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大气单元练习题
一、单选题
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下图表示。读图完成下题。
1.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①——以长波辐射为主
B. ②——大约为①辐射量的19%
C. ③——是加热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D. ④——多云的夜晚辐射能力减弱
2. 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中,吸收③辐射的主要是
A. 水汽和氧气 B. 氮气和水汽
C. 二氧化碳和水汽 D. 氧气和氮气
3. 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A. ②增强,③减弱 B. ②减弱,③增强
C. ③增强,④减弱 D. ②减弱,④增强
4. 风、霜、雨、雪等天气过程发生在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臭氧层
5.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 大气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大气逆辐射 D. 太阳辐射
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 平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A.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B. 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
C. 能反射短波无线电信号 D.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
7. 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B. 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C. 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 D. 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017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间,微信变动了启动画面,这幅中国位于中间的图像是由离地球36000千米高空的“风云4号”气象卫星拍摄获得的。据此回答下列题。
8. 该气象卫星
A. 处于高层大气 B. 属于自然天体
C. 位于地月系 D. 不受太阳风影响
9. 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风云4号”气象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A. B.
C. D.
10. 下列关于臭氧层所在的大气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B. 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C. 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D. 强烈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呈电离状态
2018年5月9日2时28分,高分五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 高分五号卫星在升空过程中,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是()
A. 不断上升 B. 不断下降
C. 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D. 先升—再降—再升—再降
12. 高分五号穿过的对流层大气的特点是()
A. 气流水平运动明显 B. 有极光现象发生
C. 大气层比较稳定 D.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13. 对流层大气的能量源泉是()
A. 地面辐射 B. 地热能 C. 核能 D. 太阳辐射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并于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据此回答下列题。
14.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升空过程中,依次穿越的大气层是()
A. 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B.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C. 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D. 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15. 月球背面可达-183℃的低温,阳光直射又可达127℃的高温,温差十分巨大,而具有适宜的温度是地球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形成地球表面适宜温度的主要原因有()①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③地球大气中具有紫外线和臭氧层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较适中
⑤地球表面2/3以上为水面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⑤
? 图示干洁空气的组成成分和比例(如图),读图回答下题。
16. 下列对各字母代表的成分及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氧气,氧是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B. A——氮气,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C. B——氧气,地球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D. B——氧气,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17. 低层大气中除了干洁空气,还含有水汽和杂质。下列有关水汽和杂质,说法正确的是()
A. 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多
B. 水的相变不能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C. 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D. 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不会因时空差异而变
读下图甲、乙两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8. 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与上图所示气压分布状态相符的是( )
A. B.
C. D.
19. 关于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 B. 乙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C. ①处气压比②处高 D. 甲地可能形成台风
20. 表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21. 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 B.
C. D.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分布(单位:百帕)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2. 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3. ④处的风向为
A. 西北风 B. 东北风 C. 西南风 D. 东南风
24. 下列四幅等压线图(单位:百帕)中,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A. B.
C. D.
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5. 有关四地气压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①>③ B. ①<② C. ④<② D. ④>③
26. 图中①、②、③、④气温最高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7. 下图中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与上图海陆间热力环流相符的是( )
A. B. C. D.
28. 下图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力最大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福建省沿海地区被海风“吹弯了腰”的草丛。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9. 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形成原因的是( )
A. B.
C. D.
30. 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也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盛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二、综合题
31.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是_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2)B是________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
(3)地球人造卫星在轨道运行期间,主要是在大气层中的______(填字母)层运行,其返回时,在距地面1 000米的高度内,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
(4)图中50~85km高度范围内,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依据所学的知识可以推测该高度范围内大气运动以________运动为主。
(5)C层中有______层,_______________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____________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32. 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代表的热力作用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霜冻灾害多发生在________(阴天或晴朗)的夜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过程有关;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3)多年平均而言,有B=A+C+D,但是,近若干年来,人类排放的_________过多,改变了大气成分含量,上述平衡被打破,变成了不等式,引起温室效应。简述温室效应的影响。
(4)应用图示原理解释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33. 地理学习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实验既是方法,又是重要内容。读图1“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示角度观察该模拟实验,烟的运动轨迹是______(顺时针、逆时针),其模拟的自然地理过程是______。
(2)若该实验模拟白天的海陆风,则热水表示______,冰块表示______。若该实验模拟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那么表示城市的是______,形成城市上空气流垂直运动的原因是______。若该模拟实验还可以解释夜晚的山谷风,请在图2中标出气流运动过程。
(3)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请提出改进建议。(两项即可)
