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上地理 4.2气温和降水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七上地理 4.2气温和降水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20 21:5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道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学会等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出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能运用降水资料,绘制出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能依据图示说出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
等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据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等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据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合作式实验探究 问题解决式教学 对比法 读图观察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
引入新课
从天气符号引入——雨、雪、冰雹
辨识天气符号,知道这同属于降水范畴
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引入新课内容,展开新课学习
一、降水成因和降水类型
1.降水成因
2.根据成因划分降水类型
展示图片:衣服里的水到哪里去了?——引发学生初步思考
视频播放:降水的形成
——直观展示降水成因
引导学生归纳降水形成的条件。
PPT播放三种降水类型的示意动画,并配以关键条件的讲解,使学生理解三种降水类型在成因上的异同点。
根据教师的图片思考,通过观看视频归纳降水形成的两个条件:
①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
②气温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的程度
仔细观察PPT的展示过程,体会共性——空气上升,气温下降,从而形成降水。并区分三种降水类型不同原因造成的空气上升运动,从而感知并理解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从生活常见的场景入手,对降水成因形成初步思考。
通过视频将初步了解的成因理解,加深印象。
观察规律,寻找根源,能够举一反三理解成因,在此基础上理解三种降水形成原理。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以知识框架形式对降水成因异同形成的三种降水类型进行异同点的整理。
列出成因的异同,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通过归纳总结,将这部分学习知识进行及时整理反馈,及时巩固。
课堂承转
通过降水的测量学习,了解基本知识。
从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承转到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入下一重要环节学习。
了解降水的测量工具及单位。
知识学习过渡环节
二、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等降水量线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出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观察图中的年等降水量线,从等温线过渡到等降水量线,帮助学生理解
利用三组PPT,从三方面带领学生读图分析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多,两极少
②中纬度沿海多内陆少
③南北回归线穿过大陆东岸多,西岸和内陆少
读图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图归纳
学会旧知识的举一反三
根据分布图中的图例,在三个不同页面中观察分布多少的规律,并归纳形成结论
读图分析不仅仅是掌握读图方法,并且形成图像记忆,协助掌握规律
知识迁移
每一种新的地理图表的学习都是方法的培养,训练学生们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这一类地图的判读,并且从纬度因素、海陆分布等方面让学生能够掌握规律。
小结
引领学生表格对比总结世界降水分布的“三多三少”
小结,对比掌握
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三、降水柱状图的绘制和判读
1.PPT演示绘制方法
2.出示思考题,进行判读训练
学习绘制方法
进行判读训练,能够和气温曲线图结合分析季节变化
图表绘制判读技能训练
知识脉络
引领学生归纳。
理清本节所学知识间的关联,理解并归纳知识脉络。
完善本节课知识体系,形成全课知识脉络。
巩固练习
出示练习题。
完成练习题。
巩固本节课重点知识。