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中考语文复习孝感专用孝感题型 (八)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中考语文复习孝感专用孝感题型 (八)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课件(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7 19:3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孝感题型 (八)文学常识和
文化常识[最新中考真题改编,每个选择题3分。]1.(2019·天水)下列各项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
A.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B.《天下第一楼》是何冀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话剧,每一幕都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没有密切联系。
C.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D.《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雨果的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解析】《天下第一楼》是何冀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话剧,每一幕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前一幕情节成为下一幕内容的铺垫,下一幕也会提及或解决前一幕中未解决的矛盾冲突。2.(2019·鄂州)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A.“是日更定矣”中的“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的作者分别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
C.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遇火焰山受阻。为过火焰山,孙悟空变作牛魔王模样从铁扇公主手中骗来芭蕉扇。牛魔王知道真相后,采用相同的办法,变成沙僧的样子,又从孙悟空手中骗回了扇子。
D.除夕是农历旧年的最后一夜,又叫“团圆夜”,有吃团圆饭、吃饺子、守岁等习俗;春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俗称“过年”,有贴春联、拜年、吃元宵等习俗。
【解析】埃德加·斯诺是美国人。C.是牛魔王采用相同的办法,变成猪八戒的样子,又从孙悟空手中骗回了扇子。D.吃元宵的习俗一般出现在元宵节。3.(2019·荆门)下列有关文化知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D
A.“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C.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俗。
D.《礼记》,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礼记》中的《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解析】“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B.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C.“赏菊花”是重阳节的习俗,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D
A.加冠是指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即束发戴帽。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B.“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写的节日是重阳节,重阳节有喝菊花酒的习俗。
C.“至”有“到”的意思,夏至与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
D.古时帝王自称为孤、寡、朕,官吏自称为下官、小吏、不才。【解析】项中“不才”是读书人的自称。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A.毕业将近,同学们互赠礼物,小丁激动地对小伙伴说:“你的礼物我一定会好好惠存的!”
B.汉语中常用“烽烟”指代战争,“桃李”指代学生,“手足”指代兄弟。
C.汉字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表意文字。例如:“山”“水”“木”是象形字,“仙”“众”“林”是会意字。
D.十二生肖中的鸡属相可以用地支中的“酉”来表示,猪属相用“亥”来表示,鼠属相用“子”来表示。
【解析】“惠存”是敬辞,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用在A项语境中不正确。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C
A.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后用“总角”代指儿童。
B.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C.季节与节气是相互对应的,比如春季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芒种、春分、白露、谷雨。
D.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如周敦颐的《爱莲说》。
【解析】C项中“芒种”是夏季的节气,“白露”是秋季的节气。春季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7.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D
A.“处暑”代表着炎热暑期即将过去。“处”有“止息”的意思。
B.科举考试中,殿试录取进士分为三等,叫三甲,榜用黄纸写,所以称黄甲。
C.古人称自己或家人时用谦称,如“鄙人”“拙荆”;称呼对方的家人时用尊称,如“令千金”“令爱”。
D.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是相互对应的,其中子为兔,未为羊,亥为狗。
【解析】项中“子”为“鼠”,“卯”为“兔”,“戌”为“狗”,“亥”为“猪”。8.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D
A.“谪”是指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迁客指降职远调的人。
B.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有扫墓、祭祖、放风筝、踏青的习俗。
C.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
D.古代科举考试中的院试三年考两次,是由中央特派官员主考,通过者称“举人”。
【解析】项中院试的主考官是地方学政,通过者称“秀才”。9.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D
A.古时常用“婵娟”代指月亮;“须眉”代指男子,“巾帼”代指女子。
B.“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描写的是端午节。
C.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泛指河流。
D.我国古代文学中,三十岁称“而立”,六十岁称“花甲”,八十岁被称为“古稀”。
【解析】项中八九十岁称“耄耋”,七十岁称“古稀”。10.(2019·衡阳)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花甲——六十周岁。B.孟子,名轲,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两篇课文都是出自于这部史书。
D.郦道元《三峡》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哀转久绝。”所描写的应该是霜降至立冬节气之间的景物。
【解析】C.《周亚夫军细柳》出自司马迁的《史记》。11.(2019·长沙)下列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的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的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解析】八月十五是吃月饼,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B.八月十五喝桂花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D.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的节日是七夕节。12.(2019·徐州)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
A.明代作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通过刻画科举制度下的众多士人形象,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做出了深刻的批判。
B.联想和想象是诗歌创作的常见手法。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并想象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寄托了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C.《曹刿论战》选自《战国策》,《三峡》选自《水经注》,《北冥有鱼》选自《庄子》。这些著作皆非专门的文学创作,但都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D.“达于汉阴”中的“阴”指水的南岸;“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月亮;“寒舍”“贵姓“是谦辞,“惠顾”“高见”是敬辞。
【解析】吴敬梓是清代文学家。C.《曹刿论战》选自《左传》。D.“贵姓”是敬辞。13.(2019·达州)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C
A.清代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考中后称举人,会试考中后称进士,殿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B.“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其中“和”是连词,“如”是动词。
C.律诗每首八句,其中二、四、六、八句要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韵脚可平可仄;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
D.“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如《爱莲说》《马说》等。
【解析】C.没有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这一说法。14.(2019·凉山州)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其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都卓有建树。“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三父子”指的就是曹氏三父子。
B.《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聊斋志异》中的“志”意思是“志向”,表明了作者的志向并不在功名,而在于诸多“奇异的事”。
