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关注鱼类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有无脊柱是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根本没有这种概念,只有首先通过直观图片了解脊椎动物的骨骼,再进一步归纳脊椎动物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再通过实例列举,让学生掌握脊椎动物概念。
鱼类是学生常见的生物,但从未仔细观察。学生利用探究实验了解鱼类运动和呼吸,其中重要的方法是观察法。首先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环节,了解鱼类的外形和外部结构。再通过观察,了解鱼类的运动和呼吸,但是单一的观察,无法了解具体的运动过程和呼吸过程,因此需要辅助实验来证明鱼类的运动和呼吸过程。鱼类的运动需要利用模拟鱼鳍的运动来证明鱼尾部摆动的作用,鱼的呼吸需要墨汁来指示水流的运动。鱼类的呼吸中鳃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点至关重要,利用合作讨论来理解其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再进一步归纳总结根毛、小肠绒毛、肺泡等结构的相似点。在呼吸过程中,血液和水的成分改变也十分重要,通过探究实验的演示来了解其成分变化。
鱼类的利用和保护是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直接以情境问题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最直接的了解鱼类的生存环境及保护措施,再通过自主阅读了解多姿多彩的鱼类及其利用保护。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课前约定
1分钟
1、实验时要按教师要求做,鱼在跳动时可能会打湿桌面,因此要注意将课桌上的书本进行整理。
2、每次实验结束后,教师数“1、2、3”,学生一起鼓掌,进入知识讲授阶段。
教师数“1、2、3”,进行引导
认真倾听教师的约定,听到“1、2、3”后,一齐鼓掌。
约定实验要求,确保实验有序进行。
新课导入
3分钟
1、展示“年年有余”的剪纸图片
导入:鱼不仅是餐桌上的美食,而且有着“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但是鱼身上有很多刺,很是恼人,甚至有人因为卡了鱼刺而丢了性命。
2、展示“女子饭团吞鱼刺,食道化脓丢了命”新闻
提问:我们在生活中应注意细节,那么鱼刺属于鱼的什么结构?
总结:鱼刺是鱼骨骼的一部分。
倾听教师,观看图片和新闻,回答问题。
答案预设:骨头、骨骼
通过剪纸了解鱼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食用及寓意);再通过鱼刺新闻,让学生了解鱼有骨骼,与之前学习的动物不同,引入脊椎动物概念。
模型建构
5分钟
1、展示鱼的骨骼标本及鱼的骨骼图片
引导:在骨骼之中有一条纵穿全身的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在图片中用红色方框指示)
提问:还有哪些动物有脊柱。
2、展示青蛙、恐龙、家鸽、家兔的骨骼图片
总结:除鱼类外,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在身体内都有脊柱称之为脊椎动物。(板书脊椎动物)
提示:还有一类动物,如蚯蚓,体内无脊柱,称之为无脊椎动物。(板书无脊椎动物)
3、应用指导:生活中,肉中有骨头的动物都具有骨骼,一般都为脊椎动物。
提问:鸡是不是脊椎动物?鱿鱼是不是脊椎动物?
4、总结:我们之前学习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脊椎动物中的第一个代表--鱼类。
板书“鱼”
1、仔细观看骨骼标本和骨骼图片,回答问题。
答案预设:人,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2、学生认真观察比较,总结几种动物的特征,认真倾听教师讲解。
3、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答案预设:鸡有骨头是脊椎动物,鱿鱼没有骨头是无脊椎动物。
4、认真倾听。
从鱼的骨骼标本及骨骼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鱼具有脊柱,再通过学生举例及其他动物的骨骼图片展示,强化有一类动物体内有脊柱,构建脊椎动物概念。最后将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能区分常见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看一看、
摸一摸
2分钟
1、指导实验
①看一看外形是不是流线型,这有何意义?
②用手摸一摸鲫鱼,有什么感觉?
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实验并交流了解情况。板书“二、鱼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总结。
3、板书“外形??流线型--减小阻力??鳞片--保护”
?
观察鲫鱼,触摸甚至抓住鲫鱼,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答案预设:鲫鱼的外形为流线型,可以减小阻力,使鱼在水中游的快。鲫鱼的体表比较滑,难以抓住。
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了解鲫鱼的外形特征。
认知结构
2分钟
1、展示鲫鱼的模式图
任务指导:对照此图,认识鲫鱼的基本结构:头部、躯干部、尾部、口、鳃盖、侧线、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
2、巡视课堂,指导学生根据部位掌握鱼鳍的名称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观察鲫鱼,对照鲫鱼模式图认识鲫鱼的基本结构。
认识鲫鱼的基本结构,为之后观察活动中的科学表述储备知识。
观察思考
5分钟
1、展示实验要求
①观察鲫鱼游动时的运动部位(当鱼前进时,哪些部位在摆动?当鱼转向时,哪些部位在摆动?)
②观察鲫鱼呼吸时,口和鳃盖后缘的张合(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
2、巡视课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3、尝试在鱼口前滴黑墨水,观察水流方向。
认真观察鲫鱼的运动和呼吸,交流自己观察结果。
学生通过观察鲫鱼的运动和呼吸,基本了解鲫鱼的运动有尾部和鳍的摆动;在呼吸时,水从口中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口和鳃盖交替张合。
模拟实验展示
3分钟
1、提问当鱼前进时,哪些部位在摆动?当鱼转向时,哪些部位在摆动?
