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第二课,前承“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后启正面和敌后战场的抗战,主要有四大子目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和南京大屠杀。本人拟在原有教材基础上,以中华民族的抵抗与爱国精神为主线,对本课微调为五大板块:七七事变,卢沟狮醒,宁为战死鬼;万众一心,国共合作,不做亡国奴;鏖战淞沪,气壮山河,血肉筑长城;血染金陵,悼我同胞,国难永不忘;以史为鉴,兴我中华,少年当自强。提纲挈领,并渗透德育。
本课以1937年的时间轴为线索,提升了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强调了对历史事件的追思,叩问与感悟,为此在教学中补充了部分历史教学内容,适当提升了教学难度,使教师进一步发挥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继而努力打造灵动而又感性的历史课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多角度多层次的史料选择,结合历史老照片、地图等,指导学生学会简述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基本史实,把握重要的时间线索,培养学生对历史重大概念的认知能力;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与解读,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良好习惯;联系当前现实,尝试通过对历史纪念活动的畅想,培养学生的历史迁移能力,逐步了解阅读、思考、归纳、分析和判断等历史学习的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课堂中通过对各种文字史料、图片史料、视频材料的合作研读,让学生逐步感知七七事变的前因后果,既能充分联系已有知识分析出日本侵华的深层原因,又能尝试概括七七事变后国人的变化,从而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内涵;同时,注重问题的设置,用一个个不同角度的问题尝试激发学生的思考,利用层层深入的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探究,调动学生的大脑,拓宽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维,使之在课堂上与课堂后不断处于思考的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更在于内心,更在于课后的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但不刻意宣传仇恨;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现实危险性,增强忧患意识;通过对在南京国际友人善举的宣讲,树立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从历史汇总汲取力量,培养学生宽容而理性的爱国心态;通过不同的事例,强调理性爱国,借助于当前社会的乱象进行深入解读,增强学生的历史辨析能力。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的学生已经有一定历史学习的基础,因此对本子目的教学,要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单要落实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得到情感的升华。从公民教育的角度来讲,热爱并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应是学生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后得到的一个认识。
2、八年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期,容易对主流价值观产生疑问和困惑,甚至于会有叛逆的思维,这不应该是历史教学的禁忌,反而应该是历史教学的财富,牢牢把握住学生的质疑精神,反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不断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手机地图,我们会发现,在中国的东方,那个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岛国,那就是日本。有人说:“日本离中国那么近,却又离中国那么远”,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
【学生】从距离上来看,中日两国距离很近,从两国关系和心理上来看,两国距离很远。
【教师】说的很好,从下面的时间轴上我们或许会找到一点答案。
展示时间轴,学生数理1894、1900、1931年的历史事件
【教师】当历史厚重的书页翻到1937年,古老的中国又会经历什么?
【学生】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民族的1937年。1937年的中国,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板块进行(ppt展示五大板块)。
板块一:七七事变,卢沟狮醒,宁为战死鬼;
板块二:万众一心,国共合作,不做亡国奴;
板块三:鏖战淞沪,气壮山河,血肉筑长城;
板块四:血染金陵,悼我同胞,国难永不忘;
板块五:以史为鉴,兴我中华,少年当自强。
【新课教学】
七七事变,卢沟狮醒,宁为战死鬼。
【七七事变·自主学习】
【教师】请快速阅读课本91页,完成下列表格。(ppt展示表格)
【学生展讲】学生完成表格。教师点评。
【七七事变·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过渡】卢沟桥上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蓄谋已久的日本侵略者。战,则身死,退则城陷国破。中华军士不怕牺牲,英勇抵抗。
Ppt展示29军司令部命令和宋哲元手书。
【七七事变·英雄故事我知道】
【过渡】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涌现了大量的抗日英雄,你能否为大家讲述他们的故事?可以稍作沟通,组织语言。
【学生展讲】学生介绍佟麟阁和赵登禹将军的英雄事迹。教师点评。
【七七事变·原因探究】
PPT展示两段材料,让学生明确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是蓄谋已久
【教师】为什么日本侵略者选择在卢沟桥挑起事端?PPT呈现卢沟桥地图
(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展讲分析】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中国北方重要的战略要地——北平,仅有西南面的卢沟桥由国民党二十九军防守。
此外,卢沟桥恰恰是平汉线上的咽喉,如日军占领卢沟桥,可截断平汉铁路,以平津作为后方,一路畅通无阻的南下,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所以卢沟桥就成为中日在军事上的必争之地。【教师点评】
【过渡】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采取了“速战速决”的侵华方针,叫嚣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在中华民族危急之时,中国各阶层人民应该如何应对?
【学生】联合抗战(誓死抗争)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板块二
二、万众一心,国共合作,不做亡国奴。
【教师结合PPT讲述】
1、七七事变后,全国各界报以热烈的声援。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团体,送来慰问信、慰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连七八岁的小儿也端着水盆供二十九军士兵磨刀之用。远在广州街头的擦鞋童标仔也决定将自己一天劳动所得捐献出去,支持抗日。身处异国他乡的新加坡华侨陈嘉庚,成立了筹赈会,后又成立“南侨总会”,发动侨胞出钱出力出人,支援抗战,用实际行动支持祖国抗日救亡。
2、四川安县王者成送给他身处战场的儿子一面“死”字旗!白布旗正中写了一个大大的“死”字,旗子左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学生齐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国哪有家?!
