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0张PPT。淮安题型强化训练2
必读12部名著选择题和
阅读题训练(4-6)(四)海底两万里
一、选择题
1.在诺第留斯号潜水艇中之所以能自由地呼吸是因为B
A.诺第留斯号将海水进行分解,从而制造氧气。
B.诺第留斯号会定期浮出水面,进行换气,并储存些新鲜空气。
C.诺第留斯号可以利用一些海底植物制造氧气
D.诺第留斯号上储存着取之不尽的新鲜空气。
2.诺第留斯号用 C 击退了土著人的攻击。
A.装备精良的武器
B.坚不可摧的外壳
C.在入口的扶梯上通电
D.自身带有的防护罩3.在《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邀请“我们”去打猎,他们打到了A
A.水獭
B.鲸鱼
C.海豚
D.鲨鱼
4.在《海底两万里》中,诺第留斯号根本不怕土著人攻击的原因是D
A.武器装备精良
B.外壳坚不可摧
C.土著人找不到入口
D.入口的扶梯上通有高压电5.下列对《海底两万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法国作家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正是由于凡尔纳无限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海底两万里》才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B.《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了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描绘了尼摩船长带领阿龙纳斯一行人在大海里的种种奇遇。
C.《海底两万里》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它主要讲述了贪婪的尼摩船长为了实现自己的发财梦想,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探险、寻找沉船宝藏的故事。
D.《海底两万里》一书,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从生,具有强烈的可读性,读者在阅读引人入胜的历险故事的同时,还能获取科学知识。二、阅读题
冒险向前
第二天,11月5日,晌午时分,规定的期限就要到了。许诺的时刻一过,一丝不苟的法拉格特舰长就将履行诺言,下令船转向,向东南方向行驶,完全驶离太平洋北部海域。?
此刻,“亚伯拉罕·林肯”号正位于北纬31°15′、东经136°42′的海域。日本诸岛在距离驱逐舰不到二百海里的下风处。夜幕降临,钟刚敲过八点。乌云遮住了弯月。大海在驱逐舰的艏柱下平静地涌动着。 这时候,我正在船的前部,靠在右舷的船舷墙上。康塞尔站在我的身旁,眼睛盯着前方。水手们站在高高的桅索上,凝视着漆黑的水天相交的海面。天越来越黑,能看到的海面变得越来越小。军官们手持夜视望远镜,搜索着这越发黑暗的大海。月光不时地从云缝中透出,使漆黑的海面闪着点点亮光。随即,乌云又把月光遮挡,眼前又是一片漆黑。我注视着康塞尔,发现这个诚实的小伙子多少也被这种气氛给感染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也许,他的神经第一次受到好奇心的刺激,也有所震动。“来呀,康塞尔,”我对他说,“这可是获得两千美元的最后机会了。”
“请先生允许我说一句,”康塞尔回答道,“我可从未想过要拿那两千美元的赏金。即使合众国政府许诺十万美元的奖赏,那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
“你说得对,康塞尔。说实在的,这事挺蠢的,我们参与其中,也太轻率了点儿。耽误了多少时间呀!还白白地搭上许多的激情!否则,六个月前,我们就已经回到法国了……”
“就已经待在先生的小套房里了,”康塞尔接嘴说道,“就已经回到先生的标本室了!我可能早已将先生的那些化石分好类了!先生的那只鹿豚也早已被关进巴黎植物园里去了,首都的那些好奇的人也都跑去看了!
“没错,康塞尔。而且我想,别人正在嘲笑我们呢!”“可不是嘛,”康塞尔平静地答道,“我想,肯定有人会嘲笑先生的。还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吧,康塞尔。”
“那我就直说了。先生这是自找的!”
“确实如此!”
“像先生这样有幸成为一位学者的人,本不该这么……”
康塞尔的恭维话还没讲完,只听见有人喊叫起来,打破了一片沉寂。那是尼德·兰在喊:
“嘿!是那个家伙,在下风处,在我们的斜对面!”6.文中出现的这艘船叫什么名字?他们要去干什么?