C.新闻特写,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断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D.律诗有“五律”和“七律”,每两句成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中间两联的上下句须是对偶句,全诗通押一个韵,除了首句,每句都需押韵。
【解析】“一门父子三词客”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B.“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异”是记述奇异、离奇、怪诞的故事;D.律诗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15.(2019·南充)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C.榜眼、探花是科举时代的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为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
D.杜牧在《赠别》中写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解析】A“舍生取义”出自《孟子》。16.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D
A.“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反映出清明过后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
B.“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则代指男子年满二十。
C.成语“重峦叠嶂”“百废俱兴”分别出自郦道元的《三峡》、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D.《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书,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
【解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并非孔子所著。17.(2019·云南)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清明前一天称为“寒食”,九月初九称为“重阳”。
B.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要求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C.杨绛在《老王》中回忆了老王与我们一家交往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他的感恩和深深的愧怍。
D.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
【解析】律诗的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18.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C
A.赋、说、铭、表等都是古代文体,表是古代臣下向上级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书,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B.古代乐器中的“丝”指管乐器,“竹”指弦乐器,如《醉翁亭记》中的“非丝非竹”中“丝”、“竹”就是这样的乐器。C.道家文化在金华地区源远流长,金华山在东汉道教文化鼎盛时期被誉为“江东名山”,东阳的东白山自东晋时期以来便是道家文化的象征。
D.中华礼仪讲究长幼有序,古人的“名”、“字”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仲是老大,伯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如孔子字仲尼,说明他在家中排行老大。
【解析】表是古代文体的一种,是臣下给皇帝的上书;B.“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D.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孔子字仲尼,说明他在家中排行老二。19.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A.祝福好友父亲的生日时可以说:祝家君,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B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他的诗《泊秦淮》是七言绝句。
C.《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三峡》选自其中,作者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
D.古时升官常用词语有拔、晋、擢。而降官常用词语是谪、黜、罢、免。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解析】A项中“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敬称对方的父亲应该是“尊君”。20.(2019·绥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的意思是中秋节晚上如果是云遮月的阴雨天,则来年的正月十五花灯节就会下雪。
B.话剧综合了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它以演唱为主要手段。
C.古代年龄都有特定的别称,未满周岁的婴儿被称之为“襁褓”。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解析】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2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D
A.成语“高山流水”“三顾茅庐”分别出自《伯牙善鼓琴》、诸葛亮的《出师表》。
B.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这几个节气反映的是温度的变化。
C.令兄、令妹、昆仲是对别人兄弟姐妹的敬称,家兄、舍妹是对自己兄弟姐妹的谦称。
D.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违”,好久不见用“久仰”,请人帮忙用“拜托”,麻烦别人用“劳驾”。
【解析】.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请人帮忙说“劳驾”,麻烦别人说“打扰”。2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B
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B.我国古代的“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岁寒三友”是指松、菊、梅。
C.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立夏。
D.律诗共有四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对仗。
【解析】B项中“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2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D
A.“臣本布衣”“往来无白丁”中的“布衣”与“白丁”都指平民,前者指的是没有官职的人,后者指的是没有功名的人。
B.“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其中“三父子”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
C.记,是古代的一种记叙性文体,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的文体。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
D.对联这种传统的文学样式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按照传统的习惯,贴挂时上联在左,下联在右。
【解析】项中贴挂对联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24.(2019·郴州)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铭、说、记、表”等都是文体的标志,无论叙事、抒情、写景,都是为了表达观点。
B.“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C.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是最基本的定则。
D.中国传统戏曲脸谱的各种颜色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如关公的红色脸谱代表忠义。
【解析】“铭、说、记、表”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指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既可说明议论,也可抒发感情。“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记”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表”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奏章,内容多表达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25.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B
A.“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多记事陈情。如:《答谢中书书》。
B.《木兰诗》是春秋时期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编纂。
C.“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与“四书”同为儒家经典著作。
D.乡试,科举制度中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解析】B项中《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26.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D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B.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千古名文。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C.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李贺被称为“诗鬼”。
D.古人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阴。
【解析】项中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27.(2019·梧州)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当仁不让”等。
B.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一般认为,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菊花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茱萸等。C.“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赏脸、寒舍等。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解析】“喝菊花酒”“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C.“劳驾”是敬辞,不是谦辞;D.《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