34. 读图1“北京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和图2“北京城市热岛环流模式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观察图1,北京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的主要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选择填空)。
A. 城区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 B. 城区的降水量多
C. 郊区空气中的尘埃多 D. 郊区绿地多
(2)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你认为北京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图2①、②、③三地中的__________地。植树造林对北京市环境治理的最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选择填空)。
A. 美化环境 B. 净化空气 C. 保持水土 D. 涵养水源
(3)北京市要把大气污染严重的某大型企业从城区迁出。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你认为最适合该企业的新厂址应选在图2的①、②、③三地中的地。在该处建设新厂址的利弊有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C 2、C 3、D 4、A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以短波辐射为主,A错;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约为①辐射量的50%,不是19%,B错;③是地面辐射,是加热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C对;④是大气逆辐射,在多云的夜晚辐射能力增强,不是减弱,D错。故选C。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干洁空气(氮、氧、CO2、臭氧)、水汽、固体杂质。吸收③辐射的主要是水汽和CO2,C对,ABD错。故选C。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多云的天气,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减弱,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大气逆辐射④增强,晚上气温不会降的太低,所以昼夜温差小,D对,ABC错。故选D。
本题考查大气分层。风、霜、雨、雪等天气过程发生在对流层,A对;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B错;臭氧层位于平流层,D错;高层大气空气太稀薄,没有风、霜、雨、雪等天气过程发生,C错。故选A。
5、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作用较弱,但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所以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6、A 7、D【解析】本题考查平流层大气的特点。平流层因为下冷上热因此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A对;读图极光出现在热层,能反射短波无线电信号的也是热层,BC错;读图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D错。故选A。
本题考查对流层温度变化的原因。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因此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D对;太阳辐射不是主要热源,A错;大气直接吸收地面辐射,不是地面反射,B错;海拔对气温的垂直变化影响不大,C错。故选D。
8、C 9、C 10、B本题考查天体系统和地球圈层结构,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天体系统和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
A.根据材料“由离地球36000千米高空的“风云4号”气象卫星”处于地球大气层之外,高层大气约在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高空,故A错误。
B.气象卫星属于人造天体,故B错误。
C.该气象卫星为地球的人造卫星,位于地月系,故C正确。
D.太阳活动强时气象卫星受到来自太阳的强烈电磁波和太阳风的影响,故D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大气圈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
“风云4号”气象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气温不断下降,平流层存在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气温不断上升,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本题考查平流层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平流层的相关知识。?A.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短波辐射,故A错误。B.臭氧层在平流层,由于空气上热下冷,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故B正确。C.平流层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大,故C错误。D.电离层存在于高层大气,故D错误。故选B。
11、C 12、D 13、D
本题考查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气温变化特点。
据图可知,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再升高。由于高分五号卫星发射到高层大气中,故高分五号卫星在升空过程中,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是先降—再升—再降—再升。C对,ABD错。故选C。本题考查对流层大气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大气垂直分层及其特征。A.对流层大气存在着对流现象,故A错误。B.极光出现在高层大气中,故B错误。C.平流层大气层比较稳定,故C错误。D.对流层大气存在着风、云、雨等天气现象,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故D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是:首先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而后产生地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而后大气把一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
对流层大气靠近地表,受地表影响较大,对流层大气的能量直接来源于地面辐射,而地面辐射的能源来自于太阳。故对流层大气的能量源泉是太阳辐射。D对,ABC错。故选D。
14、B 15、C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是解题关键。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故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升空过程中,依次穿越的大气层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地球表面适宜温度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分析掌握影响地表温度的因素是解题关键。
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是24小时,适中,使地球表面的温度的日变化不大,①正确;地球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形成了较厚的大气层,不是地球温度变化的原因,②错误;地球大气中具有紫外线主要是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不是地球表面适宜温度的主要原因,③错误;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如果太近,则地球表面的温度就过于高了,如果太远,则地表温度就太低,④正确;因为地球表面有适宜温度,才使地球表面有液态水,⑤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C 17、C本题考查干洁空气的组成及作用,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掌握干洁空气的组成及其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干洁空气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其中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氮气含量占78%,氧气占21%,因此图中A为氮气,B为氧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吸收作用较弱,二氧化碳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较强,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返回地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氮是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氧气是地球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低空大气的成分及其作用,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掌握低空大气空气的组成及其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低空大气的组成主要包括干洁空气和水汽和固体杂质,水汽和固体杂质较少,水的相态变化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影响近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凝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因时空不同而差异很大。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B 19、B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能力及调动、运用知识能力。掌握同一高度上等压面的弯曲与气压高低关系是本题解读关键。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是地面受热不均,近地面受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则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的地方,空气下沉则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等压面分布的基本原理是同一水平高度,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据图可知,甲地近地面等压面上凸,应为高压,气流下沉,AD错误;乙处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应为低压,气流上升,B正确,C错误。故选B。?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和选项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从上题可知,甲为高压,乙为低压。此时无法判断季节,故海洋与陆地无法区分,A错;乙处盛行上升气流,故容易成云致雨,B对;①处等压面向下凹,②处等压面向上凸,判断①处气压比②处低,C错;近地面甲处气压较乙处高,受高压控制,不会出现台风,D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答案】D
【解析】解:A、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而此图相反,故不符合题意;B、城市风,近地面从郊区吹向城市,而此图相反,故不符合题意;C、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而此图相反,故不符合题意;D、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故正确.故选:D.