林肯号;他们要去寻找一个出现在海洋上的怪物并把它清除掉。7.文中“期限”是多久?“诺言”又是指什么?反映了船上人员什么样的心理?
期限是三天,“诺言”是指如果三天期满,怪物还不出现,掌舵的人把舵轮转三次,林肯号就向欧洲海岸进发。几个月的搜寻一无所获,船员们因失望而产生怀疑的心理。8.在叙述紧张曲折的故事时融入生动的描写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请从选文中举一两句作简要分析。
如:“月光不时地从云缝中透出,使漆黑的海面闪着点点亮光。随即,乌云又把月光遮挡,眼前又是一片漆黑。”这句话写出了海上变幻莫测的瑰丽景色,也为下文的突变渲染了气氛。海底漫步
其时正是上午十时。太阳光还是斜着照在波浪起伏的海面上。光线如同通过三棱镜似的折射变形,海底的花草、礁石、胚芽、贝壳、珊瑚虫等,经这种折射光一照,颜色发生轻微变化,呈现出七彩光来。各种色调组合交错,一幅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缤纷的美丽图像,犹如善用色彩的画家的调色板,真乃海中奇景,让人大开眼界!我觉得十分遗憾,无法把自己心中的这种强烈感受与康塞尔交流,无法与他一起赞叹!也无法像尼摩船长和他的同伴那样用约定的眼神、手势沟通!无奈之下,只好自己与自己说起话来,在罩着脑袋的头盔里大声喊叫,不免浪费掉不少空气。康塞尔也为眼前的壮丽景致所震撼,停下了脚步。显然,这个诚实的小伙子是在给眼前的这么多植虫动物和软体动物分类呢。到处可见珊瑚虫和棘皮动物。斑驳的叉形虫、孤独的角形虫、以前被称为“白珊瑚”的如蘑菇状的纯正的复眼珊瑚、用吸盘附着地上的银莲花,等等,构成了一座花坛,再点缀上身带天蓝色触角皱领的红花石疣、散落在沙地上的星星点点的海星、瘤状的海盘车,宛如仙女手绣的精美花边,在我们走过时激起的微波中漂动着。散布在地上的有成千上万的软体动物,诸如同心扇贝、槌贝,真正会蹦跳的贝壳动物水叶甲、马蹄螺、红冠螺,被誉为天使翅膀的风螺、叶纹螺,以及其他无穷无尽的生物,它们全部能够制成最漂亮的标本,若是把它们踩在脚下,碎了死了,实在非常让人心疼。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继续往前走。成群的僧帽水母在我们头顶上方浮游,伸开它们那天青石色的触角,散乱地拖在自己身后;还有那些月形水母,其伞膜呈乳白色或淡红色,并饰有蓝色花边,把我们的阳光都给遮挡住了;更有生活在暗处的浮游生物,泛着闪烁的磷光,为我们照亮行走的路径。9.选段中描写的景色是前往哪里所见?后来他们在那里遇到了什么危险?