引导回答。
2、展示“鱼模型--尾鳍的摆动在游泳中的作用”视频
强调:这个鱼模型是长沙市一位初中生所做,该模型获得全国专利及创新大奖。
总结:鱼的游泳是“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及鳍的协调运动”
板书:“游泳?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及鳍的协调运动”
1、举手回答问题。
答案预设:鱼前进时,尾部和躯干部及尾鳍摆动。鱼转向时,尾部、尾鳍及胸鳍在摆动。
2、认真观看视频,倾听总结。
通过模拟实验展示,从直观上了解鱼的游泳是尾部的摆动产生的。
实验演示
3分钟
1、提问:鱼呼吸时,水从哪里流入,从哪里流出?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
引导回答。
2、展示“鱼呼吸实验”视频
指导学生观察口和鳃盖的张合及黑墨水的流动。
板书“呼吸??水流???口→鳃盖后缘”
1、举手回答问题。
答案预设:鱼呼吸时,水从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口和鳃盖后缘是交替张合。
通过实验视频演示,有效的了解鱼呼吸时的水流方向及口和鳃盖的运动。
合作讨论
5分钟
1、展示鳃盖下的鳃图片
指出:水流经过了鳃盖下的鳃。
2、提问: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引导回答。
3、归纳总结:鳃丝、根毛、肺泡、小肠绒毛都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小而多,能增加吸收面积。
1、观看鳃图片
2、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答案预设:鱼鳃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所以是鲜红色的。鳃丝既多又细大大增加了与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液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了解鱼鳃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实验探究
3分钟
1、展示实验图片
提问:将三条金鱼放入BTB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由蓝色变成黄色。从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提示:BTB溶液遇到二氧化碳后,会由蓝色变成黄色。
引导回答。
2、展示“鱼鳃气体交换”图片
总结:鱼鳃经过气体交换,血液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水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水流方向与血流方向相反。
板书:“血流???动脉血←静脉血”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答案预设:鲫鱼呼吸释放了二氧化碳。
通过实验,从现象上直观说明鱼的呼吸吸收了水中的氧气,释放了二氧化碳。
知识归纳
2分钟
1、归纳总结鱼的结构特征适合水中生活。板书“适于水中生活”
2、知识总结
PPT展示鱼的基本特征:①生活在水中;②身体一般呈流线型,能减少阻力;③体表常有鳞片覆盖,起保护作用;④用鳃呼吸;⑤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回顾知识,回答问题。
对鱼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回顾本节重点知识。
情境应用
拓展提升
4分钟
1、PPT情境及图片展示:
长沙浏阳河段很多土菜馆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浏阳河,河水中藻类大量繁殖。去年10月18日清晨,鱼儿成群结队浮出水面,除了成群结队浮头外,河面上还漂浮着很多死鱼。?
问题:①为什么清晨鱼会出现浮头现象?②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引导回答。
强调水环境污染将影响到鱼类的生存。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答案预设:在晚上藻类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氧气,使水中氧气减少,鱼在清晨出现浮头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通知环保部分,对生活污水排放进行治理。
通过现实情境展示,让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构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概念,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课后任务1分钟
自主阅读
阅读教材20、21页,了解主要的淡水鱼和海水鱼;阅读教材23页,了解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强调:四大家鱼--鲢鱼、鳙鱼、草鱼、青鱼;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资源
了解课后任务,知道四大家鱼。
通过自主阅读了解各种鱼类特别是四大家鱼以及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板书设计
??????????????????????????鱼
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有无脊柱
二、鱼的基本特征--适于水中生活
????????外形:流线型--减小阻力???鳞片--保护
????????游泳: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及鳍的协调作用
????????呼吸:???血流???动脉血??←??静脉血
????????????????????????????????鳃
?????????????????水流????口?????→?鳃盖后缘
鱼的骨骼标本,13条鲫鱼及保鲜盒,黑墨水及注射器,PPT制作。
教学反思
1、导入环节简单明了,渗透知识与情感态度教育。首先利用鱼类作用的知识导入新课,节约大量时间。学生对鱼刺卡人致死的新闻感兴趣,且紧扣教学知识。
2、本堂课教学环节流畅,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学生通过实验能直观了解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实验前的约定,让课堂实验有序进行,避免了实验过程中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维持课堂秩序。本堂课有三次实验活动与知识讲解的交替,这三次交替都能迅速有效的完成。
4、鱼的运动观察不能明确各部位的作用,当使用鱼模型的游动时,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尾部摆动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因此在这个教学内容方面,鱼的模型必不可少。
5、实验准备不充足。本实验中,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实验基本没有成功,原因在于鱼过于活跃,会躲避墨汁甚至向墨汁吐水。如果能够对实验装置进行进一步创新,应该效果更好。
6、由于学生活动比较多,内容比较紧凑,因此缺乏深层次思维的问题。可以将鱼呼吸后,水分成分的改变和血液成分的改变交与学生讨论回答会更好。
7、小组合作还需强化训练。真正的小组合作应该是分工合作,人人平等,信息交流有效,但课堂中大多存在的只是表面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