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练习(打包4套)(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练习(打包4套)(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9 14:40:35

内容文字预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对应学生用书P83                

[学业达标]
1.《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大片”
答案 A
解析 材料“……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表明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一切屈辱外交关系,属于“另起炉灶”,故A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取消特权,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一边倒”就是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C项错误;“一大片”就是大力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扩大国际交往空间,故D项错误。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
C.坚决维护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答案 B
解析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属于“另起炉灶”政策,故A项错误;“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也就是要取缔列强在华的特权,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维护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决心,并非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错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属于“一边倒”政策,故D项错误。
3.图片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下图可以用来研究(  )

A.国民革命时期的中苏关系
B.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社会
C.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苏关系
D.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社会
答案 C
解析 从图片文字可以看出是纪念斯大林寿诞,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的写照,故选C项。国民革命时期没有解放军,排除A项;20世纪30年代与“解放军”也无关,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斯大林已去世,不可能出现图片内容,排除D项。
4.1953年,中国驻缅甸第一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
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D
解析 1955年召开的亚非国家会议主要讨论的是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并没有提到中国的边界问题,也并不是由中国倡导的,故A项错误;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处理的是中苏关系,但并没有涉及边界问题,故B项错误;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是为了打破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故C项错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D项正确。
5.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了《礼记·中庸》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
A.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答案 D
解析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为: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违背。这体现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平等互利的特点,而A、B、C三项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但与材料强调的特点不符,故排除;材料体现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可适用于任何制度的主权国家,超越了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差异,故D项正确。
6.1954年4月24日,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都刊登了来自日内瓦的电讯报道,他们这样描述到达该城市的中国代表团:“一个年轻的红色外交家率领着一批更年轻的红色外交家。”这位率领者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张闻天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954年”“日内瓦”“中国代表团”并结合所学可知是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故选B项。
7.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日内瓦会议
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答案 C
解析 1954年,为了顺利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中国参加了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故C项正确。
8.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为(  )
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中国地位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会议克服种种困难获得成功。故A项正确。
9.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
A.实践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力图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会议的参与国家可以推知此次会议是亚非会议,这次会议力图巩固新兴国家的独立地位,并促进其发展,而“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则直接说明了这次会议力图改变国际旧秩序,故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促成印度支那问题解决的是日内瓦会议,故B项错误。
10.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沉重地打击了新老殖民主义者
C.推动了日内瓦会议的顺利进行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答案 A
解析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选A项。B、C两项不能涵盖两次会议的成就,排除;这两次会议都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会议,排除D项。
[等级提升]
11.周恩来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不学他们”突出表现在(  )
A.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维护国家独立,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2.1952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世界的,但这些国家不参加战争并要求中立是有可能的,所以中国对这些国家不能采取敌视态度,不能把他们挤到敌人的壁垒中去。这―观点(  )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思想日趋成熟
C.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催生了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新中国为了国家利益愿意与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交往,不能视为放弃“一边倒”,这是新中国外交思想日趋成熟的表现,排除A项,B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时间为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年,排除C、D两项。
13.1954年12月11日,毛泽东同缅甸总理吴努谈话中说:“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方针,不是为了临时应付的。这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的情况的,我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五项原则也是适合你们国家的情况的,适合亚洲、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的情况的。”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受美苏两大阵营理论的影响
B.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C.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为基础
D.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答案 B
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局限,C项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4.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应是(  )
A.亚非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答案 B
解析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会议最终签订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故B项正确。
15.1954年4月29日,法国《解放报》发表文章指出:“亚洲的重要力量全部显示出来了。”文章所评述的事件及其重要成果是(  )
A.毛泽东访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日内瓦会议——达成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协议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答案 B
解析 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显示了“亚洲的重要力量”,B项符合题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于1950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亚非会议召开于1955年,A、C、D三项在时间上都与题干不符,均排除。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
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会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化集》第3集
材料三 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
(1)材料一、二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
(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
(4)材料二与材料三中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 (1)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具体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问题:解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和平共处问题。
针对的现象:殖民主义、霸权主义。
(3)周恩来,1955年,万隆,万隆(亚非)会议。
方针:“求同存异”。
(4)不矛盾。
原因: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具体灵活地贯彻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 第(1)问,仔细阅读两则材料,由“印度”“和平共处”等关键词,可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2)问,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判断。第(4)问,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三“求同存异”不矛盾;“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PAGE