选段中的景色描写是尼摩船长一行人到海底森林打猎时所见。在那里他们遇到一对吃人的角鲨,角鲨视力不好,他们逃过
一劫。10.选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具有科学与幻想相结合的特点。作者用超凡的想象力和逼真的细节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幻瑰丽的海底世界,而这一切幻想
又都是建立在作者丰富广博的物理学、生物学等知识上的。1.选段体现了康塞尔的什么特点?联系原著,请你再简要写出表现康塞尔另外一个显著特点的故事。
选段体现了康塞尔有丰富的知识,喜欢给动植物分类的特点。当阿龙纳斯教授被意外地抛到海里,生命危在旦夕时,是康塞尔跳入海里,陪他一起游,直到获救,这个情节表现出他对阿龙纳斯教授忠心耿耿的特点。(或当诺第留斯号遭遇冰山撞击,无法换气时,是康塞尔忍受同样的痛苦,将仅剩的一点氧气留给主人,表现了他忠心耿耿的特点。)(五)红星照耀中国
一、选择题
1.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其中的“大迁移”是指D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2.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决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B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3.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B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4.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
A.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已年过半百,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
B.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张学良在欧洲所经历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拜见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C.“人生五十始”这句话说的是徐特立,苏区人人都叫他“教书先生老徐”,他是毛泽东在长沙师范求学时的老师。
D.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年10月,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5.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19年是红军长征胜利D
A.53周年
B.63周年
C.73周年
D.83周年6.《红星照耀中国》记载:“彭德怀看见我瞧着他,便开玩笑说:那边这个人是著名的‘赤匪’。你认出他来了吗?新来的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那个人”是D
A.陈赓
B.徐向前
C.杨成武
D.徐海东7.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D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8.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1945年)这一次我们去的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毛泽东谈论的是D
A.井冈山会师
B.西安事变
C.百团大战
D.重庆谈判二、阅读题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A)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同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人或社会党人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同?旅游者问的是,他们是不是留着长胡子,是不是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是不是在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认真思索的人想知道,他们是不是“纯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读过《资本论》和列宁的著作没有?他们有没有一个彻底的社会主义经济纲领?他们是斯大林派还是托洛茨基派?或者两派都不是呢?他们的运动真是世界革命的一个有机部分吗?他们是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吗?还“不过是莫斯科的工具”,或者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而斗争的民族主义者?(B)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而且——正如各种色彩的观察家所承认的,就连蒋介石总司令自己的部下私下也承认的——从整体说来是那么无敌,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说令人难以置信,是同中国的那部充满折中妥协的历史比较而言的,但他们却身经百战,经历过封锁、缺盐、饥饿、疾病、瘟疫,最后还有那六千英里的历史性“长征”,穿过中国的十二个省份,冲破千千万万国民党军队的阻拦,终于胜利地出现在西北的一个强大的新根据地上。9.根据原著说说作者斯诺想要去红色中国采访的原因。
①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些问题,一直得不到满意的解答;
②想要亲自深入苏区了解红军和苏维埃的真相10.原著还有很多类似选文(B)中红军战士顽强勇敢的事例,请列举两例。
①红军坚持作战,组织了五次反国民党围剿战役(或红军历时两年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
②红军冒着敌人的炮火飞夺泸定桥。11.《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不因时过境迁而被遗忘,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
①《红星照耀中国》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线索,用具体丰富的真实材料,向全世界实事求是地报告了“红色中国”的真相,有着保持时代特征的强烈的新闻性。
②作者斯诺很擅长在叙事中穿插自己的评述和议论,调动各种文学手法对人物和事件做异常生动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行文既严谨又活泼。苏维埃掌权人物
