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漏
【教学目标】
1.认识“婆、脊”等8个生字,会写“漏、喂”等13个字,会写“里屋、莫非” 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4.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重点难点】
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难点:
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板书:漏。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和不熟悉的词语。
二、学习生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和词语。
生字:漏 喂 胖 驴 贼 狼 莫 厉 抱 架 胶 粘 偏
词语:漏雨 喂养 胖驴 山贼 狼叫 莫非 厉害 抱住 骨架
粘胶 偏偏
难写的字:
“漏”字为左右结构,写的时候注意笔画长短。
“贼”字为左右结构,注意右边部分不能少笔画或多笔画。
“架”字为上下结构,下边是木字。
“胶”字为左右结构,写的时候注意右边笔画不能错。
“偏”字为左右结构,注意右边扁字笔画不能多或者少。
学会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三、了解文章结构。
1.朗读课文,注意文章的结构,自己试着划分一下全文的层次。
师: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同学们可以试着把这四个部分找出,看一下怎么划分。
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起因
3-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讲的是老虎和贼来偷驴,被说“漏”吓跑了。
10-18自然段为第三部分,讲的是老虎和贼被吓跑之后的表现,它们又想回来偷驴,结果碰在了一起,各自把对方当成了“漏”。
19-20自然段为第四部分,老爷爷和老婆婆再说“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体会语言特点。
1.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提示,注意语气词“哩”)
师:这篇课文是一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 古话”“ 古经”等等。大家在读课文的时候就会发现,课文里面人物对话会出现口语形式,比如“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跑哇。”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语言跟我们平时说是不是差不多?这就是民间故事的一个特色。民间故事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口耳相传,所以在语言上会呈现口语化的特点,读起来很亲切。大家在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
2.说说故事中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和同桌之间交流交流。
老虎和贼都想偷小胖驴,当他们听到“漏”的时候感到十分害怕,觉得“漏”是个十分可怕,吓得要逃跑,在逃跑的过程中都把对方当成了“漏”。后来他们觉得自己都甩掉了“漏”,不甘心又想回去偷驴,结果老虎和贼又碰到了一起,两人一碰面都以为对方是“漏”,然后都吓昏了过去。老虎和贼都没有偷到驴,文章结尾,作者告诉我们原来“漏”说的是漏雨。
3.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注意角色的语气。
二、精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和主旨。
1.老虎和贼为什么觉得“漏”很可怕?(因为老爷爷和老婆婆说狼和都不怕,就怕“漏”)
2.老虎和贼在逃跑过程中有什么表现?(把对方都当成了“漏”)
3.老虎和贼第二次遇见一起又出现了什么情况?
4.为什么老虎和贼都把对方当成了“漏”?
5.让学生根据课后习题的图表,同桌之间相互复述一下这个故事,注意表述流利。
6.归纳主旨:《漏》是一个民间故事。讲述的是老爷爷、老婆婆家养了一头小胖驴,老虎和贼都打起了小胖驴的主意,在想吃驴偷驴的过程中,老虎和贼互把对方当成“漏”,被吓昏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仅凭听到的看到的信息随意猜测,要有合理的判断依据,客观的处理问题。
【课文小结】
课文是民间故事。故事围绕“漏”展开,老虎和贼对“漏”极其害怕的心理导致他们不辨真伪,盲目逃窜,下场可笑。故事讽刺了老虎和贼的愚蠢和贪婪,告诉人们做贼心虚、干坏事没有好下场的道理。
【板书设计】
起因—— 老爷爷家有只小胖驴,老虎和贼想偷
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老虎和贼
经过—— 虎蹭贼,贼上树
漏 老虎和贼 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贼、虎互把对方当“漏”吓昏了过去
结果——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漏雨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则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晓畅,读起来很容易,难点在于如何提炼故事的寓意,课文中没有明确指出故事的寓意,这就要在教学的时候来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的主旨,可以分步骤回答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引导。本课出现了一些笔画比较难的字,要教学生注意笔画。本课还要让学生了解到民间故事这种问题,知道民间故事的一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