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认识“陶、罐”等10个生字,会写“骄、傲”等11个字。能正确读写“国王、骄傲”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和语言的句子,体会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理和陶罐的谦虚有礼、不软弱。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能说出“阅读链接”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的相似之处。
【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
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编写寓言故事。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里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陶罐和铁罐的质地、特点。
陶罐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900度左右的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品种有灰陶、彩陶和黑陶等。铁罐是以铁矿石冶炼加工制成的器物,比较坚固。
2.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二、学习生字词。
1.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懦、恼”的声母都是n,不要读成l;
“尘”的下面是“土”,不要写成“王”;“代”的右边是“弋”,不要多写一撇。
三、了解文章结构。
1.再读课文,自由找伙伴分工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知道每段分别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提示: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关键词,以时间作为划分依据)
3.检查学生段落划分情况。明确第1—9自然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第10—17自然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理解“奚落”的意思。(教师点拨:从“奚落”一词可以体会到铁罐十分骄傲,看不起陶罐)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2—9自然段,想一想这8个自然段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指名反馈。(主要写的是人物的对话)
3.初步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建议男女分角色朗读:男生扮演铁罐,女生扮演陶罐)
(1)在刚才的角色朗读中,你们听出了一个怎样的陶罐和铁罐?(铁罐: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没有礼貌等;陶罐:谦虚、有礼貌、不懦弱、敢据理力争等。)
(2)请同学们拿出笔,分别画出陶罐和铁罐的语言,然后大声地读一读。集体交流、反馈。
五、作业。
1.反复朗读陶罐和铁罐的语言,分析不同的语句所体现出的不同情感。
2.复习学过的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课文第一部分。(1—9自然段)
1.分析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的句子。
2.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理,陶罐的谦虚而不自卑。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10—17自然段)。
1.引导学生了解过渡段(第10自然段)的作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体会人们发现陶罐的惊奇、喜悦之情,从而理解陶罐的珍贵。
3.学生齐读第16自然段,说说你从陶罐的话中读出了什么?(可以看出陶罐有宽广的胸怀,虽然铁罐曾经奚落它,但它在出土后却首先想到的是铁罐)
4.教师科普陶罐为什么依然光洁如新,铁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原因。
三、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2.指名回答。例:我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不喜欢铁罐,因为它傲慢。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还常常奚落它;陶罐却不是这样,它不但说话很谦虚,而且不和铁罐一般见识,避免矛盾激化。
3.学生思考:学了这则寓言,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例: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不要只看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 人们应该学习陶罐的胸怀,不应像铁罐那样自以为天下无敌。
四、作业。
请同学们尝试着自己编一则寓言,先想好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然后创编一个寓言故事,说明这个道理,给人以启迪。
【课文小结】
这篇寓言式的童话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然而,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宝,铁罐却化为泥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对方,和睦相处。
【板书设计】
傲慢无礼 谦虚有礼,不懦弱
奚落
铁罐 陶罐
据理力争
坚硬 易碎
易氧化 不会被氧化
【教学反思】
首先,这篇课文的段落比较多,学生不容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尝试把课文分段,理清脉络,这样有利于对全篇课文内容的把握。
其次,通过多种形式品读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从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紧紧抓住“奚落”这个词语,让学生从铁罐对陶罐的明知故问中,悟出这就是铁罐“奚落”陶罐,词语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
不过,由于自身经验及准备不足,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遗憾:
例如,指导朗读形式较单一。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部分,是指导朗读的重点。理想的状态是学生能够表现出人物对话时的动作和神态,而且每次对话都有所区别。应该让个别学生进行演练,从而有目的地进行指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