- 1 -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对应学生用书P85                

[学业达标]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其加入联合国”。美国的政策后来破产了,这种“破产”最早发生在(  )
A.1954年4月 B.1971年10月
C.1972年2月 D.1978年12月
答案 B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采取抵制中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当局非法占据,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故选B项。
2.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为周恩来。左上角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美国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主要是因为 (  )
A.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The Chinese are Coming”是指中国于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B项。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排除A项;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C项;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是在1971年4月,排除D项。
3.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主要促成的因素不包括(  )
A.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B.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第三世界国家支持
D.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答案 A
解析 A项错误,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时间是1979年,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时间是1971年。故选A项。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等都是促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重要因素,排除B、C、D三项。
4.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中美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材料中所提的“公告”是指(  )
A.尼克松访华的公告
B.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C.中美建交公报
D.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公告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奉行敌视政策,导致中美关系恶化,因此中美关于尼克松访华的公告震惊了全世界。故选A项。
5.熊猫外交是中国一种独有的外交方式。下图所示熊猫外交得以推行的关键因素是(  )

A.“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行
B.万隆会议的召开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的改善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1972”“美国、日本、英国”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外交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有关,故选D项。
6. 老照片是历史的见证。右图是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应邀访美,卡特总统主持欢迎仪式,宾主在白宫向欢迎者挥手致意。在这次访问中,邓小平与卡特就签署贸易协定进行了谈话。该照片反映的历史背景最贴切的是(  )

A.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应邀访美,卡特总统主持欢迎仪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情形出现在中美建交的历史背景下,故C项正确。
7.以下是1979~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示意图(单位:百万美元),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促进 ②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 ④中国加入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1979年中美已经建交,故①错误;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国对日进出口的增加,故②正确;这也是贯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的结果,故③正确;2001年中国和其他五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不符合时间限制,故④错误。故选C项。
8.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说过:“中国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绝不允许别人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中国”,“中国不打美国牌,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从中反映出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
A.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
B.反对美苏霸权,实行改革开放
C.维护国家利益,坚持真正的不结盟
D.坚持独立自主,妥善处理大国关系
答案 C
解析 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的根本着眼点;“中国不打美国牌,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意味着实行“不结盟”政策。故选C项。
9.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外交事件的相同点在于(  )

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B.谋求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C.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D.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
答案 B
解析 上海合作组织不具有意识形态色彩,排除A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结盟色彩,排除C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经济区域化不符,排除D项。只有B项属于二者的共同点,故选B项。
10.“毫无疑问,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展现出良好的领导才能。在中国积极和有效的斡旋下,今年早些时候成功化解了朝鲜半岛政治和军事的紧张局势。”这表明(  )
A.中国有能力维护世界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C.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中国有能力处理好与一些邻国的领土争端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积极和有效的斡旋”“成功化解”可知,材料强调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D项与题意不符,朝鲜半岛出现政治和军事危机,并不是指与中国发生领土争端。
[等级提升]
11.某同学的学习卡片中有一幅图(如下图),对此图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反映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B.表明美国已放弃“两个中国”的政策
C.体现发展中国家对新中国的支持
D.说明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答案 D
解析 新时期是1978年以后,与图示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当时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即“两个中国”的政策,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直接原因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但图示没有反映相关信息,故排除C项;从图示看,从1950~1970年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票数不断增加,表明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D项正确。
12.“美国在26届联大上顽固地反对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注:指美国坚持主张分裂中国的‘双重代表权案’)。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这说明基辛格博士访华活动(  )
A.客观上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促进了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C.与美国政府的战略需求相背离
D.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答案 A
解析 战略伙伴关系是一个外交辞令,表示双方的关系比较密切;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排除B项;基辛格博士访华是美国战略需求的产物,没有与其战略需求相背离,排除C项;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签订的《中美联合公报》,排除D项。基辛格博士访华,表明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力图缓和同中国的关系,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A项正确。
13.“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
B.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C.中国需要美国支持以对抗苏联
D.中美关系正常化推进台湾问题解决
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对材料的理解均正确。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影响下出现的,此前日本并没有一直谋求改善中日关系的迹象,B项错误,符合题意。
14.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上述外交行为反映出(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新时期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
C.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全面恶化
答案 B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底,材料中前两个外交行为与这一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和中日、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故B项正确;此时的国际格局仍是两极格局,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15.下图所示为中国开展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
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答案 A
解析 图示反映的是中国新时期外交活动,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中国不仅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也与发达国家合作,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有推动区域合作,也有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故C、D两项错误。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同时也约定苏联在1952年底以前,无条件地将中国长春铁路移交给中国,从旅顺撤出苏联军队。同时,为中国提供一笔总数为三亿美元的建设贷款。
——据[日]中岛岭雄《外交关系:
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自1970至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加拿大 1970年10月13日 意大利 1970年11月6日
奥地利 1971年5月28日 比利时 1971年10月25日
冰岛 1971年12月8日 英国 1972年3月13日
荷兰 1972年5月18日 西德 1972年10月11日
澳大利亚 1972年12月21日 新西兰 1972年12月22日
西班牙 1973年3月9日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初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什么共同特色?与这些国家建交,反映了中国在外交策略上有什么改变?
(3)你认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新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 (1)背景:国内: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国际:两大阵营尖锐斗争;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
作用: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起了积极作用。
(2)共同特色: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改变: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联合抗苏(或“一条线、一大片”战略)。
(3)原因:苏联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影响: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抗衡苏联;有利于中西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
解析 第(1)问,把握材料一中的时间信息,然后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综合回答。第(2)问,对给出的国家整体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外交背景和时代特征进行归纳概括。第(3)问,从外交关系变化的利益基点理论入手,调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PAGE