【教师引导】面对侵略,中国各阶层民众都行动起来支援前线,国共两党有什么态度?
【材料】: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教师】在这个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党摒弃前嫌,通力合作: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变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变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全国人民踊跃参军,共同奔赴抗日战争,成为抗战的重要力量。
【展示材料】朱自清先生在他1939年7月7日写的文章《这一天》中是这样说的:“从两年前这一天起,我们惊奇我们也能和东亚的强敌抗战……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从两年后的这一天看,我们不但有光荣的古代,而且有光荣的现代;不但有光荣的现代,而且有光荣的将来无穷的世代。新中国在血火中成长了。”
【教师设问】为什么朱自清先生说,“睡狮醒了”?为什么新中国在血火中成长了?
【学生回答】中华民族觉醒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局面!
【过渡】卢沟桥事变后,日本试图以武力压迫国民政府投降,在占领平津,进攻华北的同时,也向经济重镇上海发动了进攻,让我们一起走进1937年保卫上海的战斗。
三、鏖战淞沪,气壮山河,血肉筑长城。
【提问】什么是八一三事变?【学生回答】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死伤4万多人;面对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中国军队同样死伤惨重,伤亡27万人。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曾任第三战区的司令长官的冯玉祥说过,“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一个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哪怕如此残酷,哪怕如此艰难,淞沪会战中爱国官兵的英勇事迹依旧感天动地。
【淞沪会战·英雄事迹永流传·学生展讲】
1、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
2、日军攻入上海市区,副团长谢晋元率八百名官兵坚守西行仓库四昼夜,打退一万多名日军先后六次进攻,毙敌两百多名,击毁坦克两辆。
【教师】此后有人创作《八百壮士歌》,让谢晋元团官兵不屈的精神传递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学生齐读】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
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八百壮士一条心,四方强敌不敢当。
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
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把八百壮士做榜样。
【教师】一寸山河一寸血,万里长城永不倒!面对日本现代化的屠刀,中华民族的儿女们的血肉铸成的新的长城!由于日军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淞沪会战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
【过渡】上海不幸沦陷后,日本的侵略矛头又指向了曾经的国都南京。
【PPT展示】日本侵略中国形势图,建立学生的时空观念。
【过渡】1937年12月13日,日本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7年12月,日本电台向全世界发布消息:
【ppt展示图片和文字】你有何感想?真实情况又是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四板块。
四、血染金陵,悼我同胞,国难永不忘。
1、【血染金陵·南京在哭泣】
展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
【教师】真实的历史是否如日本人宣传的那样?谈谈你所知道的南京大屠杀。(小组讨论)
【学生展讲】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①展示南京大屠杀真实历史照片。
②播放南京大屠杀电影片段,情境模拟,感受南京大屠杀。
2、【血染金陵·南京有温度】
当我们似乎为战争的残酷而绝望的时候,亲爱的同学们,千万别放弃希望,在1937年的南京,那如地狱般的岁月中依旧有天使的身影。他们以一己之力抗衡非正义的反人类的日军暴行,他们不仅伸出援手救助了25万难民,更用手中的纸笔、相机记录下发生在南京的一幕幕惨状,成为日后远东审判不可或缺的直接材料,更在当时就想方设法把日军屠城真相送出重围,使日本政府在国际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将大屠杀主要责任人松井石根及以下将校80 余人撤换回国。
他们的存在无疑彰显了那些身处战事中的国际友人们对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关怀与同情,他们的行为温暖了南京,温暖了中国,也温暖了今日的你我。
【悼我同胞·国难永不忘】
展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和【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材料。
齐读【习近平同志讲话】。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
【教师过渡】学完本课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今天的中国应该如何同日本交往?让我们一起走进板块五
五、以史为鉴,兴我中华,少年当自强
【教师设问】
学完本课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的中国应该如何同日本交往?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历史中的点点滴滴,都在告诉我们,历史不容忘却!“忘记大屠杀无异于第二次大屠杀”!勿忘历史不等于仇恨别人,在勿忘历史的基础上应该追寻和平!
【教师推荐】课堂上呈现的历史毕竟有限,仅仅是其中的片段和浓缩,对于这段历史的学习仅靠课堂还远远不够。要了解更多的历史可以从书籍入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获得更深刻的感悟。
1、 张纯如《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
2、吴广义《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
3、东史郎《东史郎日记》
4、李继锋《从沉沦到荣光——1931-1945抗日战争全纪录》
【课后探究】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从历史中走来的英雄事迹不胜枚举,值得我们在课外探究,老师建议大家:
①品一品丰子恺先生的抗日漫画,试着拿起画笔自己画一画。(5、6号生)
②走出家门,寻访山东的抗战痕迹,听一听战争中幸存者的心声。
③找一找你最喜爱的抗战歌曲,查一查歌曲背后的故事。(5、6号生)
④面对某些受到日本教科书蒙蔽的普通日本人,你有什么想对他/她说的呢?形成一篇历史小论文。
【课堂小结·板书】
【结语】80多年后再次回望这段历史,我们是在回顾一种力量,铭记一种精神。爱国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民族精神,全民族团结是战胜一切敌人的根本伟力。
今天,让我们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继续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尽管历史已经过去,但历史的记忆犹在,让我们勿忘历史,珍爱和平,努力让今日的世界不再有失去父母的儿童,不再有失去家园的人民!
【达标检测】完成达标检测练习,教师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