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案(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案(三)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02-27 18:3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案(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亚洲与欧洲人口与国家数目、民族等基本情况。
2、能在地图中指出亚洲与欧洲的人口稠密与稀疏区,并会分析人口多少的原因。
3、掌握世界时区的划分方法。
4、理解区时的概念,掌握不同时区之间区时的计算方法。
5、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掌握日界线两侧日期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
1、 知道亚洲与欧洲的人口数与自然增长率。
2、探究亚洲与欧洲人口稠密与稀疏的原因。
3、区时的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究亚洲与欧洲人口稠密与稀疏的原因。
2、区时的计算
3、日界线两侧日期的换算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分析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案一:放一段录像资料,反映亚洲人种、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攒动的亚洲东部或欧洲的繁华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无人区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观,有这些资料引入亚洲的人口。
方案二:同学们,你对我们生活所在的亚洲人口数和人口分布了解多少,你知道哪里人口分布多,那里人口分布少吗?你又了解两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各种民族及民族风情吗?(学生初步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亚洲与欧洲的人口与国家。
课前检查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亚洲与欧洲人口数、人口密度
1、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12页文字及图1—14,解决以下问题:
1、亚洲与欧洲有多少人口?各占世界的多少?
2、亚洲与欧洲人口密度与人口增长有何不同?
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请从气候条件分析亚洲西部、亚洲北部与东南部人口稀疏的原因?
教师点拨:从人口分布(或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入手,从各自地区降水多少、气温高低等方面分析。
探究结论:
亚洲西部、北部 亚洲东南部
区别 人口稀疏 人口稠密
原因 干旱少雨或寒冷 降水丰沛、气候适宜、雨热同期等
(2)学习任务二:读p13页图1—15。
读图说出亚洲与欧洲主要的国家(人口较多的国家和与中国接壤的国家)。
教师点拨:亚洲6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与中国接壤的有14个。
(三)学习任务三:P14阅读材料。
1、自主学习:亚洲与欧洲民族比较复杂的国家和比较少的国家?
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像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民族较复杂的原因和欧洲多数国家民族较单一的原因。
结论:一般面积广大、人口多、历史悠久的国家民族较复杂,人口少的国家民族较单一。
出示课前学生收集的亚洲或欧洲民族和文化特色的图片等资料。
(四)学习任务四:时区与日界线
1、自主学习
⑴全球共划分为——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⑵中时区的经度范围是——度到——度,中央经线是——;
⑶东时区和西时区各包括——个时区。
⑷请计算,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度,所以合为一个时区,。东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是——。
⑸什么是“区时”?
⑹每个时区的区时之间有什么关系?
⑺什么是“北京时间”?
2、小组交流
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提出疑问由组代表或其他成员记录
3、合作探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定于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时整举行,家在纽约(西五区)的 汤姆应在什么时间打开电视机才能收看到这场盛大的开幕式?
教师点拨:
1、 图示时区的划分
2、 时区差的计算
3、 区时的计算 ⑴数数法 ⑵公式法
4、 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关系及换算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综合所学的知识,说说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地区种植水稻有那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从该地区地形、水热、交通、劳动力等方面进行回答。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封杀淹没了古文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农业就十分发达,并哺育了灿烂的文化,例如发明了楔形文字,创立了数学、天文学和历法,铺设了有路面的街道,等等。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城市巴比伦就坐落在这里。然而,由于人们长期滥砍森林,过度放牧,陡坡开荒种植,使两河上游发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两河携带的泥沙使河床不断抬高。由于战乱等原因,河堤的维修制度遭到破坏,造成河流泥沙淤塞和泛滥。最终,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洪水横流、田园荒芜、土地沙化。巴比伦也完全被掩埋在弥天的风沙之下。
(1)通过阅读材料,你认为巴比伦古文明小时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2)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2、一架飞机在9月30日14点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应变为___月___日______点
四、总结梳理
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运用以图析文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习了亚欧两洲的人口和国家等知识,并结合地球的运动等相关知识来理解时区和日界线的概念,会计算区时,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五、练习:综合能力训练
1、地球仪上有这样一条界线,向东过此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过此日期加一天,该界线大致是以哪条经线为界的( )
A.0°经线 B. 20°W经线 C. 160°E经线 D. 180°经线
2、一架飞机4月30日14时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后是什么日期和时间( )
A.4月30日15时 B. 5月1日14时
C. 4月29日14时 D.4月30日13时
3、一架飞机4月30日14时由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到达东十二区是什么日期和时间( )
A.5月1日14时 B. 4月29日14时
C. 4月30日15时 D. 4月30日13时
4、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是( )
A.西经20°线 B.东经160°线 C. 180°经线 D.日界线
5、北京时间是( )
A.只适用于北京地区使用的时间 B.我国大部分地方使用的北京的地方时 C.我国大部分地方使用的北京所在 的东八区区时 D.以116°E为中央经线的东八区的区时
6、上海申博代表团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坐飞机向西飞往蒙特卡洛(7.25°E),经过12小时后于当地时间2002年11月30日1点到达,代表团出发时间是( )
A.2002年11月29日7点 B.2002年12月1日6点
C.2002年11月29日21点 D.2002年11月29日17点
⑧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相比( )
A.相等 B.早16分钟 C.迟16分钟 D.晚一个小时
六、教后反思
【学后反思】
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较好、一般): 。
我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
我学会的主要方法: 。
我的疑难问题是: 。
【教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