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童谣》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宜兰童谣》又名《丢丢铜》,是台湾宜兰民歌,曲调常被填上不同的歌词。现在我们听到的歌词是表现宜兰开通火车时,人们欢呼雀跃的情景。宜兰地区多山,修建铁路很艰难,要开通许多隧道,所以,当火车通车时,人们显得格外的兴奋。?歌曲《丢丢铜》为五声徵调式,四二拍。歌曲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歌词中有台湾方言,如“丢丢铜”是台湾宜兰的方言,形容水滴落时发出的声音,“碰孔”是隧道的意思。?作曲家鲍元恺以中国经典民歌为素材创作了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共有24首,其中《宜兰童谣》是以台湾童谣《丢丢铜》为素材改编的。教材节选了其中的片段。音乐模仿了火车鸣笛和车轮的隆隆声,通过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的力度变化,形象地表现了火车出站、通过隧道的情景,也表现了火车通车时人们的欢快心情。?乐曲开始,在渐强的火车鸣笛声和火车出站的钟声中,双簧管奏出了《丢丢铜》的旋律,表现了铁路通车时人们的愉快心情,然后长笛反复一遍,显得更加轻快。经过简短的过渡,弦乐再次奏响主题,力度渐强,在钟声的伴随下,随着一声鸣叫,火车呼啸而过,顺利地通过了隧道。?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欣赏,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因此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学习,玩中创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知识掌握上,许多学生对台湾的历史、环境了解不多,所以在课件上多些体现。动机和兴趣上,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教学目标:?
知道管弦乐曲《宜兰童谣》是根据台湾民歌《丢丢铜》改编的,并能哼唱歌曲。?
能分辨乐曲中模仿钟声、火车鸣笛、行进的声音,并分辨《丢
丢铜》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教学重难点:?
能分辨并模仿乐曲中钟声、火车鸣笛、行进的声音,并分辨《丢丢铜》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了解并哼唱台湾民歌《丢丢铜》?
了解管弦乐合奏《宜兰童谣》中《丢丢铜》主题出现时的演奏乐器。?
教学过程:?
律动进教室?
导入:让我们坐上小火车,老师带你们去台湾走一走?
学童谣,《丢丢铜》?
导言:我们来到了台湾的宜兰,宜兰古称"蛤仔鸡"原为平埔族人居住地,宜兰是个多山的县,修建铁路很艰难,要开通许多隧道,所以,当火车通车时,人们格外的兴奋。?
听歌曲。?????
介绍歌曲:他们唱的歌曲很有趣,名字叫《丢丢铜》也称《丢丢铜仔》,是一首台湾童谣,表现了台湾省宜兰的孩子们迎接火车进山的高兴情景。歌曲中有一些台湾的方言。教师解释“丢丢铜”是台湾宜兰的方言,形容水滴落时发出的声音,就像我们熟悉的“滴滴答”的意思。“碰孔”也是台湾方言,是隧道的意思。?
读童谣《丢丢铜》。?这么有趣的童谣我们也来读一读吧!(教师手拿响板一边打节奏一边说,老师说,学生学。)?
随音乐读童谣(慢两次,快一次)?
填词演唱?
教师小结:宜兰小朋友非常乐观、幽默、富有情趣。?
欣赏管弦乐曲《宜兰童谣》?
欣赏一首乐曲,大家竖起小耳朵找一找,里边有《丢丢铜》这首童谣的影子吗?(听到举手示意)?
大家听到了吗?一共听到几次?(四次)出现了这么多次,说明这首乐曲的主题旋律就是《丢丢铜》?
介绍创作背景?这首乐曲是作曲家鲍元凯以台湾童谣《丢丢铜》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合奏《宜兰童谣》。《宜兰童谣》选自大型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包括24首小的主题曲。《宜兰童谣》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现在就来欣赏这首乐曲。?
再听《宜兰童谣》?思考: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火车行进的形象。你听到了哪些表现火车的声音??教师简介乐曲。乐曲通过模仿钟声,火车鸣笛和行进的声音,形象地表现了火车通过隧道的情景,也表现了人们的愉快心情。?
三听《宜兰童谣》的开头部分,模仿火车鸣笛,模仿钟声。?
四听乐曲,引导学生听出其中模仿钟声、火车鸣笛和行进的声音,可采用模仿声音或动作的方式表示。?
再次完整欣赏全曲,引导学生分辨《丢丢铜》主题每次出现时,是由什么主奏乐器演奏?可模仿乐器演奏姿势表示。(①双簧管:音色甜美善于演奏徐缓如歌的曲调?②长笛:灵活轻快穿透力强③弦乐:音色统一有多层次的表现力④全奏合奏澎湃激昂)?
看图谱,听音乐思考音乐片段情绪?
分组表现音乐?(1)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表现这段音乐。?(2)表演?学生模唱“呜”模拟火车的鸣笛声,用三角铁模仿或碰钟模仿钟声,用动作模仿车轮行进,模仿乐器演奏姿势或演唱主题随音乐表演。?????????????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根据台湾童谣《丢丢铜》改编的管弦乐曲《宜兰童谣》片段,体会宜兰小朋友乐观、幽默、富有情趣的生活,让我们随着《宜兰童谣》再一次走进宜兰,欣赏他的美丽景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