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7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03-26 16: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单元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授课人:陈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城市起源发展的条件以及世界城市发展的阶段;
2)掌握城市化的定义、指标及当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1)能够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城市发展的阶段的特点;
2)学会运用图表资料来分析说明城市化的含义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提高图表分析能力;
3)能够分析周围地区城市化的进程状况;
二、教学重点
1、城市的定义和标准;2、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城市的定义和衡量指标;2、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法、图表分析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自学质疑】多媒体展示图片
学生思考:①城市的特征?(点拨:从道路建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方面思考)
②城市的起源与发展?(点拨:根据课本P31—32思考回答)
思考:①从1949---2002年该地区城市农村各有何变化?(点拨:从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
思考:①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那些地区?
②思考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共同点?
自学:①城市化的定义?②城市化的标志?③城市化与经济的关系?
读图思考:当代城市化的特点?(提示:参考课本P33---35)
读图思考: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示:从环境、交通、住房、就业、社会秩序方面思考)
【精讲点拨】
㈠ 城市化起源的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社会分工
㈡ 最早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的长江和黄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此外还有中美地峡。前四个分布区恰好是四大文明古国,最后中美地峡也曾养育过玛雅文明。
(讲述)这些地区主要位于中纬度沿海和大河沿岸地带,气候温暖,光热充足,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耕业发展条件优越。
㈢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社会分工和社会组织的出现有密切
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在地理学中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城市化。
㈣ 城市化的定义:一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二是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三是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㈤ 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等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㈥ 当代城市化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后):
①第一个特点是——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和经济快速发展,这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总人口开始超过发达国家。
城市化进程阶段
问题准备A、城市化进程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城市化速度有什么特点?(慢快慢)
B每个阶段城市化水平都如何?(30% 70%)
C每个阶段的主导产业?(一二三)
D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提高,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是在那个阶段?(加速阶段)
E城乡差距缩小出现在那个阶段?(三)
F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在各处于哪个阶段?(加速阶段、成熟阶段)
②第二个特点是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六大城市带:欧洲的英国南部城市带,中心城市伦敦;欧洲西部城市带,中心城市巴黎;亚洲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中心城市是上海;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心城市是东京;北美洲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城市带,中心城市芝加哥;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纽约和波士顿。
③第三个特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发达国家: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产生逆城市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1、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
2、城市中心低价昂贵。
3、城市中心环境问题突出。
4、新商业区在郊区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
①由于城市中有较好的生活条件和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乡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大城市规模膨胀,城市数量急剧增加。
②人口涌向城市;
③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㈦城市化对城市产生的问题: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巩固案】
1、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乡村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城市
B.工业革命是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
C.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制约城市起源的根本因素
D.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数出现于河流中下游平原
2、世界最早的城市分布区除了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外,还有( )
①西亚的两河流域 ②长江流域 ③北美洲④亚马孙河流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关于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城市发展史大致经历了时间相等的三个阶段
B.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城市居于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C.产业革命以后,工业发展促使人口和产业在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增加的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4、下列关于城市特征与城市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口与产业密集,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
B.人口流动、职业变化十分活跃
C.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D.城市化的本质是居民由从事第一、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5、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
B.自然地理条件不宜于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
D.中小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大城市的环境质量
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据此回答6~7题。
6、在大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7、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A.一般在中小城市中表现最为突出
B.在发展中国家暴露得最早
C.是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D.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中解决得最好
二、综合题
1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此图表示一个地
理事物由t·至t4的发展过程)
(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 特征是
① ;② ;
③ 。
(2)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
是 。
(3)此过程被称之为 。
(4)该过程可能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
良影响有 、 、
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