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生物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冀教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以观察一个细胞的生物体生命活动为主线,以细胞的结构、生活以及是构成多细胞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等知识为基础,通过合作学习、观察实验及探究实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可以独立生活,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的单位仍然是细胞。所以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通过这节课学习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如让学生分组收集其小组对单细胞生物感兴趣的资料,再对酵母菌、草履虫进行实际观察,设计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探究实验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细胞结构、细胞的生活以及细胞的分裂、分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头脑中已经初步构建了生物体结构层次的知识框架,这为本节课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临时装片的制作,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但学生毕竟刚刚接触微观世界,观察力还需进一步锤炼,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2)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3)通过设计探究实验,证明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课文,总结、整理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设计实验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单细胞生物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通过学习了解:甚至有的微生物也是对人类有益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难点--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五、教学策略: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而新课程标准的三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具体的点滴的教学环节逐步实现。如本节课让学生收集资料自主合作学习,对单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的观察,体验到“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也可以独立进行生命活动”。
六、教学过程:1、让我看到你。2、让我了解你。3、让我理解你。
4、我的朋友遍天下。5、让我明白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播放PPT课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明白: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生物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那么这个生物体全部的生命活动一定也必然是由这个细胞来独立完成的。
书写板书:单细胞生物
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多细胞生物体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问题1:如果将一个细胞从人体中剥离出来,放到自然界中,这个细胞能否象一个动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问题2: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个细胞,它可以象一个生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承前启后,
切入主题。
活动一:让我看到你
教师出示实验要求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观看到的草履虫。
学生做实验结合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问题1:视野中大大小小、黑色中空的圆圈是我们要寻找的吗?
问题2:视野中这些形状不规则的黑色物体是我们要寻找的单细胞生物吗?
问题3:视野中这些快速移动的微小物体是我们要寻找的单细胞生物吗?
问题4:怎样才能限制这些微小生物的运动。
实际操作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根据老师的问题进行实验避免了盲目性。
活动二:让我了解你
教师实时关注学生的实验进程,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醒学生实事求是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草履虫的外形、运动状态及细部特征。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出草履虫结构的板画并进行标注。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提炼和归纳,确认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1:观察草履虫的运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认真观察镜下微小生物的外形、看清其细胞结构。边观察边记录,在草纸上画出其细胞结构图。
3: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尝试用教材37页提供的图文资料来解释自己在镜下观察到的草履虫的生命活动。进一步分析出单细胞的草履虫是生物吗?
科学观察,细致
耐心;手眼配合,师生互动;如实记录,体验成功。
活动三:让我理解你
探究实验:草履虫对刺激的的反应。
[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
[提出问题]:草履虫对各种刺激(如光、化学物质等)可能产生反应。
[作出假设]:(1)草履虫逃避食盐这种刺激。(2)草履虫趋向糖这种刺激。(3)草履虫逃避光这种刺激。
全班分成三个部分,每四个实验小组完成一个探究。
[探究实验1]:取一洁净的载玻片平放,在一端滴上一滴带有草履虫的培养液,另一端滴上一滴清水,并使培养液和清水连接。在放盐粒的一侧先放少许棉纤维,然后在棉纤维外面再放食盐粒。3分钟后观察现象。
[探究实验2]:同上,把盐换成糖。
[探究实验3]:在洁净的载玻片两端滴上一滴带有草履虫的培养液,并使两端相连接。在一侧用手电筒照射,观察现象。
[全班交流]:略。
[播放FLASH]: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得出结论]:单细胞生物能趋利避害,适应环境。
每个实验小组选择一种假设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观察后得出结论: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躲避有害刺激,适应环境。
耐心观察,逻辑推
理,拨云见日。
活动四:我的朋友遍天下
[出示]:单细胞生物的图片——酵母菌、眼虫、变形虫、衣藻、小瓜虫、喇叭虫、有孔虫、带藻、甲藻。
[讲述]:单细胞生物的种类很多,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和潮湿的土壤中。虽然单细胞生物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是它们能独立地完成营养、呼
学生举例自己所知道的单细胞生物。
饶有兴趣地观看这些单细胞生物。并能区别出单细胞植物与单细胞动物。
活动五:让我明白你。
学生总结今天所有的收获。并条理清晰的写出来。
总结提升,紧扣主题
七、板书设计:以板画、板书为基础,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呼应本节课主题。
第四节 单细胞的生物体
一、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1.运动→纤毛
2.呼吸→表膜
3.取食和消化→口沟、食物泡
4.排泄→收集管、伸缩泡、胞肛、表膜
二、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净化污水、鱼的饵料
2.有害:引发疾病,形成赤潮
八、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本节课基本以探究实验为主,正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教师给出问题提由学生实验、分析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生物学的乐趣。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认识到这一点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非常注意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两方面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进行培养并进行了反思;其次,知识进入学生头脑不是死记进去的而是通过学生一系列的实验、分析、总结自然生成的。
探究报告
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
1.探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出的探究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针对问题,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计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得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析和交流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可以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