- 1 -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水平测试
对应学生用书P125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1949年初解放军进驻北平时,东交民巷各兵营仍掌握在帝国主义手中,领事馆区是国中之国。在举行入城仪式时,毛泽东特别批准让军队游行穿过东交民巷。1950年1月6日,中央以北京市军管会的名义征用美、英、法、荷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兵营。后来与各国建交后,各国设立了大使馆。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奉行“另起炉灶”外交政策
B.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答案 B
解析 “另起炉灶”外交政策涉及的主要是历史问题,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政策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从材料中东交民巷在建国之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政府不承认原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符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故选B项;“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在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C项;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
2.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走向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下列表格即是某学者所做的一个卡片。这反映了新中国(  )

时间 人物 言论
1949 毛泽东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1957 毛泽东 “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

A.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放弃了与苏联的同盟关系
C.外交政策因实际需要而改变
D.外交重心转向第三世界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一边倒……必须一边倒”“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这是正确的”反映了我国从选择“一边倒”到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基于自主的认识与选择,反映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1957年中国没有放弃与苏联的同盟关系,故B项错误;1957年中国还未放弃“一边倒”,排除C项;1957年毛泽东进一步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外交重心转向第三世界,故D项错误。
3.“这种合作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合作,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的合作,是为了国际和平的合作。我相信,这种合作还会进一步加强。”这是1955年毛泽东主席在庆祝某一外交成就五周年仪式上的讲话。这个外交成就的意义不包括(  )
A.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B.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C.有利于中国的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
D.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判断此外交成就为中苏结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3年提出,具有包容性、开放性,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B项错误,符合题意。A、C两项都是中苏结盟的意义,不符合题意;中苏结盟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实力,有利于与资本主义阵营抗衡,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故D项正确,但不合题意。
4.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周恩来阐述的是(  )
A.社会主义国家合作的重要性
B.东西方国家改善关系的必要性
C.“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必然性
D.邻国之间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信息“中印”“这些原则”可知,周恩来提出的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D项。
5.1955年4月,毛泽东主席曾撰文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他还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下列相关认识中,正确的是(  )
A.此后,美国很快就派基辛格秘密访华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为了睦邻友好
C.标志着中国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毛泽东主席见证了中美建交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 A项为1971年,C项为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后,D项为1979年,此时毛主席已经逝世,均与材料时间“1955年”不符,故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中国处理与邻国边界问题时提出的,是为了实现中国与邻国关系的睦邻友好,故选B项。
6.印度领导人曾指出:每个国家都应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向他国学习而不是被别国强加,这需要一种新思路,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好提供了这种思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让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并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发生作用。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解决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争端
B.是普遍遵守的国际关系准则
C.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D.消除了各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以看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以让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故选C项。A、D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与材料不符。
7.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此次会议(  )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推动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等信息可知,这是日内瓦会议,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
8.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参加某一国际会议前夕,中国政府判断:“所有参加会议的国家尤其是对维护世界和平事业负有特别责任的大国之间,将有可能在互相尊重的平等地位上,根据亚洲各国的切身利益及世界和平的共同利益达成协议。因此,它标志着各大国以协商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努力的一个起点。”这一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亚洲各国的切身利益及世界和平的共同利益达成协议……它标志着各大国以协商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努力的一个起点”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会议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故A项正确。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于2000年召开,以“21世纪联合国的作用”为主题,故排除B项;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参加的会议,与“大国以协商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符合,排除C项;D项在1971年,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故排除。
