形成积云的云底高度也相对较高,B、C、D三项错误。
考向 3 运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分析气温日变化
(2019·四川德阳一诊)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中心城市城区和郊区年平均气温(单位:℃)日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1~3题。
1.受城区与郊区的温差影响,该城市城区与郊区环流最旺盛的时段是( )
A.8:00~12:00 B.12:00~14:00
C.20:00~24:00 D.0:00~8:00
答案 D
解析 城区与郊区温差越大,城区与郊区气压差异越大,环流越旺盛。读图可知,城区气温始终高于郊区,0:00~8:00城区与郊区气温差异最大,故D项正确。
2.受局地环流影响,夏季夜晚该城市南郊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答案 B
解析 城区气温高,气压低,则城市南郊气压高于城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风向右偏,故南郊的风向为西南风,B项正确。
3.该城市可能是( )
A.乌鲁木齐 B.哈尔滨
C.呼和浩特 D.成都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北京时间16时该城市气温达到一天中最高。一般来说,气温最高的时间出现在当地时间14时,则该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故该城市位于90°E附近。结合各城市经度可知,乌鲁木齐符合,故A项正确。
考点二 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区域认知”,分析天气系统
[考情报告] 天气系统特点及其对应的天气特征是常考的内容。常以气压场分布图、气候要素变化图、天气变化文字描述等图文材料为切入点,侧重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题型灵活多样。
(2018·全国卷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2)数量:三个。原因: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种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低。
(4)中低纬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温,)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
1.运用综合思维掌握天气系统图的分析方法
2.落实地理实践力,掌握特殊天气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冬半年冷锋的活动可能引发寒潮(出现大风、暴雪、剧烈降温),进一步产生风雪灾害、冻害,危害农牧业、渔业和交通。冬春季节沙尘暴与冷锋活动有关,沙尘暴发生可破坏农田、民居及电力、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影响人们生产、生活和出行等。
(2)7~8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产生的极端干热天气。由于长期高温干燥,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多受热带气旋影响。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台风,台风经过地区产生狂风暴雨和洪涝,毁坏农田、堤坝、房屋以及电力、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
考向 1 等压线图基本判读内容的考查
(2019·河北衡水中学大联考)2017年5月3日~5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沙尘天气,主要是由亚洲高压强烈发展引发的一次大范围的沙尘污染过程。下图为5月5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1~3题。
1.乙地的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乙地气压西高东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形成西北风,故A项正确。
2.此时,我国( )
A.甲地风力大于乙地
B.乙地沙尘天气有所好转
C.丙地和丁地的气压值相同
D.丁地正经历暴雨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等压线稀疏,乙地等压线密集,甲地风力小于乙地,A项错误;乙地处于冷锋锋后,风力较大,已远离锋面,沙尘天气有所好转,B项正确;丙地与丁地的气压值都在1 015~1 020 hPa之间,它们的气压值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C项错误;丁地此时受暖气团控制,为晴天,D项错误。
3.图中锋面系统过境前后,乙地气压变化与下列图示相符的是( )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锋面为冷锋,该锋面位于低压槽,故锋面过境,气压先降低后升高,B项正确。
考向 2 常见天气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9·四川宜宾一诊)下图为某时刻澳大利亚及附近海域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图示区域天气系统正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向西运动。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的气压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澳大利亚大陆出现高压中心。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陆冷海热,陆地形成高压。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7月为冬季。
2.图示时刻的天气系统造成了该国某区域数千家庭停电,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
A.东北部 B.东南部 C.西北部 D.西南部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可知,受该天气系统的影响,造成数千家家庭停电,说明该天气系统引起某种自然灾害,从而造成停电现象。读图可知,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强低压中心控制,且等压线密集,出现狂风暴雨,易造成电力设施破坏,故B项正确;东北部和西北部处于高压控制区,等压线稀疏,不易出现狂风暴雨,排除A、C两项;西南部受低压中心控制,其中心气压高于东南部,等压线比东南部稀疏,因而西南部会形成阴雨天气,但不会形成狂风暴雨天气,排除D项。
3.预测珀斯(31°52′S,115°52′E)未来12小时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
A.反气旋过境,风力加强 B.气旋过境,风力加强
C.反气旋过境,降水减少 D.气旋过境,降水减少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珀斯目前受低压控制,为阴雨天气。天气系统的西移速度为每小时100千米,由图中气旋所跨经度及珀斯所处经纬度计算可得,未来12小时珀斯经历气旋过境,受气旋影响减弱,降水减少,故D项正确。
考向 3 锋面气旋天气系统的考查
(2019·豫南九校联考)读2018年3月1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完成1~3题。
1.图中③④两地比较,气流状况( )
a.③近地面风力较小 b.③上升气流较强 c.④近地面风力较小 d.④上升气流较强
A.a、b B.b、c C.c、d D.a、d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③处等压线密集,④处等压线稀疏,③近地面风力较大,④近地面风力较小,a错误,c正确;③位于冷锋锋前,④位于暖锋锋前,③上升气流较强,④上升气流较弱,b正确,d错误。故选B项。
2.如果图中等压线状况维持不变,某人从②地经③地到④地,天气变化可能是( )
A.气温:暖—冷—暖
B.降雨:晴—雨—晴
C.气压:低—高—低
D.风向:西北风—西南风—东南风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②④两地位于冷气团一侧,气温低;③地位于暖气团一侧,气温高,则气温变化为冷—暖—冷,A项错误。②地位于冷锋锋后,④地位于暖锋锋前,均为阴雨天气;③地受单一暖气团控制,为晴天,则降雨变化为雨—晴—雨,B项错误。根据等压线分布可知,②地气压最高,④地气压最低,C项错误。根据等压线分布可知,②地为西北风,③地为西南风,④地为东南风,D项正确。
3.图示虚线范围内,该天气形势下可能出现的灾害及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雪灾 冷气团过境,带来强降雪
B.沙尘暴 大风天气,地表干旱
C.旱灾 高压系统控制,降水偏少
D.滑坡或泥石流 地势起伏大,且有强降水
答案 B
解析 读图,根据经纬网可知,图示虚线范围内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该区域处于冷锋过境范围。此时为3月份,正值春季,地表干旱多大风天气,受冷锋的影响,易出现沙尘暴现象,故B项正确。