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典型例子为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城市风,近地面从郊区吹向城市.
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实例即可,属于基础题.
21.【答案】B
【解析】晴天温差大于阴天;陆地温差大于海洋,故海洋上的阴天温差最小。此题选B。
22、C22、B【解析】略
2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风向的判断。近地面的风向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和等压线斜交的方向。读图判断,A为南半球风向,A错。B图箭头与等压线垂直,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错。C为南半球风向,C错。D箭头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向右侧偏转,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D对。故选D。
25、D 26、C27、A
【解析】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图中气压高低比较。根据等压线高凸低凹,判断气压①高②低;热力环流图中上下气压高低相反,③低④高。故选D。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图中气温高低比较。根据等压线高凸低凹原理判断气压值①高②低,根据上下气压高低相反判断气压③低④高;根据热低压冷高压判断气温③高④低,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③④气温高于①②。所以气温最高的是③,故选C。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根据等压线高凸低凹原理判断气压值①高②低,根据上下气压高低相反判断气压③低④高;根据热低压冷高压判断气温③高④低。大气受热上升,受冷下沉。据此判断A符合此热力环流。故选A。
28.【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四幅图的比例尺相同,图幅面积相同,说明相邻两条等压线的实地距离相同,若气压差异越大,则风速大,图中①处气压差为6百帕②为8百帕③为4百帕④为2百帕,故选B。?
29、B 30、B
本题考查海陆间的热力环流及风向的判断。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图中草的倒伏方向可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白天海洋升温慢,形成高压,白天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B正确,A错误;晚上,海洋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晚上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此时草的倒伏方向和图示不吻合,CD错误。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季风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季风的风向和成因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陆地形成热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为夏季风,B正确;冬季相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为冬季风,D错误;春季、秋季海陆气温差异小,风向不明显,AC错误。故选B。
31.【答案】(1)对流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平流
(3)C? 逐渐升高
(4)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 对流
(5)电离 ? 太阳活动(耀斑)? 无线短波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垂直分层,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1)A紧贴地面,是对流层,读图可知,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B下面是对流层,故B是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该层适合飞机飞行。
(3)地球人造卫星在轨运行期间,主要是在大气中高层大气中运行,其返回时,在距地面1 000米的高度内,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气温逐渐升高。这是因为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近地面,越靠近地面,大气所获得的地面辐射热量越多。
(4)直接根据图示判断50~85千米高度,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则气温上冷下热,故大气运动应以对流运动为主。
(5)C层中的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当太阳耀斑爆发时,能释放大量能量,发射的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导致通信中断。
32.【答案】(1)反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晴朗? ? 丙? ? 甲? ? 乙
(3)二氧化碳? ?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两极冰川融化,雪线上升。? ?
(4)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大气受热过程;霜冻灾害发生的天气及原因、影响白天气温高低的原因以及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的原因;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影响;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解答】
(1)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大气受热过程。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为反射,乙为地面辐射,丙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本题考查霜冻灾害发生的天气及原因、影响白天气温高低的原因以及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的原因。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效果差。图中甲为反射,乙为地面辐射,丙为大气逆辐射,所以与丙过程有关;多云的白天,云层较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大气的削弱作用强,白天气温低,所以与甲过程有关;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导致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所以与乙过程有关。
(3)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影响及其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近若干年来,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过多,改变了大气成分含量,上述平衡被打破,变成了不等式,从而加剧了全球变暖这一现象。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有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两极冰川融化,雪线上升等。
(4)本题考查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原因。主要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进行分析,即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33.【答案】顺时针 ? 热力环流 ? 陆地 ? 海洋 ? 热水 ? 城市中的生产与生活活动释放了大量热量,导致城市温度比郊区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解析】解:(1)根据热力环流的规律即可作答。
(2)陆地比海洋的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城市因为热岛效应的存在,所以气温比郊区高
(3)主要从增加温度差方面考虑。
故答案为:(1)顺时针;热力环流。
(2)陆地;海洋;热水。
城市中的生产与生活活动释放了大量热量,导致城市温度比郊区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3)提高水温增加冰块。
热力环流的规律:升上升,冷下沉;热高压,冷低压;热阴雨,冷晴干。同一水平面上,高压指向低压。
该题目中等难度,解答此题,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热力环流的基本规律。
34.【答案】(1)气温从市区向郊区降低 ?AD?
(2)② ?B?? ??????????????
(3)③??利:避免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北京城区;弊: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了污染。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热力环流。
(1)从图中信息可知北京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是气温从市区向郊区降低。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区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从城市排放的各类废热多,气温高;而郊区绿地多,气温低。故选AD。
(2)城郊环流的近地面风向为郊区吹向城市,为了减轻从郊区进入城市的大气污染,应在近郊即②处植树造林。森林的环境效益主要是体现对吹向城市的大气的改善,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故选B。
(3)大气污染企业应布局在城郊环流下沉距离之外的③处,这样布局主要考虑减少污染企业对城市的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