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复习课件
时空观念
1953年
1954年
1956年底
1958年
1966年
1957年底
1976年
三大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文化大革命
十年探索
考点 1 第一个五年计划(识记)
时间 1953~1957年底
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到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考点速查
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改变我国工业水平落后的状况
基本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建设成就 工业方面 (1)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2)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工业布局的特点: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建设成就 交通方面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意义 (1)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考点 2 1954年宪法(识记)
颁布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五四宪法
内容 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根本政治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性质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意义 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是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根本大法
考点 3 三大改造(识记)
时间 1953~1956年底
内容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 (1)农业:农业合作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合作化(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易错易混】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
(作用)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缺点 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特点
考点 4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识记)
开始时间 1958年
良好开端 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总路线 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大跃进 主要标志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特点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计划指标;工业上大炼钢铁,农业上亩产放卫星
口号 (1)赶英超美;
(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3)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结果 使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泛滥开来,造成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主要标志 “共产”风(平均主义)
特点 一大二公,政社合一
表现 (1)公社的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2)吃大锅饭,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3)公社占据社员所有
结果 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危害 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原因 (1)党和人民对国情(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2)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
(3)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教训 (1)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2)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考点 5 “文化大革命”(理解)
时间 1966~1976年
原因 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目的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开始 1966年,中共中央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对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斗争
最大冤案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口号 “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结束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危害 (1)政治: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左”倾错误思想泛滥成灾,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
(2)经济:导致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3)文化:许多学者、技术人员遭受迫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许多文物古迹被破坏,严重摧残和阻碍了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训 (1)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
(3)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
(4)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先进人物 简介 称号 时代精神
王进喜 石油钻井队队长,1960年春,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提前开钻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 “铁人” 爱国主义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精神;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
考点 6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识记)
先进人物 简介 称号
邓稼先 1958年,开始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后领导设计了氢弹 两弹元勋
焦裕禄 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开始改变贫穷的面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身患癌症,但仍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党的好干部”
“县委书记的
好榜样”
先进人物 简介 称号
雷锋 湖南望城人,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后来因公殉职 “解放军好战士”
1.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建设”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
A.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综合训练
2.右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
A. 工业项目的均衡发展
B. 大力发展重工业项目
C. 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D. 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
B
3.到1956年底,全国87. 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1. 7%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私营工业户数的99%和私营商业户数的82. 2%实现了公私合营。材料表明(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 土地改革的顺利结束
C.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发生了重大改变
D.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
4.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的演讲中说:“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这里的“公共食堂”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文化大革命”
C
5.如图反映的历史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分析图片,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
①经济高速发展 ②人民生活困难
③自然环境受到破坏 ④忽视了客观经济规 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6.“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周恩来、邓小平扭转了经济的下滑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D.毛泽东批评“四人帮”
C
7.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县委书记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C
8.中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进行了积极探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我国开始了以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这一年,党正式提出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1)材料一中“一化”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基本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答:“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材料二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建设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注重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协调发展。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