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精品教学课件+精心整理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地下森林断想》(精品教学课件+精心整理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13 17:54:00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第11课 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简介P86
  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
  这里是一座死火山,海拔1000米左右。 据科学家考察得知,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分布,在长40公里、宽5公里的狭长形地带上,共有10个。它们的直径在400米至550米之间,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其中以3号火山口为最大,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
  火山口底比较平坦,里面暗藏着火山熔洞。熔洞内气温反常,酷夏有薄冰,严冬有温泉。
  地下森林中有许多动物,鸟、蛇、兔、鼠等小动物穿行于树林草丛中,马鹿、野猪、黑熊这样的大动物也会时隐时现,甚至连罕见的国家保护动物青羊也经常出没其间。
 地下森林中蕴藏着丰富资源,有红松、黄花落叶松、紫椴、水曲柳、黄菠萝等名贵木材;有人参、黄芪、三七、五味子等名贵药材;有木耳、榛蘑、蕨菜等名贵山珍。
作者:张抗抗
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
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
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
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
剧班专业。
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
事专业创作至今,现任黑龙江作
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灯》 《分界线》 《爱的权利》
《隐形伴侣》等.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例如作者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写作背景
积累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瘠薄(jí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 ) :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弱(chán) :瘦弱;软弱无能。
愤懑(mèn) :愤慨生气。
遮天蔽日(zhēbì) :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浩瀚无垠(hànyín) :形容广大;繁多。
袅袅烟云(niǎo niǎo ) :形容烟云缭绕上升。
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百鸟啾啾(jiū jiū) :各种鸟都在鸣叫。指春天来了。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地下森林断想》音频朗读 .mp3
《地下森林断想》FLASH朗读(上)
《地下森林断想》FLASH朗读(下)
朗读全文,边读边划:
生字词
难句
佳句
本文是什么文体?
散文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整体把握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按照下列提示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探访地下森林所产生的疑问;
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过程;
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
——1 ~ 2自然段
——3~20自然段
——21~27自然段
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阅读开头部分
朗读: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
hàn
水势盛大
yín
边际
第一自然段是写地下森林吗?那写的是什么内容 有何作用
不,是写一般的森林。
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示出这奇特的地下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朗读:
  可是你,却为什么长在这里?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我寻找你,爬上了高高的山岭,穿过了长长的石洞。袅袅烟云在我身边飘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儿高。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 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yǒu
niǎo
1、点明地下森林特点的语句是:
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
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
2、作者写这些内容时流露出惊讶与感叹。她感叹什么?
感叹“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儿高”;
感叹大自然“多么不公平啊”;
感叹“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
感叹它遭受了 “不幸”,“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3、这一段的人称变成了“你”,改为第三人称的“它”可否?为什么?
用“你”表达感情更加强烈,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作者更具有感染力,所以不能改。
提示:第二人称便于更加强烈地表达感情。
4、⑴这一段中哪几句是问句?何种问句?
①可是你,却为什么长在这里
②你从哪里飞来
③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三个设问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即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作一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 同时,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作者连着发出三问,表达对地下森林的美景的惊奇、感叹。
⑵这三个设问句有何作用?课文中还有哪一段的设问句与它们在结构方面的作用一致?
第13段的末句“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阅读3-20自然段
1、阅读这一部分,概括:地下森林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的?
由于“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
2、本文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根据这一部分的内容猜测探究:什么叫“断想” ?
断想:片断感想。《现代汉语词典》
根据这一部分内容考虑,“断想”似乎是根据某种情况判断、断定和想像。
3、综合二部分思考: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毁灭、沉寂、没有生命;
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
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
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4、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帮助:
不公:
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
时间也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人化了,表现出爱心。
“几万年的代价”是指:
一、极言时间之长;
二、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 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
5、这一部分哪几句突出地表现了
地下森林遭遇到的“不公正”?
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走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miǎn
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6、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
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不”?
为了加强语气,有强调作用。
这叫做“反复”的修辞方法。“反复”有强调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7、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
这三个问句与第二段的问句相同吗?
不同。
第二段的问句是“设问”,这三个问句是“反问”,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
火山爆发前和火山爆发后的地理景观构成对比
火山爆发所形成的艰难困苦生存条件对地下森林是一种环境映衬(可称反面映衬)——突出其不屈不挠顽,强生长的品质特点;
阳光的无情和不公,与“长空的大风”“洁净的山泉”“山顶的鱼鳞松”对幽谷的友好相助,情感态度构成对比;
8、理解这一部分中对比和映衬兼济的写法
9、文中真正描写幽谷里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的,仅是19至20两段,是不是写得过于简略呢?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着意于描写环境的险恶和生命的艰辛,以此映衬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伟大。
10、根据课文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面对逆境决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有用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生在不见阳光的环境,却从未放弃对生命的追求。
……
阅读结尾
1、朗读:
  我为寻你爬上了高高的岭,原只是因为好奇,却想不到你如此强烈地震动了我的心怀。我不愿离去了。我望见涧底闪烁的泉水,我明白那是你含泪的微笑。
  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瞧!阳光现在多么喜爱它们,好像它从来就是这么慷慨。
为什么行将结束才描写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
为了突出地下森林在黑暗中艰辛、险恶的经历;
更能突出它的“品格”,读者读来也更觉新奇。
2、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几分呢,这得意的小草儿。然而我却想攀着古藤爬下去,爬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小草”和“森林”似乎有象征意义。
说一说,它们各象征什么?