我曾几次同毛泽东一起去参加过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过红色剧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中间,玩得很高兴。我记得有一次在抗日剧社看戏,休息的时候,群众一致要求毛泽东和林彪来一次合唱。林彪是红军大学的校长,只有二十八岁,他以前是蒋介石参谋部里一个著名的年轻军校毕业生。林彪像一个小学生似的涨红了脸,讲了几句很得体的话,请女共产党员代替他们唱支歌,逃脱了“点名表演”。 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除了这种癖好之外,他对于吃的东西就很随便。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听到他发挥爱吃辣的人都是革命者的理论。他首先举出他的本省湖南,就是因产生革命家出名的。他又列举了西班牙、墨西哥、苏联和法国来证明他的说法,可是后来有人提出意大利人也是以爱吃红辣椒和大蒜出名的例子来反驳他,他又只得笑着认输了。附带说一句,“赤匪”中间流行的一首最有趣的歌曲叫《红辣椒》。它唱的是辣椒对自己活着供人吃食没有意义感到不满,它嘲笑白菜、菠菜、青豆的浑浑噩噩、没有骨气的生活,终于领导了一场蔬菜的起义。这首《红辣椒》是毛主席最爱唱的歌。 我发现他对于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甚至在长征途上,红军似乎也收到无线电新闻广播,在西北,他们还出版着自己的报纸。毛泽东熟读世界历史,对于欧洲社会和政治的情形,也有实际的了解。他对英国的工党很感兴趣,详尽地问我关于工党目前的政策,很快就使我答不上来了。他似乎觉得很难理解,像英国那样工人有参政权的国家,为什么仍没有一个工人的政府。我的答案恐怕并没有使他满意。他对于麦克唐纳表示极端的蔑视,他说麦克唐纳是个“汉奸”——即英国人民的头号叛徒。12.结合选文及原著,分析毛泽东在《红星照耀中国》这部新闻报道性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人物形象。
①毛泽东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从斯诺与他交谈时,发现他对于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可知。
②毛泽东是一位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领导。从谈及已死的同志和饥荒的死人事件时他眼睛湿润、将自己的上衣脱给受伤的红军穿等事件可知。13.选文出自《红星照耀中国》的哪一篇?谈谈本书的艺术特色。
选自第三篇《在保安》。艺术特色:
①高度纪实性,深刻洞察力。
②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
③善设悬念。擅长场景刻画。
④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14.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有随便和不在乎个人外表的一面,但他又是我们的伟大领袖,你对此有何看法。
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与他身上“随便的习惯”“不在乎个人外表”的反差说明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一道理。纵观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可以发现他们身上共性的特征:具有长远的眼光,对事物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力,不会在这些无关原则的琐事上投入过多的精力以至拘泥其中,所以才能成大事。正是由于毛泽东不拘小节,专注于中国革命开展和红军的发展,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且在当时条件艰苦,也不能做到对小事一一在意。和周恩来谈话
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15.第一次接触周恩来,斯诺对他的印象是怎样的?
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16.斯诺认为周恩来是个“狂热”分子的原因是什么?
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无私的忠于一种思想;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17.简述一下《红星照耀中国》中周恩来走上革命的历程。
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但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到了别的地方去了。第一次革命以后,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1919年学生运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与孙中山会和,准备发动国民革命。并被任命为著名黄埔军校的秘书,进行了北伐战争。1927年以后蒋介石发动了他自己的右派政变,开始杀害激进分子,周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几经周折,1931年后他终于“闯破封锁”,加入红色队伍。(六)昆虫记
一、选择题
1.《昆虫记》中记录了“我”做的一些实验,关于“我”做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蚂蚁队伍在遇到“我”设计的纸张圈套后,刚开始不敢过去,但后来还是小心翼翼过去了。这说明红蚂蚁是靠视觉来辨别方向的。
B.“我”把蚂蚁队伍留下的气味消除了,蚂蚁队伍就开始混乱,四处乱窜,这说明蚂蚁队伍是靠气味来识别方向的。
C.“我”三次挪动了蛛蜂的食物,每一次蛛蜂都是在它发现食物的最后一个地方寻找,这说明蛛蜂是靠视觉来辨认方向的。
D.在实验中,“我”把石蜂的触须剪掉了,发现这些石蜂第一天还在蜂窝旁旋转,但后来就不工作了,这表明石蜂的触须是它们很重要的工具。2.《昆虫记》一书涉及了大量的昆虫,下面关于蝉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
A.蝉的幼虫在挖洞的时候是从地下往地面挖的,直到最后一刻,洞口才能使用,它的这种挖洞的技巧是和屎壳郎学的。
B.蝉的幼虫在前进和挖掘的过程中,把尿液洒在粉状的泥土上,将它变成泥浆,再用肚子把泥浆压好,最后形成坚固的通道,这就是为什么蝉在出来之后,浑身是没有一点泥巴的。
C.蝉在死后,落下树梢,有的在地面被太阳晒干,有的还没有死,就被蚂蚁们分食,这与寓言故事中二者的关系的描述是相同的。
D.我做实验的时候,把蝉放到了试管里,里面没有活的树根,蝉的尿袋干了,没有办法补充水源,工程无法继续,三天过后,蝉的幼虫死了。3.《昆虫记》中关于昆虫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起初“我”认为红蚂蚁是因为气味不对而失去了方向,它们是靠嗅觉来辨认方向的,这与“我”在后来的实验中所取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B.大孔雀蝶是为了繁衍后代才以蝴蝶的形态出现的。它从不进食,彻底摆脱了胃的奴役,它的口腔器官只是一个简单的雏形、无用的摆设,而不是真正可以用来吃饭的工具。