9.1955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陈毅同志曾赋诗“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关注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
C.美苏冷战对峙,加强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的争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1956年,与材料中“1955年”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选A项。
10.周恩来总理怀着兴奋的心情,精神抖擞地登上主席台,发表了开幕词:“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召开的有色人种会议,是世界历史的新起点。……殖民主义并没有死亡,必须予以铲除!”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本次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B.“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这次会议圆满成功
C.会议期间,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
D.鼓舞着当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支持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有色人种会议”等信息可以判断是亚非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A、C两项是指日内瓦会议,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因为当时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还未提上日程。
11.1961年美国在安理会制造“一中一台”的图谋失败后,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属于‘重要问题事项’”的提案,这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需要“以到会及投票之会员国三分之二多数决定之”。当时有人分析,这一提案反而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其主要依据是(  )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日益衰落
B.美国被迫放弃分裂中国图谋
C.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高
D.发展中国家大量加入联合国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提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需要‘以到会及投票之会员国三分之二多数决定之’”,而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正是由于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支持,故D项正确。A、B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12.1971年11月15日,在联合国大会上一位智利代表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中国人到联合国来,就好像他们是从月球或者火星上来——是素不相识的或神话般的人物。由此可知(  )
A.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刚得到恢复
B.拉美国家对中国的科技成就由衷赞叹
C.中国和亚非拉国家广泛建立外交关系
D.新中国开始加入联合国受到热烈欢迎
答案 A
解析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素不相识的或神话般的人物”说明联合国其他成员国对于新中国的陌生,A项正确。材料不是反映中国的科技成就,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是同亚非拉国家建交问题,C项错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是“加入”,D项错误。
13.基辛格在给尼克松的备忘录中表示:“我们对中国采取主动行动的最大好处也许就是对苏联的影响”。美国“对中国采取主动行动”的意图是(  )
A.扭转与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
B.促使日本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C.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促进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答案 A
解析 一国外交活动服务于本国利益,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给美国以极大压力,联合中国对抗苏联,以抵御来自苏联的压力进而维护霸权是美国最大利益所在,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美国国家利益所在,故排除。
14.法新社评述说:“改变世界的一周”应该是“改变尼克松的一周”。开罗《金字塔报》评论说:“西方帝国封锁新中国的神话破灭了,这是亚非人民的伟大胜利!”这是针对(  )
A.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交
B.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中日正式建交
D.中美正式建交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尼克松”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对尼克松访华的评论。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B项。
15.下图是1949~2009年新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其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我国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答案 C
解析 建交最高峰出现于1972年,结合所学尼克松访华可知,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故选C项。A项是在1953年底;B项是在1971年;D项是在改革开放后。
16.1970年4月,一些日本商社接受了中国政府宣布的“四项贸易原则”;1973年3月,日本外务大臣福田赳夫表示,我们必须对九一八事变和1937~1945年中日战争期间所犯的一切错误“进行反省并向中国道歉”。这些行为(  )
A.有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B.是对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响应
C.表明中日两国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受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日本在经济上接受中国提出的原则,并对历史表示反思,都有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故A项正确。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1970年4月,一些日本商社接受了中国政府宣布的‘四项贸易原则’”这一行为发生于1971和1972年之前,故B、D两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日积极推动区域合作,故C项错误。
17.20世纪70年代,日本民间兴起“熊猫热”“茅台热”“京剧热”“杂技热”,“日中永世友好”“日中不再战”逐渐成为日本对华舆论的主流。据此可知(  )
A.中日经济交往促进文化交流
B.中日建交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C.民间交往为中日建交创造条件
D.中国改革开放扩大了国际影响
答案 B
解析 在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后,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日本对华舆论逐渐认识到合则两利,战则两败,“日中永世友好”“日中不再战”逐渐成为主流,B项正确。
18.图一和图二是拍摄于1972年的两张历史照片。这组照片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

