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一、选官制度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西周时期到隋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准是什么?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血缘世袭推荐军功大小自下而上推荐评定授官分科考试品行门第才学(1)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逐渐制度化;
(2)选拔标准渐趋公平、公正;
(3)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九品中正制时间:曹魏政权
首倡:陈群中央任命中正官(士族)评定人才等级任命官职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主要看重家世2.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含义: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选官制度(2)科举制开创的原因: 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
②阶级关系上:士族衰,庶族壮,要参政;
③政治上:九品中正制使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3)沿革:1)隋代创立2)唐代完善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建立进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武则天——增加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高官主持,提高地位,后为定制 (4)特点: 1)不以家世名望为选官标准,而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2)把选官权从地方士族地主手中收归中央;(加强皇权)(5)评价:1)积极作用(课本):扩大、提高、加强——隋唐时,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2)消极作用: ① 维护封建社会,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于他国的因素之一;
②它禁锢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
③箝制了思想,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汉、唐选官制度的比较:自下而上的推荐中央政府分科考试西汉至东汉前期:才能和品德;
东汉后期:出身门第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二、三省六部制1.背景: 结束分裂局面,重新实现大一统。2.目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概况:隋文帝实施,唐朝完备,后世沿用。——中央官制4.内容: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5.职权: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拟”;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门审”;
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尚行”;“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州(郡)县地方中央(起草政令)(管理 政务)(审核政令)6.特点: 1)职权有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2)相权一分为三,其长官品级较低;(中央集权制有了新发展,从由集权方式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发展到用分权的方式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思维拓展:
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相权不断分散而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特点:征收对象以人为主1.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2)作用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有利于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是隋唐实行租庸调制和府兵制的基础。(1)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主要内容:
A.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的田地;B.土地不得买卖;
C.授田农民每年必须交纳一定的租调,丁男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三、赋税制度2.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无年龄的限制(1)含义:租:
调:
庸:3.初唐:租庸调制(2)实行的背景:B.条件:A.原因:C.目的:D.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吸取隋亡教训;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封建国家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3)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保证…保障…巩固统治(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时间和人物:780年;唐德宗杨炎 (3)内容(标准和类型)每户按资产和人丁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3.中后唐:两税法(1)历史背景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减少。1.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
C.中书——门下——尚书
D.门下——中书——尚书 C随堂练习2.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个机构应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省和中书省
C.尚书省和门下省
D.礼部和吏部A3.隋唐时期开创的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不包括
A.限制专制
B.分工明确
C.相互牵制
D.相互配合A4.唐朝政权中,处于行政节制中心重要位置的是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六部B
5.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择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工作效率D6.科举制的实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A.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
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
C.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A7.隋唐以来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根本原因是科举制
A.以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
B.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人才
C.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D.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巩固D8.科举考试作用不包括
A.强化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
B.调整子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C.削弱了士族地主的势力
D.禁止了士族地主入朝作官D9.下列现象较能反映唐朝进士科难考的有 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②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③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C10.北魏、东魏、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在实施下列诸制中有一项有着较悠久的历史联系:
A.均田制 B.租庸调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A11.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实行的共同作用是:
A.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B.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C.加强对农民的剥削
D.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社会发展D12.两税法体现出杨炎的理财思想
A.轻徭薄赋 B.无夺农时
C.平均负担 D.开源节流C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初,府兵之置,居无事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摘自《新唐书》
1)材料一中反映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2)比较唐朝三省与美国三权分立有何异同。答: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国家的重要政令,对不可行的政令应驳回。不同点:唐朝的三省是封建权力机关,主要是政令与行政权力的分散,最终有利于皇帝集权。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利的分散,是为了防止集权,确保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实行。答:相同点:都是通过权利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集权。(4) 唐朝在制度上有哪些创新? 答:完善科举制,实行募兵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等。(3)材料二反映府兵制有哪些特点?府兵制的实施有何影响? 答:特点:军民合一、兵将分离。
利: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控制的户口和税收。
弊:加重了府兵的负担;兵将不熟,影响军队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