提示:注意“这得意的小草儿”。
或参读下面的诗——
咏 史
左思(西晋诗人)
zhòu
世代做官的人
niè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
结论:“小草”和“森林”的象征意义
小草——没有才能,只是凭借“地势”而得意的人。
森林——(还是同学们自己说吧)
文中可参考的语句:
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
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
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
这只是在说“大自然”吗?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更是说社会和人生。
言外之意是只要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3、文章最后揭示哲理,点明了主题思想。那富含哲理的那句话是什么?
4、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地下森林给了作者什么“启迪”?
请你代她写几句格言警句。
置之死而后生。
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得成功。
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一颗优秀的种子,在任何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
黑暗,更加使人追寻光明。
小草得阳光关爱,也没有成为森林。
……
归纳 拓展
1、本文在 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
2、文章的三个部分在叙事和抒情上各有什么侧重?
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作者将主观倾向掩饰暗藏;第三部分复又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3、本文在句式上的主要特点:
①大量运用叠字
②对称句的运用
③精彩的写景语句
④蕴含深刻的哲理
⑤变换人称的句子
①大量运用叠字。 “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
“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
“莽莽群峰”、“高高天庭”等叠字,都用得非常精心而细致,流畅而工稳,显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②对称句的运用。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等,它们具有形式上的对称性和朗读
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中又逐步深化思想
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③精彩的写景语句。
“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末日……”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个景象,语言简练,读来有厚重之感。
④蕴含深刻的哲理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大屈服啊!”
哲理深刻: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地翻覆,方显英雄本色;火尽烟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莫不如此。
⑤变换人称的句子。
“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等。课文有时用“它”,有时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情感的强弱度有所不同,用“你”表达情感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4、将课文与课后练习三的短文比较一下,想一想:同是写地下森林,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 由此可以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说明有什么不同
课文充分运用想像,描写了几万年之前和几万年之中发生的事情,其中大都是作者的“断想”,未必有事实依据,而且语言充满激情。
而所附短文则是平实写来,不带什么感彩,句式也没有什么变化,都是陈述句、判断句。
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文体所体现的思维和语言的不同:
抒情散文,是用感情的主观的笔调写成;说明性文章是用理性的客观的笔调写成。
抒情散文中处处充满鲜活的生动的形象;说明性文章无须执著于描写生动的形象。
抒情散文采用“焦点关注”,即突出重点不及其余;说明性文章要全面介绍。
抒情散文的语言是富有文采的,句式富于变化;说明性文章要求平实、准确。
抒情散文描写时不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性文章要求准确地说明,常使用数据。
再 见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第11课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美点追踪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地下森林简介P86
  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  这里是一座死火山,海拔1000米左右。 据科学家考察得知,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分布,在长40公里、宽5公里的狭长形地带上,共有10个。它们的直径在400米至550米之间,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其中以3号火山口为最大,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
  火山口底比较平坦,里面暗藏着火山熔洞。熔洞内气温反常,酷夏有薄冰,严冬有温泉。
 地下森林中蕴藏着丰富资源,有红松、黄花落叶松、紫椴、水曲柳、黄菠萝等名贵木材;有人参、黄芪、三七、五味子等名贵药材;有木耳、榛蘑、蕨菜等名贵山珍。
  地下森林中有许多动物,鸟、蛇、兔、鼠等小动物穿行于树林草丛中,马鹿、野猪、黑熊这样的大动物也会时隐时现,甚至连罕见的国家保护动物青羊也经常出没其间。
二、资料助读
1、作者:张抗抗
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
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专业。
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现任黑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灯》 《分界线》 《爱的权利》 《隐形伴侣》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例如作者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3、积累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瘠薄(jí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 ):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弱(chán):瘦弱;软弱无能。
愤懑(mèn):愤慨生气。
遮天蔽日(zhēbì):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浩瀚无垠(hànyín):形容广大;繁多。
袅袅烟云(niǎo niǎo ):形容烟云缭绕上升。
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百鸟啾啾(jiū jiū):各种鸟都在鸣叫。指春天来了。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全文,边读边划:生字词难句佳句
本文是什么文体?散文
2、整体把握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3、按照下列提示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探访地下森林所产生的疑问;——1~2自然段
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过程;——3~20段
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21~27段
4、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四、阅读开头部分
第一自然段是写地下森林吗?那写的是什么内容 有何作用
不,是写一般的森林。
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示出这奇特的地下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1、点明地下森林特点的语句是:
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
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
2、作者写这些内容时流露出惊讶与感叹。她感叹什么?
感叹“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儿高”;
感叹大自然“多么不公平啊”;
感叹“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
感叹它遭受了 “不幸”,“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3、这一段的人称变成了“你”,改为第三人称的“它”可否?为什么?