C.“我”把雌蝴蝶关进金属网罩里,让它停在和先前一样的一小段橡树枝上待了很长时间,那堆叶子肯定已浸满了它的气味。“我”取出满是雌蝴蝶气味的树枝,将它放在椅子上。雄蝴蝶没有找雌蝴蝶,却在找那段橡树枝,这说明蝴蝶是靠嗅觉来辨别事物的。
D.在做胡蜂的实验中,“我”用罩子把它们的洞罩住,从野地里回来的胡蜂就通过挖地道的方式进去,然后“我”把地道口封住,那些胡蜂就以同样的挖地道的方式逃离出来。4.下列关于萤火虫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萤火虫的卵在雌萤火虫肚子里时就是发光的。
B.两条发光的宽带是雌萤火虫区别于雄萤火虫的标志。
C.雌萤火虫的光带在交尾期如果受到强烈的惊吓,发光会受到影响。
D.无论是雌萤火虫还是雄萤火虫,从生下来到死去都是发着光的。5.《昆虫记》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下面是同学们看完《昆虫记》后谈的各自的感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30年时间写就的十二卷本文学巨著,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B.《昆虫记》行文活泼,情趣盎然,法布尔也被罗曼·罗兰称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
C.在《昆虫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昆虫的大千世界,更应该领略到的是法布尔“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D.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6.下列对《昆虫记》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D
A.《昆虫记》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B.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后,深刻地描绘了多种昆虫的生活,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习性、活动、婚恋、繁衍和死亡,种种描写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C.《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D.法布尔因《昆虫记》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和诺贝尔奖。二、阅读题
螳螂
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螳螂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这样一来,一向擅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去了。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明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它居然如此的恐慌,
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看来螳螂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 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文段的内容。
本段文字主要记叙了螳螂捕食的情景。8.选文中作者把螳螂比作心理专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人性观照虫性,将螳螂比作会运用“盯人战术”让敌人感到恐惧的心理专家,不仅惟妙惟肖地将螳螂捕食的样子写得活泼生动,盎然多趣,同时也凸显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以及对昆虫的痴迷。9.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螳螂的习性。
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例如: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10.选文的语言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昆虫记》善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通篇充满着盎然的生机和情趣。作者用了“怪里怪气”“怯生生”“慌了神儿”等词语将两种昆虫强弱之间的对峙写得情态毕现,十分有趣。蝉和蚁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多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盗,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不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它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相反吗?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11.请结合本文段说说为什么本书既是科普著作,又是文学经典?
①如“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可以看出蝉的生活习性,让我们获得科普知识。
②如“这位歌唱家不得不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采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蝉的无可奈何,显得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这些显著的艺术特色让它成为一部文学经典。12.结合文段分析蝉的生活习性。
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是勤劳的生产者。13.本书中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它们与人类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请结合本文段对以上特点加以分析。
“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将蚂蚁夺食的行为比作人类世界的罪犯,不仅是罪犯,还是“凶悍的强盗”;而将蝉比作歌唱家,“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将蝉的安逸舒适也描写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