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8 19:3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要点 学 纲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结合“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等史实,认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
二、“文化大革命” 结合“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危害,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概括归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的成就,分析评价其重大意义;理解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涵及影响归纳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理解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深远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1)背景:①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一五”计划建设即将完成
②1956年4月25日发表《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意义:为八大的召开奠定理论基础。
(2)内容
①指出主要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制定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
③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3)意义: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1)内容:1957 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知识拓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基本思想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指出 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
(2)影响: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3.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概念阐述】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主题,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意义:全党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了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需要。
(2)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二)探索中的初步失误与调整
(二)探索中的初步失误与调整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指导的失误
(1)表现:1958 年5月,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8月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合称“三面红旗”
(2)结果:1959至1961 年,三年经济严重困难。
原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
(3)评价
①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肯定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走工农业并举等工业化道路,这是正确的。
②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速度,没有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
【知识拓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①导致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②严重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
③导致1959至1961 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特别提醒】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主要不同
(1)“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2)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
2.国民经济的调整
(1)目的: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 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2)方针和策略
①八字方针:1960 年冬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核心是:调整 即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搞好综合平衡。
意义:改变了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错误做法,但对“左倾”思想未彻底清算。
③七千人大会:为了动员全党更坚决地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 1962 年1月11日至2月7日 比较深入地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分析了主要缺点错误,取得重要成果。
意义:统一全党思想,坚决贯彻“八字方针”、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对“三面红旗”仍完全肯定,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左倾”的指导思想。
④1964 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意义: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3)结果:1962 年下半年到1965 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4)意义:经过调整,经济生活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恢复和建立起来,对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构图解史】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1)党内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左”倾错误。
(2)20 世纪60 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
(1)发动: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2)夺权
①1967 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
②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的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3)抗争:内乱局面引起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严重忧虑和愤怒
他们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但遭到了压制和打击。
【知识拓展】二月逆流是指在1967年1月19日至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会议和2月中旬在怀仁堂召开的两次政治局碰头会议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因陈、叶、徐、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谭、二李为当时的副总理,因此又被称为"三老四帅"或"四帅三副"),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同林彪、康生、陈伯达、江青、张春桥、谢富治等进行坚决的斗争,当时被诬称为"二月逆流",实际上,它是一场正义凛然的"二月抗争"。
(4)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69 年4 月中共九大召开。
1971 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
(5)全面调整:1972 年和1975 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
(6)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6 年9 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 月,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3.“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归纳总结】 “文化大革命”的危害:“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⑴对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的破坏:①工农业遭受巨大损失
②使中国失去宝贵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⑵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①全国处于无政府状态,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
②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被破坏,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④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⑤党的各级组织遭到破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⑥文化大革命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知识拓展】“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和启示
①必须正确认识国内主要矛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贯彻“依法治国”方略;③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④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概念区分】 “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两大成就:一是外交领域,二是科技领域的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时期划分】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1949)到三大改造完成前,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简称过渡时期。
从三大改造完成(1956年底)到文革(1966)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年到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1.原因
(1)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
(2)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
(1)工业
①基础工业建设: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三线建设:(1964年至1980年)背景: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
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 指导方针:“备战、备荒、为人民”
影响: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
意义: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生活水平: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
(4)国防科技: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64年)、氢弹(67年),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70年)。
(5)教育卫生: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6)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②“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③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7)外交成就及意义
①20 世纪70 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 个。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②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 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意义: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 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知识拓展】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扬眉吐气











