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教材分析】
《送别》是20世纪初我国的一首学堂乐歌。后被应用在电影《城南旧事》中作为贯穿全片的主题音乐。这首歌流传范围极广,深受人们喜爱。歌曲为再现三部曲式,旋律清新自然又略带哀愁。三个部分间的材料既紧密相关、又略有对比。第一乐段为上下两句,第二乐段采用了合唱的方式,通过音乐材料与演唱方式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形成全曲的高潮。第三乐段再现第一乐段,使音乐又回归到最初的情绪之中。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演唱能力。对简单的合唱歌曲能较好的表现出来。《送别》是我校的放学铃,所以学生对于这首歌的主旋律是非常熟悉的。学习的重点放在合唱教学。
【教学目标】
能够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按照歌曲的意境演唱《送别》。
了解什么是电影主题曲以及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了解什么是学堂乐歌以及作曲家李叔同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演唱歌曲《送别》
【教学难点】
歌曲合唱部分的演唱
【教具】
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复习歌曲,导入新课
随《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入室,并演唱歌曲。
提问:“刚才我们演唱的歌曲名字是什么?是哪部电影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电影《祖国的花朵》)
3、师:“今天我们的电影之旅来到了八十年代,老师向你们介绍一部电影《城南旧事》以及主题曲《送别》。”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歌曲导课,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自然地导出本科学习内容。
新授歌曲《送别》
简介电影剧情: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林海音的同名小说《城南旧事》改编的一部国产优秀影片。影片以六岁小姑娘—英子的视角讲述了作者童年的几件往事。影片所流露的淡淡的哀伤,沉沉的思念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课件音乐要听完整。
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师:“这首乐曲就是《送别》,你们熟悉吗?(熟悉,是我们的放学铃) 学生谈感受。
给歌曲分段 师:“随着音乐我们再来做几个简单的动作。同时想一想,歌曲有几个乐段。”
4、分析曲式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歌曲为再现三部曲式。两个乐句为一段,ABA的曲式结构。第一第三乐段旋律平稳,第二乐段是全曲的高潮。同时教师标注力度记号。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设计有多重作用,一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二是训练学生对于节拍、乐句的直观感知力。
5、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学生对这首歌曲非常熟悉,故省略了学习过程,直接演唱歌曲。
学唱二声部(全体划拍唱歌谱,唱歌词,与高声部合唱)
完整演唱歌曲《送别》。
歌曲处理:
(1)变换演唱方式。 用领唱,合唱等形式.
(2)A段领唱,B段合唱,C段升至F调,结束渐弱渐慢。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该“着力加强并重视合唱教学”。这首歌曲的二声部简单易学,教师要尽力开展合唱教学。
知识拓展
了解李叔同及“学堂乐歌”
师:“同学们唱得太棒了,老师都被你们感动了。这么好的歌曲想不想知道是谁做的?曲作者是美国的奥德威,填词的是李叔同。李叔同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戏剧表演艺术家,是一位多行跨界的大师。
(2师:“《送别》是一首在我国有广泛影响的“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我国新式学校音乐课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李叔同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观看影片的片头与片尾,了解《送别》在影片中的重要地位。 师:“在电影《城南旧事》中,《送别》作为主题曲贯穿始终。我们来欣赏它在影片中的几次出现。” 欣赏片头之后,师:“听着音乐看着画面,同学们是不是感受到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思念?” “我们再来欣赏片尾。看过电影的同学一定知道在片尾英子的家里发生了变故。《送别》以变奏的形式在这里出现,我们来欣赏。”
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于电影主题曲的理解。
随琴完整演唱《送别》 师:“欣赏完电影片段,同学们对《送别》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们用美妙的歌声来抒发我们的感情吧!” AB段边唱边加入动作。在C段不做动作,有感情地演唱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教师把本课除歌曲以外的知识点做了一个汇总,通过活动的设计把这些知识点自然地抛给学生,避免了生硬的枯燥的教学。
课堂小结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优美的歌声,动情地演唱深深地感动了我。很多时候,影片已经遗忘,音乐却流传下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教学反思】
《送别》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是李叔同采用美国人约翰·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的学堂乐歌。 在歌曲《送别》的备课中,我遇到了几个难题。作为影视歌曲单元的第四节课怎么样衔接前几课的旧知识?我设计了随《让我们荡起双桨》入室并演唱来导课。让学生通过电影插曲的回忆导出电影主题曲。因《送别》是我校的放学铃,所以我省略了歌曲主旋律的学习,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合唱教学上。因学生有长期的合唱训练,所以这首歌曲的二声部学生不太吃力就能掌握。 在知识拓展环节,我对李叔同、学堂乐歌和电影主题曲的概念一带而过。让学生简单地了解一下即可。通过欣赏影片片段,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了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