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二、乐音
教学目标
1、说出声音的特性。
2、说出乐音的音调和响度跟哪些物理量有关。
3、简述乐音的特点。
教学重点
区分音调与响度的概念。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难点
声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调、响度和音色。知道音调与响度的决定因素。
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听录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物理学的方法。
学法指导
教学设想
教学手段或教具、学具
录音机、钢尺、、学生电源、纸屑、鼓、示波器、音叉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体验与思考:
聆听与感受:
试唱乐谱1、2、3、4、5、6、7、i。仔细听别人唱,然后自己唱出来。感受两个现象:
1、从低音“叨”到高音 “叨”各个音有什么不同?
2、大声唱和小声唱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声音为什么会有不同呢?研究问题要追根求源,从本质入手。
回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物体的振动会有什么不同呢?
振动是怎样决定声音的响度、音调的呢?下面我们来探究:
音调
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请大胆猜想:
【进行实验】
先分组实验,思考后回答问题
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总结:声音的音调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观察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
阅读P84页图4-13,学习得知:音叉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示波器上看到的波形越密。
播放录音: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
讨论: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那么哪个响度大?
【注意】音调的高低跟发声物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都有关系。
【超声波和次声波】
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是由一定范围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频率为20Hz-20000Hz的声音。认为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作超声波,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作次声波。动物的听觉范围一般和人不同,有的动物能听到超声波,有的动物能听到次声波。
(三)响度
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进行实验】观察P85实验:在鼓面上撒些纸屑,击鼓时先轻敲后重敲,使鼓发出的声音由弱到强,你看到纸屑的跳动情况与听到的鼓声大小有什么关系?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总结:声音的响度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观察不同振幅声音的波形】
观察P86,示波器也能显示响度与声源振动振幅的关系:响度越大的声音,示波器显示的波形的振幅也越大。
(四)音色
1、耳朵“辨”乐器。
播放录音:梁祝1(古筝演奏);梁祝2(二胡演奏)
同学们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
2、耳朵“辨”人。
请后面的两名同学读屏幕上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前面的同学说出朗读者的名字。
请同学们讨论,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不同的乐器的声音,不同人发出的声音?
总结: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
【观察不同音色声音的波形】
观察图4-18,当用二胡和圆号来演奏同一乐曲时,用示波器观察,发现他们的波形不同。
(五)自己科学创——电子琴,还能学到些什么?
让学生自学频率的概念、单位、超声波、次声波等知识,写在下面并进行展示与交流。
(六)实践活动
自己做一套水杯琴,调节杯中的水量使它们形成七声音阶,然后用筷子敲击杯口来演奏乐曲。
拓展延伸:
蛇没有耳朵,可它能发觉敌人的进攻,每当这时它总是将头贴在地面上,这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五、学生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与收获
六、过程评价
教师评价学生的总结
学生唱、聆听
发言(自由发言)
讨论
回答
实验探究
分组实验
思考
学生思考回答
讨论
实验探究
思考
思考
思考
布置作业与学生完成情况
整理老师板书写在作业本上
都能按时完成
板书设计
(三)板书设计
一、音调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2、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3、超声波、次声波。
二、响度
1、响度:声音的强弱。
2、响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发声体振动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三、音色: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