(2)中美关系正常化——跨洋握手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指1972年发表的《中美上海公报》、1978年12月的《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和1982年8月签订的《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
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
①影响因素: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及经济因素等;
②认识: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把握合作大趋势,对于破坏合作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3)中日邦交正常化——冰释雪融
原因: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②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③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的历史意义
(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2)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知识拓展】
1.《论十大关系》
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
★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
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即权力下放给地方),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三线建设(1964年至1980年)
三线建设 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
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
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
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 、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简单地说,就是以四川为中心的广大西南地区建立一个相对于全国独立的“小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讯体系、科研研发体系和战略储备体系。
背景: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
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逼还抗美援朝时期购买军备所欠下的债务,并策动新疆分裂分子举行武装叛乱;中苏边境陈兵54个师、近百万人;在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中苏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
美国第七舰队公然进入我台湾海峡,挟迫我周边国家结成反华联盟,建立军事基地,对我国东、南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1964年8月2日美国开始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导致越战全面升级,并将战火延烧到包括北部湾和海南岛在内的中国南部地区。
当时,我国的工业、国防工业等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东北、华北一带。毛泽东指出,中国经济命脉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三线建设由此开始
评价: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三线建设有效的缩小了东西差距,改变了许多落后地区的面貌,许多交通不便甚至与世隔绝地区开始步入工业化时代;对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交流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军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打下了一定基础。
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线建设耗费人力和物资巨大,但成就有限;国家将资源大部分倾斜在三线,间接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缓慢;三线建设集中于军工业和重工业,无法改善民生匮乏的现状;对环境造成一定破坏。
3.经济建设的经验 教训
① 不能照搬外国经验,要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
②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③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 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⑤ 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⑥ 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练习】
1.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过渡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沈阳凭借机械制造、成套设备制造、军工生产等支柱产业,成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沈阳机床、变压器、风动工具、泵阀及重型设备已打造为知名品牌。沈阳成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是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1956年4月,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 B.解决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问题
C.成为顺利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指导思想 D.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3.中共“八大”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八大”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是(  )
A.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 B.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C.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订
4.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做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5.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6.漫画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右图是20世纪50年代《漫画》杂志的某一期封面,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农村棉花种植获得大丰收 B.农业合作化取得丰硕成果
C.契合了当时的形势需要 D.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7.“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某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8.时任山东范县党委第一书记的谢惠玉曾说:“到那时: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为建立此“新乐园”,全国开展了(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C.“一五”计划 D.人民公社化运动
9.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D.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10.“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1.有一首歌词写道:“我是牛鬼蛇神,我是牛鬼蛇神,我有罪!我有罪!我对人民有罪,人民对我专政,我要低头认罪。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我要是乱说乱动,把我砸烂,砸碎,把我砸烂,砸碎!”这首歌应该流行于(  )
A.解放战争时期 B.新中国成立初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2.小说《平凡的世界》描述20世纪70年代初,主人翁孙少平“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小说的故事背景是(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改革开放以后
13.“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这则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民主法制遭到践踏B.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经济结构极不合理D.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14.当代作家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从“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我们应吸取的最主要教训是(  )
A.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重视民主、法制建设D.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B.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倒退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16.下表是1975年江苏省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表格中工业生产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三月份 四月份 五月份 六月份
原油 100万吨 160万吨 180万吨 210万吨
发电量 8.7亿千瓦 15.3亿千瓦 17.5亿千瓦 20.8亿千瓦
铁路货运量 250万吨 410万吨 474万吨 481万吨
A.大办工业、农业运动的开展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C.邓小平全面整顿政策的推行 D.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政策的落实
17“革委会”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其领导成员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队代表。这个机构(  )
A.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是民主建设遭破坏的产物
C.消灭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表现
18右边四幅图中,最能反映“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农业产值变化趋势的是(  )
19. 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
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出现
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0.下图显示1972年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进入热潮,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1972年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大事记
3月13日 英国5月18日 荷兰6月05日 希腊9月29日 日本 10月23日 联邦德国11月26日 卢森堡12月21日 澳大利亚12月22日 新西兰
A.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经济危机
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 D.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21.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孙悟空的腾云驾雾,都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开始探索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是(  )
A.“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C.“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22.“铁人”王进喜克服重重困难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献出生命,邓稼先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他们的事迹出现在(  )
A.新中国成立时期B.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3.“这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及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结合右图,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
A.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B.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D.中日关系正常化
24.1972年3月6日,一组非常新颖别致的图案出现在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这组图片传递的信息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B.中美关系缓和并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二 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你怎样认识?



(2)据材料二分析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有没有得到贯彻。为什么?



(3)据材料三图表信息,分别分析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






(4)综合上述信息,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27课参考答案
1-5 BAACC 6-10:CBDAD 11-15:DABCD 16-20:CBCDA 21-24:ABCB
25.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概括中共八大经济发展的主张;第二小问,从中国八大经济建设主张的意义角度思考。第(2)问第一小问,据所学知识判断是否得到贯彻;第二小问,从经验、思想理论指导、主要领导人的思想等方面分析原因。第(3)问原因,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失误的影响角度分析归纳。第(4)问,从国情、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工作重心等方面谈认识。
答案:(1)主张: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认识: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2)没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3)1957—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1年:“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恶果。
(4)制定经济政策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等。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