考点三 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区域认知”,系统分析气候
[考情报告] 气候类型的判断、特征描述、成因分析和分布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热点。常以区域图、统计图及相关材料为命题载体,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题型灵活多样。
(2018·江苏高考)公元399~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
A.印度河上游谷地 B.帕米尔高原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
A.1~5月 B.5~9月
C.9~12月 D.11月~次年3月
(1)C (2)B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从“区域认知”角度理解世界气候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3.运用“综合思维”,掌握气候类试题答题思路
(1)描述气候特征。抓住核心三点: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①描述气温要指出冬夏气温的高低、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②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的多少、年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的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
(2)描述气候分布。抓住两个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例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部等。
(3)描述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
(4)探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常要表述温差大小、光照强弱、热量及降水的多少等。
4.运用“综合思维”,理解气候与相关地理环境要素的关系
(1)气候对自然要素的影响
(2)气候对人文要素的影响
考向 1 不同区域气候特征及成因的考查
(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二次联考)下表中甲、乙为欧洲西部某地(50°N,5°E)和南美洲西部某地(45°S,72°W)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1~3题。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
甲地均温/℃
13.2
11.3
6.3
8.1
10.2
甲地降水/mm
161
339
509
232
3 860
乙地均温/℃
4.8
9.2
16.1
12.2
11.1
乙地降水/mm
164
84
95
140
1 260
1.甲地降水远比乙地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风带来丰富水汽 B.靠近海洋水汽充足
C.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D.山地阻挡多地形雨
答案 D
解析 读表可知,甲地7月均温低,乙地1月均温低,故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根据甲、乙两地纬度位置可知,两地均位于西风带,靠近海洋,排除A、B两项。乙地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甲地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C项错误。甲地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受安第斯山脉阻挡,处于西风的迎风坡;乙地位于欧洲西部,地势起伏小,所以甲地降水比乙地丰富,故D项正确。
2.乙地7月气温高于甲地1月气温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大 B.甲地白昼时间长
C.乙地沿岸有暖流流经 D.乙地受东南信风影响
答案 C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乙地位于北半球。乙地7月和甲地1月都为所在半球的夏季,纬度相差不大,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差异不大,排除A、B两项;乙地主要受西风带影响,D项错误;乙地西部沿海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甲地西部沿海有秘鲁寒流流经,C项正确。
3.乙地降水量冬季较夏季更丰富的原因主要是( )
A.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B.暖流影响
C.地形阻挡 D.冬季西风更为强劲
答案 D
解析 乙地的降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无关,A项错误;地形没有季节变化,排除C项;中纬度南北温差冬季比夏季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冬季大于夏季,冬季西风强盛,水汽更多,所以冬季降水多于夏季,D项正确;冬季和夏季均受暖流影响,且暖流强弱受盛行西风强弱的影响,排除B项。
考向 2 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影响
(2019·青岛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44年夏季(6月6日),英、美等国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如图示意欧洲西部局部区域。
(1)指出英吉利海峡两岸地区的气候类型,分析其在欧洲西部分布典型的原因。
(2)从有利于渡海的角度,分析诺曼底登陆选择在夏季的主要原因。
(3)指出“某种农业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答案 (1)温带海洋性气候。
原因:位于中纬度(40°N~60°N)大陆西岸,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西风(西南风或偏西风);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并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部扩展;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山脉多呈东西走向,分布在北部和南部,中部为平原,有利于西风气流深入内陆;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向东部扩展。
(2)夏季,欧洲西部南北温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小,西风强度减弱,导致英吉利海峡风浪小,较有利于渡海作战。(或答: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大,西风强度增强,导致英吉利海峡风浪大,不利于渡海作战。)
(3)乳畜业。有利条件: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湿,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饲料充足;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多,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冷藏、保鲜技术先进。
解析 第(1)题,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可知,英吉利海峡两岸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在欧洲西部分布广的原因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大陆轮廓等方面分析。第(2)题,结合当地地理条件可知,在英吉利海峡渡海主要考虑风浪大小。夏季南北温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浪小,有利于渡海。第(3)题,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适宜发展乳畜业,有利条件从气候、市场、交通、技术等方面分析。
课件84张PPT。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从“人地协调观”角度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考点一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区域认知”,分析天气系统 考点二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区域认知”,系统分析气候 考点三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