提示:第二人称便于更加强烈地表达感情。
用“你”表达感情更加强烈,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作者更具有感染力,所以不能改。
4、⑴这一段中哪几句是问句?何种问句?
①可是你,却为什么长在这里
②你从哪里飞来
③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⑵这三个设问句有何作用?课文中还有哪一段的设问句与它们在结构方面的作用一致?
作者连着发出三问,表达对地下森林的美景的惊奇、感叹。
三个设问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即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做一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 同时,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第13段的末句“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五、阅读3-20自然段
1、阅读这一部分,概括:地下森林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的?
由于“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
2、本文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根据这一部分的内容猜测探究:什么叫“断想” ?
断想:片断感想。《现代汉语词典》
根据这一部分内容考虑,“断想”似乎是根据某种情况判断、断定和想像。
3、综合二部分思考: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毁灭、沉寂、没有生命;
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
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
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4、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
时间也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人化了,表现出爱心。
“几万年的代价”是指:
一、极言时间之长;
二、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 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
5、这一部分哪几句突出地表现了地下森林遭遇到的“不公正”?
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走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6、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不”?
为了加强语气,有强调作用。
这叫做“反复”的修辞方法。“反复”有强调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该怎样读
7、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 这三个问句与第二段的问句相同吗?
不同。
第二段的问句是“设问”,这三个问句是“反问”,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
8、理解这一部分中对比和映衬兼济的写法
火山爆发前和火山爆发后的地理景观恰成对比
火山爆发所形成的艰难困苦生存条件对地下森林是一种环境映衬(可称反面映衬)——突出其不屈不挠顽强生长的品质特点;
阳光的无情和不公,与“长空的大风”“洁净的山泉”“山顶的鱼鳞松”对幽谷的友好相助,情感态度恰成对比;
9、文中真正描写幽谷里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的,仅是19至20两段,是不是写得过于简略呢?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着意于极写环境的险恶和生命的艰辛,以此映衬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伟大。
10、根据课文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面对逆境决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有用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生在不见阳光的环境,却从未放弃对生命的追求。
……
六、阅读结尾
1、朗读第三部分的1\2段:
为什么行将结束才描写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
为了突出地下森林在黑暗中艰辛、险恶的经历;
更能突出它的“品格”,读者读来也更觉新奇。
2、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几分呢,这得意的小草儿。然而我却想攀着古藤爬下去,爬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小草”和“森林”似乎有象征意义。说一说,它们各象征什么?
提示:注意“这得意的小草儿”。
或参读下面的诗——
咏 史
左思(西晋诗人)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
结论:“小草”和“森林”的象征意义
小草——没有才能,只是凭借“地势”而得意的人。
森林——(还是同学们自己说吧)
文中可参考的语句:
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
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
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3、文章最后揭示哲理,点明了主题思想。那富含哲理的那句话是什么?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
这只是在说“大自然”吗?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更是说社会和人生。
言外之意是只要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主题思想(中心)
4、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地下森林给了作者什么“启迪”?
请你代她写几句格言警句。
置之死而后生。
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得成功。
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一颗优秀的种子,在任何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
黑暗,更加使人追寻光明。
小草得阳光关爱,也没有成为森林。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归纳 拓展
1、本文在 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
2、文章的三个部分在叙事和抒情上各有什么侧重?
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作者将主观倾向掩饰暗藏;第三部分复又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3、本文在句式上的主要特点:
①大量运用叠字
②对称句的运用
③精彩的写景语句
④蕴含深刻的哲理
⑤变换人称的句子
具体解析:
①大量运用叠字。
“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
“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
“莽莽群峰”、“高高天庭”等叠字,都用得非常精心而细致,流畅而工稳,显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②对称句的运用。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等,它们具有形式上的对称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中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③精彩的写景语句。
“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末日……”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个景象,语言简练,读来有厚重之感。
④蕴含深刻的哲理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大屈服啊!”
哲理深刻: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地翻覆,方显英雄本色;火尽烟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莫不如此。
⑤变换人称的句子。
“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等。课文有时用“它”,有时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情感的强弱度有所不同,用“你”表达情感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4、将课文与课后练习三的短文比较一下,想一想:同是写地下森林,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 由此可以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说明有什么不同
课文充分运用想像,描写了几万年之前和几万年之中发生的事情,其中大都是作者的“断想”,未必有事实依据,而且语言充满激情。
而所附短文则是平实写来,不带什么感彩,句式也没有什么变化,都是陈述句、判断句。
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文体所体现的思维和语言的不同:
1. 抒情散文,是用感情的主观的笔调写成;说明性文章是用理性的客观的笔调写成。
2. 抒情散文中处处充满鲜活的生动的形象;说明性文章无须执著于描写生动的形象。
3. 抒情散文采用“焦点关注”,即突出重点不及其余;说明性文章要全面介绍。
4. 抒情散文的语言是富有文采的,句式富于变化;说明性文章要求平实、准确。
5. 抒情散文描写时不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性文章要求准确地说明,常使用数据。
再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1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