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七上2.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生物七上2.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18 10:1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科教学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多重功能,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的教育理念,突出了生命科学学科基本观点的教育,凸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通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如眼睛从亮到暗会出现瞬间视觉模糊的现象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带着想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来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又通过“寻找蝴蝶”这一模拟探究活动,增强了探究问题的趣味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技能。
根据精选的实例分析学生们认同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的观点。教师又巧妙利用雷鸟换羽毛的图片、昆虫会伪装也被捕食和大熊猫濒危的事例等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引导学生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并分析适应相对性形成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生存的环境,理解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从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懂得保护生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中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有讨论,小组合作,游戏,视屏等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这样不仅收获了知识,同时合作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基础上,从另一方面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方面,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教师又挖掘到适应的相对性来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与《生物学的课程标准》确立的重要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一致,同时为后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本引入“寻找蝴蝶”这一模拟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生物生存的意义。这一活动增强了探究问题的趣味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技能。在教学中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活动的意义,又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了生物只有与环境相适应才能生存的道理,从而为形成科学概念打好了基础。再通过图文资料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使学生归纳出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方面去适应环境,认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适应环境对生物个体生存、种族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3.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已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前面三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适应现象并不陌生,教师把握好以上条件,有利于处理好教学任务中的重难点,尤其是对“适应的相对性”的理解可能有困难,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感性知识作详细的分析和概括,同时教师要吸引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说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与环境相适应;阐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意义;初步形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观点。
能力目标
体验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及模拟探究活动,提高分析、推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规律,认同坚持合理规划,确保生物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教学难点
形成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准备与手段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图文资料的分析,并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查找的?“某一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的有关资料,搭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加深学生对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相对性”等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会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形式的理解。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精选有代表性的图片、资料、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用一环又一环的问题链,诱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从生活现象引入
通过看电影的中遇到的生活现象,眼睛从屏幕到黑暗的放映厅,再走到明亮的影厅时,人的视觉会出现瞬间变黑和变亮,什么都看不清,几秒后又会逐渐恢复清楚的现象来创设情景。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带着想解释,这种常见的生活现象,来引入本节课,同时提高学生很强的学习的欲望。
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来阅读课本全部内容,完成导学案中的“自学部分”并回答来完成。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速读课本,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找到自己的知识盲点。
展开“寻找纸蝴蝶”的模拟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生存的意义。
课前要求同学们把蝴蝶贴在背景纸上,在班内选两位同学当蝴蝶的天敌(如小鸟)来捕捉蝴蝶,一次只能捕一只蝴蝶,将蝴蝶放到本组内第二排的同学处。各组站着的同学负责统计,在一分钟内捕来的蝴蝶数量。
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参赛的一位同学谈谈被找到的蝴蝶和没有被找到的蝴蝶都有什么特点。(蝴蝶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发现,蝴蝶与环境颜色不一致易被发现,)另一位同学谈谈在捕蝴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如蝴蝶和环境不被破坏、自身安全等)
学生讨论:(1)“纸蝴蝶”模拟 了 ;(2)“纸蝴蝶所粘贴的地方”模拟了 生存的环境。(3)“同学”模拟了 的生物。 (4) 如果是一只真的蝴蝶,它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中不易被鸟类等天敌发现?这对蝴蝶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这个模拟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进行了潜移默化的进行学习体验。
小组合作,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行为方式等
1.学生小组来展开讨论课本中睡莲、仙人掌、猎豹、北极熊、竹节虫,它们有什么特点去适应怎样的环境?每组至少列举一个你们熟悉的例子,说明生物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小组要表达交流。
教师播放视屏有关保护色、拟态、警戒色,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内的表格。并展示汇报,教师再给补充图片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通过角色扮演来巩固生物对环境体现在这三方面的适应。
类型?
特征?
作用?
举例?
保护色?
拟态?
警戒色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和游戏活动,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展示环节,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学生通过展示环节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巩固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一直渗透生物结构和功能相适应从而进一步来适应环境的生物理念。
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教师引导:分别从冬眠的动物(如蛇)、落叶树木、迁徙的鸟类(如大雁)它们对寒冷环境适应特点的分析;乌贼、黄鼠狼、瓢虫、金龟子它们的逃生武器来分析。
设计意图:大量资料说明生物会从各方面去适应环境,可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说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点是进化而来的
教师提问: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普遍性对生物有何意义?
2.如果不适应又会怎样?
3.现存的生物都有适应环境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设问,学生跟着思考,可见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点是长期进化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规律形成的。
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展示PPT:资料1.自然变幻莫测,如果有一年的冬天迟迟未来,雷鸟按时换上了“冬装”,那么,雪白的羽毛就会变成危险。 2.大熊猫主要以竹类为食,前几年由于大熊猫生活地区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使大熊猫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3.昆虫有保护色,但常被视力敏锐的食虫鸟捕食 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分析资料后归纳总结,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点到为止。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生存的环境,理解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从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懂得保护生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学以致用 1.观察兔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眼睛的位置与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吗?
解释课前提出看电影中遇到的生活现象。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什么新认识?
设计意图:学生来总结,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十)练习巩固
1、某种生物能否在环境中生存取决于它( )
A.数量是否众多 B.能否大量繁殖
C.能否适应环境 D.能否改变环境
2、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多种能力,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 ( )存在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 ),否则,就会被环境( )。
3、刺猬背部布满硬刺,遇适害时,身体卷缩成团,使硬刺竖起以保护自己。但有时却被狐狸抛向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躯体时便被吃掉。这个例子说明了( ?? ) A.适应的普遍性 B.适应的相对性 C.适应的多样性 D.自然选择的定向性
4、生物具有许多适应环境的特征,将下列生物特征与相适应的适应方式用线连起来

(1)保护色 A、瓢虫具有漂亮的红底黑斑 B、竹节虫外形与树(竹)枝相似
(2)拟态 C、北极熊的皮毛是白色
(3)警戒色 D、北极熊具有厚厚的脂肪层
E、沙漠里的蜥蜴体色与沙的颜
(4)与环境相适应
的行为、生理特征 F、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
G、许多毒蛇具有鲜艳的环纹
H、树叶鱼形似一片漂浮的枯叶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有以下几方面:
1.本节课上最大限制地减少了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主动性、探究性和合作学习是本教学设计的突出优点,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与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生活经验的情景创设”、模拟活动“寻找纸蝴蝶”、“课本5幅图的合作学习”、“播放视频”、“角色扮演游戏”、“图片”、“资料展示”等教学活动和多种途径向学生有效传达信息;并通过自学、小组合作、不同方式的分组讨论、师生问答等方式引领、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在乐于探究的学习情景中,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技能本领,更让情感得到了提升。
2.教师拥有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师利用大量的素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挖掘到教材的内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教学中采用的素材、选择的活动情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他们体会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体会以“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生物规律。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的教学评价可以再充分体现一些,尤其是生生之间的评价。
2.本节课的情感延伸稍显欠缺,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渗透同学们的保护环境意识,从而使人和自然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