A.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B.中美、中日宣告正式建交
C.中国在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
D.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新中国在1972年的两个重要外交活动,即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美国与日本属于资本主义阵营,原先对中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因此,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和中日关系正常化都说明此时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中美于1979年建交;C项“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的说法图片无从体现;D项“根本性变化”说法错误。
19.邓小平曾说,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可以说是非常动荡充满危机的年代,但“我们有信心,如果反霸权主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的和平,这是可能的。我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不仅世界人民,我们自己也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上述讲话反映中国外交的任务是(  )
A.为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环境
B.延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
D.联合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
答案 A
解析 一国外交首要服务于国家利益,此时我国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环境,故外交首要任务是为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环境,故A项正确。延缓大战爆发及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都是维护国家利益的策略途径,故排除B、C、D三项。
20.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三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其中的“政策大调整”主要指(  )
①提出“不结盟”的战略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 ④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20世纪80年代提出不结盟政策,①正确;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并不是1979年以来的政策大调整,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③正确;在新时期,中国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如上海合作组织,④正确。故选B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21.(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统计情况示意图。

材料二 到1970年,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第一次超过支持美国反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提案的票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步伐不可阻挡。
材料三 1971年第26届联大上表决的关于中国恢复合法席位的提案是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来的,其中非洲国家有阿尔及利亚、几内亚、马里、毛里塔尼亚等12国,占1/2强;投赞成票的76国中,亚洲19个,非洲26个,拉丁美洲7个,亚非拉美共52个国家,占总票数的2/3以上。
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图示和材料回答:
(1)1950年支持中国的只有10个国家,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们应是哪些国家?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6分)
(2)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国家数量呈什么发展态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态势?(10分)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大历史意义何在?(6分)
答案 (1)应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2分)
原因: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采取孤立和遏制新中国的政策,不承认新中国;(2分)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2分)
(2)呈持续增长的态势。(2分)
原因: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赢得了亚非国家的理解、尊重和支持;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批获得民族独立的新兴国家相继加入联合国,使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力量逐渐占据了上风。(8分)
(3)历史意义: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标志着美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孤立中国政策的彻底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6分)
解析 第(1)问,在解答时注意思考当时的国际背景。第(2)问,解答时结合当时中国的外交成就、国际地位以及联合国内部的变化作答。第(3)问,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世界历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一直以其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发展及中美关系的关注而受到世人的瞩目。1949年2月7日,毛泽东首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图中毛泽东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材料二 1950年12月11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RED CHINA'S MAO。周刊封面的基调为红色,在人物的周围还画有许多红色的蝗虫。
材料三 1972年2月6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Nixon's China Odyssey。画面表现了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表演。标题中,Odyssey(旅行)在英文中是一个具有积极乐观含义的单词。

(1)根据材料一,《时代》周刊为什么选择毛泽东作为封面人物?你怎样理解图中的“民主统一”?其实现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2)材料二中,周刊的封面为什么要这样设计?(6分)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答案 (1)原因: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即将崩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4分)
理解:建立统一的民主联合政府。(2分)
影响:美国对华奉行全面遏制政策,中美全面对抗。(2分)
(2)原因: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意识形态的对立;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6分)
(3)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2分)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10分)
解析 本题借助美国《时代》周刊对中国问题的关注这一主题命制,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和当时的世界形势及中国的社会状况相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时代》周刊的设计意图。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2月,解放战争进入后期,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即将崩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国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美国也因此开始遏制中国。第(2)问,“RED CHINA'S MAO”指共产党统治中国,蝗虫的围绕说明了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和诬蔑。第(3)问,材料三中的格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其实就是回答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原因。
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当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
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4分)
(2)“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请举出两个实例,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6分)
答案 (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4分)
(2)中美关系由敌对到开始走向正常化。(2分)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回答即可。第(2)问,涉及的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3)问,从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发展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扩大多边经济领域的合作等方面举例说明。






