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上地理 4.1农业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八上地理 4.1农业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20 14:2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一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
第一节 农业
课时安排
授课
时间
授课
班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讲述法、探究法。
教学辅助
地图册 多媒体
授课人




1. 知识目标:了解农业的概念、五个部门及其主要产品;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及分布。
2. 技能目标:能初步分析粮食作物及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情感目标:通过对古今中外农业发展方面的比较,使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美 好生活,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
重点
中国农业的发展
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教学
难点
分析种植粮食作物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第 1 课时
一、新课导人:
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面、蔬菜、瓜果、肉类,都是由哪个部1门提供?(学生回答:农业)。(讲)农业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中国的“农业”。
第四章 第一节 农业
二、讲授新课
、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1、引导学生读课本83页“一段课文”了解农业的概念。(在屏幕上展示图片)
师生交流,讨论农业的概念。
2、指导学生读课本中“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在屏幕上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1)、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2)、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师生讨论,交流,回答,农业的五个部门。
完成课本“活动题”。
(二)、我国农业的发展
1、 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在屏幕上展示图片)
生生交流,评价……。
2、引导学生读图:第84页图4-2,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 ,如何?(在屏幕上展示图片,过去、现在对比。)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位;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说,一个可耕地面积占世界7%的国家,却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3、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入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在屏幕上展示图片)
4、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家能够说出来吗?(在屏幕上展示图片)
生生讨论,交流,明确: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三)、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在屏幕上展示图片)
1、在“中国小麦、水稻分布”图上,引导学生分析小麦、水稻为什么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原因:从地形来说,以平原、盆地;从气候来说,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多。}
生生交流、探讨小麦和水稻分布的地形区,以及小麦和水稻分布的地区是什么气候。
2.让学生读教材中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就餐情景图。先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饮食习惯。
提问:(1)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的主食各是什么?(2)造成他们主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3)是什么原因使北方和南方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呢?(气候的差异是主要原因:北方年降水量较少,以旱地为主,适宜种小麦;南方年降水量较多,以水田为主,且热量充足,适宜种水稻。)
3.设问:我们吃的米、面等都是家乡生产的吗?(不是。)那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地方生产的呢?(让学生初步了解商品粮基地的概念。)(在屏幕上展示图片)
4.课堂练习活动:在“中国小麦、水稻分布”图上,分别填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并说出它们所产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三、课堂小结: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
四、巩固练习:做课本“活动题”
五、布置作业:做“配套练习”




第四章 第一节 农业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1、北方:小麦
1、农业的概念 2、南方:水稻
2、农业的五个部门 3、商品粮基地的分布
中国农业的发展
1、主要的成就
2、存在的问题
三、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