PAGE



- 1 -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易混易错+高考体验
对应学生用书P87                
[易混易错]
1.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  )
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答案 C
解析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这与“一边倒”并不冲突:一方面,“一边倒”是我国基于国家利益、独立自主的选择;另一方面,在“一边倒”的同时,我国又坚持独立自主,不做苏联的附庸。材料“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表明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C项。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这主要说明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  )
A.实行“一边倒”的政策
B.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奉行“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答案 B
解析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所作出的让步,是处于恶劣国际环境下的新中国为了国家整体利益而作出的局部牺牲,即便如此,新中国仍然不忘为国家争取更多利益,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反映出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一边倒”,排除A项;材料时间是1950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未提出,排除C项;材料时间是1950年,“求同存异”外交方针还未提出,排除D项。
3.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参加日内瓦会议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解决利益纠纷的国际准则。故选A项。
4.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关于这次会议,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形成团结、和平、友谊的万隆精神
C.讨论了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D.英国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了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思想,结合材料时间“1955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万隆会议。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D项错误,符合题意。
5.1971年,联合国通过2758号决议,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认为:“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的时候,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这反映了(  )
A.美国不再阻挠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B.西方的“冷战”政策不得人心
C.中美关系缓和影响其他国家决策
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日益重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基辛格认为,中美关系的改善,使得许多国家敢于投票支持中国,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问题的投票中,美国投的是反对票,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个国家对“冷战”政策的态度,排除B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是在重返联合国之后,故D项错误。
6.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专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苏联对中国的外交干涉
C.中美处于敌对和仇视状态
D.美中两国间没有任何共同利益可言
答案 C
解析 材料“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说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极度不正常状态,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和仇视状态。而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两国关系才开始缓和。故选C项。
7.1974年,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特别联大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主要是因为(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提出来的
B.重返联合国是当时中国外交的重大课题
C.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平等性和开放性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平等性和开放性,有利于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因为该原则是由中国提出来的,故选D项,排除A项。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以后,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C两项。
8.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双方经过努力,再次争执后又出现峰回路转、风和日丽的局面,使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B.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C.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正逐渐消失
D.中美双方始终恪守中美三个公报的原则
答案 B
解析 决定一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中美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关键在于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9.中国新时期外交思想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这主要体现在(  )
①反对霸权主义 ②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 ③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 ④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实行不结盟政策,不再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故④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0.2016年,习近平在某一国际组织成立15周年峰会上发表讲话,提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高度评价了该组织为构建新型国家关系作出的贡献。该国际组织的突出特点是(  )
A.军事政治联盟 B.结伴而不结盟
C.全球性多边合作 D.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2016年,习近平在某一国际组织成立15周年峰会上发表讲话”可知,该国际组织建立的时间是200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突出特点是结伴而不结盟,故B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不是军事组织,排除A项;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性合作组织,不是全球性多边合作,排除C项;D项不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突出特点,排除。
[高考体验]
1.(全国卷Ⅰ)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西方国家只是试探建交的可能性,不能说明放弃支持国民党,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同苏联等17国建交,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
2.(江苏高考)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A项正确。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故B项错误;C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故D项错误。
3.(北京高考)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方同意与中方和谈以解决朝鲜问题,说明抗美援朝使中国国际地位获得提高,故A项正确。两大阵营冷战对峙局面结束的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排除B项;新中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作用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后,排除C项;抗美援朝后南北朝鲜仍然维持对峙分裂局面,至今尚未实现半岛统一,排除D项。
4.(江苏高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等信息说明,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故D项正确。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正式确定于1979年,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底,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的外交地位仍然很低,故C项错误。
5.(江苏高考)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两国总理承认……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原则”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项正确。万隆会议由亚非国家参与,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日内瓦会议由中、苏、美、英、法等国外长参加,主要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两国盟约,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D项。
6.(全国卷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答案 B
解析 1965年与1957年相比,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调整了以苏联为主要贸易对象的外交政策的结果,故B项符合题意。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推行全方位外交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欧美国家对华经济封锁,A、C、D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7.(浙江高考)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
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合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答案 (1)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2)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
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两制”。
影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4)主题:外争国权,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历史叙事的重要主题。
解析 第(1)问,材料中的观点是通过法律途径废除领事裁判权,这一特权最早是英国在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中取得的,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严重侵犯。第(2)问,回答背景时注意联系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国内日益高涨的废约运动,迫使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结果是中国收回了山东主权,迫使日本放弃了“二十一条”中的某些条款;“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联系新中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和“一国两制”的政治主张等分别分析其影响即可。第(4)问,分析三则材料,归纳概括三者蕴含的共同内容:国权的争取和国家利益的维护。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